林明静 作品数:9 被引量:64 H指数:3 供职机构: 海南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海口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缺氧诱导丝裂因子在炎症相关的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4年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各种急慢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据统计全球有100万人受累[1],严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和预后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医学界较为关注的疾病之一。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ainduce pulmonary hyportension,HPH)是临床常见的PAH类型之一,新生儿窒息、持续胎儿循环、肺部炎症、哮喘、儿童的先天性心脏病等都可引起HPH。目前研究发现炎症与低氧之间的关系密切,甚至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制约,治疗炎症在一定的范围下可对其引起的局部缺氧起到积极的作用。 林明静 谭建新 陈兴月 林虹关键词: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肺部炎症 缺氧 PULMONARY ARTERIAL 急慢性疾病 腺苷通过NHE-1/CaN途径拮抗大鼠低氧性右心室心肌肥厚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腺苷及其激动剂拮抗右心室肥厚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56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常氧对照组、低氧对照组、低氧处理组(低氧+腺苷组、低氧+腺苷A1受体激动剂(CPA)、低氧+腺苷A2受体激动剂(NECA)、低氧+CPA+A1受体阻滞剂(DPCPX)、低氧+NECA+A2b受体抑制剂MRS1754组)。大鼠置于低氧仓(氧浓度为9.5%~10.5%)连续低氧21 d。各处理组于低氧第7天使用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给药,持续时间为14 d,实验终点时,测定大鼠右心室肥厚程度,采用PCR法检测右心室心肌组织中NHE-1 mRNA、CnAβ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 1、慢性低氧对照组大鼠RV/(LV+S)为0.369±0.033、RV/BW比值为0.75±0.095,均明显高于常氧组(0.271±0.010,0.59±0.039)(均P〈0.001)及低氧腺苷处理组(0.281±0.022,0.650±0.077)(P〈0.001,P=0.025)低氧+CPA组(0.313±0.021,0.66±0.067)(均P〈0.001)、低氧+NECA组(0.333±0.019,0.68±0.074)(均P〈0.001);2、右心室心肌NHE-1 mRNA、CnAβmRNA表达在低氧组均高于常氧组(均P〈0.001)及腺苷处理组低氧+CPA、低氧+NECA组(均P〈0.001)。结论腺苷及其受体激动剂可通过NHE-1/CaN信号通路拮抗低氧性右心室心肌肥厚。 林明静 黄秀兰 谭建新 王波关键词:腺苷 低氧 心肌肥厚 NHE-1 影响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LOGISTIC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探究影响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本院诊治的重度HIE患儿134例为研究对象,均随访6个月,无失访病例。根据预后情况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收集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重度HIE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结果统计显示,预后良好103例(76.87%),预后不良31例(23.13%);预后不良组中包括4例死亡,占比2.99%。单因素分析显示,重度HIE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儿的5 min Apgar评分、脏器损伤、开始治疗日龄、血清tau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 min Apgar评分≤3分(OR=58.658,95%CI=6.984~492.682)、脏器损伤≥2个(OR=31.145,95%CI=3.522~275.415)、开始治疗日龄≥48h(OR=33.747,95%CI=5.992~190.066)、血清tau蛋白≥8ng/L(OR=5.846,95%CI=1.372~24.918)是影响重度HIE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5 min Apgar评分≤3分、脏器损伤≥2个、开始治疗日龄≥48h、血清tau蛋白≥8ng/L的重度HIE患儿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性更高,临床应加强针对性监护与及时干预。 翁海美 林明静 周丽霞关键词: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预后 影响因素 布洛芬治疗时机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疗效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影响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布洛芬治疗时机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疗效及对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PDA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时机将患儿分为早期组(n=38)与延迟组(n=31)。两组患儿进行基础治疗后,早期组立即口饲布洛芬,延迟组于出生后7 d口饲布洛芬。比较两组患儿出生后7、14 d的PDA关闭率,确诊时及出生后14 d的血浆NT-pro BNP、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早期组患儿出生7 d后PDA关闭率为86.84%(33/38),高于延迟组的58.06%(1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出生14 d后的PDA关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时,两组患儿的血清BUN、Cr、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14 d,两组患儿的血清BUN、Cr均高于确诊时,NT-pro BNP低于确诊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BUN、Cr、NT-pro 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口服布洛芬的治疗效果与早期口服效果相当,建议PDA患儿确诊后可延迟至出生后7 d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治疗,以避免对部分能够自发性关闭的患儿进行药物治疗。 林明静 冯琼 明静 卢维城 罗薇 蔡冬 冯文婷 周丽霞关键词:布洛芬 动脉导管未闭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新生儿 托珠单抗治疗76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托珠单抗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内于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托珠单抗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的各项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珠单抗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患儿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患儿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其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疗效确切,宜广泛应用和推广。 林明静 冯琼 林虹 李春蕾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白细胞介素-6 炎症因子 双歧杆菌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大鼠肠道β-防御素-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肠道β-防御素-2(BD-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双歧杆菌对照组、NEC模型组和双歧杆菌干预组(n=10)。采用缺氧+冷刺激+人工喂养的方法建立NEC模型。双歧杆菌对照组和双歧杆菌干预组在每日冷刺激后经胃管注入双歧杆菌,每天1次,连续3 d。收集各组大鼠末段回肠组织于光镜下观察形态学改变并对肠道损伤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qR T-PCR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回肠黏膜组织中BD-2蛋白及mR NA的表达水平。结果 NEC模型组肠道损伤评分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双歧杆菌对照组、双歧杆菌干预组(P<0.05);双歧杆菌干预组的肠道损伤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双歧杆菌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BD-2 mR NA及蛋白的表达低于双歧杆菌对照组、NEC模型组和双歧杆菌干预组(P<0.05);双歧杆菌对照组BD-2 mR NA及蛋白的表达高于NEC模型组和双歧杆菌干预组(P<0.05);双歧杆菌干预组BD-2 mR NA及蛋白的表达高于NEC模型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可诱导大鼠肠道表达BD-2,其可能通过增加BD-2的表达而减轻肠道炎症反应,发挥对新生大鼠NEC模型的保护作用。 卢维城 郑旭 刘金富 吴文川 陈兴月 魏海波 李春蕾 林明静关键词:Β-防御素-2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双歧杆菌 新生大鼠 寒喘祖帕颗粒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及对ICAM-1、EOS、IgE水平影响 被引量:33 2020年 目的探讨寒喘祖帕颗粒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嗜酸性粒细胞(EOS)和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2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6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寒喘祖帕颗粒,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好转时间、中医症候评分、ICAM-1、EOS和IgE水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水平和FEV1/(FVC)、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实验组患儿喘息、咳嗽、胸闷及气短症状好转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喘息、咳嗽、胸闷及气短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0.05),并且实验组降低较多(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ICAM-1、EOS和Ig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ICAM-1、EOS和IgE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且实验组ICAM-1、EOS和Ig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FEV1、FVC水平和FEV1/FVC无差异(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FEV1、FVC水平和FEV1/FVC显著升高(P<0.05),并且实验组FEV1、FVC水平和FEV1/F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PaCO2、PaO2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PaCO2水平降低明显,而PaO2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并且实验组患儿的改善程度更高(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IL-1β、IL-4、IL-6水平无差异(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IL-1β、IL-4、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实验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寒喘祖帕颗粒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改善ICAM-1、EOS和Ig 冯琼 明静 林明静 冯文婷关键词:寒喘祖帕颗粒 丙酸氟替卡松 小儿支气管哮喘 2017年到2019年某地区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病高危因素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并对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指导临床预防和诊治,最大程度上改善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1137例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出生及全省各地转诊来本院的早产儿,其中男性689例,女性448例,出生胎龄<37周,统计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究早产儿BPD的相关因素。结果1137例早产儿中有30例出现BPD的现象,其发生率为2.63%。出生胎龄≤28周、28周~32周的早产儿,BPD的发生率分别为63.6%、3%;出生体重<1250 g、1250~1500 g的早产儿,BPD的发生率分别为62.9%、12.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28周(OR=2.26,95%CI:1.35~3.78)、出生体重≤1250 g(OR=3.08,95%CI:1.73~5.51)、肺部感染(OR=3.47,95%CI:1.87~6.41)、机械通气(OR=4.23,95%CI:1.94~9.18)和动脉导管未闭(OR=5.14,95%CI:2.43~10.78)为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胎龄、低出生体重、机械通气、肺部感染、动脉导管未闭为海南地区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 林明静 蔡冬 冯文婷 伍芳芳 张开颜关键词:早产儿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发生率 低氧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腺苷A2b受体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培养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检测低氧下PASMCs腺苷A2bAR和PCNA mRNA表达情况,研究低氧对腺苷A2bAR的影响,运用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处理细胞,探讨HIMF/... 谭建新 林明静关键词: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作用机制研究 受体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