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肖
- 作品数:33 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不同术式治疗四肢长骨骨端骨巨细胞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自1982~2005年有完整随访资料的骨巨细胞瘤共113例。其中男62例,女51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4.2岁。Campanicci放射学分级:级30例,级55例,级28例。Jaffe病理分级:1级27例,2级61例,3级25例。其中刮除植骨41例,骨水泥填充44例,瘤段切除28例。结果获随访15年以上病例28例,10~15年37例,5~10年35例,3~5年13例,平均随访12.3年。其中植骨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19.51%;骨水泥填充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11.36%;瘤骨段切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3.57%。结论囊内刮除加灭活术仍是治疗GCT首选方法,可根据患者影像学表现、年龄等具体情况选择植骨术或者骨水泥填充术,瘤段切除对于侵袭范围较大、有恶变趋势以及反复复发的病例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 康肖扈文海庞巨涛胡彤宇李会杰
-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复发
- 扩大刮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评估
-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膝关节周,可引起患者膝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给患者带来极人痛苦,解决患者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是治疗的重点所在,而术后复发率和关节功能是评价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
- 康肖王清和裴世深李士学
- 关键词:植骨内固定骨巨细胞瘤
- 细银针导热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 2024年
- 探讨细银针导热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入院的86名颈椎和腰椎间盘患者,分为对照组(43名患者)和观察组(43名患者)。对照组的患者接受细银针导热治疗,观察组的患者结合低温等离子射频融合,并比较视觉模拟评估方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肢神经功能,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的VAS和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在治疗期间,伤口关节、切口感染和下肢放射性疼痛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 0.05),并且在12个月的随访组中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细银针导热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疾病,可缓解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碍,改善下肢神经功能,安全性高,降低长期复发率,值得广泛应用。
- 李月轩王晓东刘静培康肖刁浩峰
- 关键词:射频消融腰椎间盘突出症
- LncRNA NEAT1靶向miR-185-5p调控骨肉瘤的机制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究LncRNA NEAT1对骨肉瘤细胞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检测正常人成骨细胞和骨肉瘤细胞中LncRNA NEAT1的差异表达,构建siRNA-NEAT1#1、siRNA-NEAT1#2、siRNA-NEAT1#3转染至骨肉瘤细胞并验证其转染效率。通过CCK-8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凋亡、迁移和侵袭能力。使用核质分离实验验证NEAT1定位。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网站预测LncRNA NEAT1的靶基因,继而采取双荧光素酶精准靶点验证实验。miR-185-5p inhibitor和siRNA-NEAT1共同转染至骨肉瘤细胞中验证LncRNA NEAT1通过海绵结合靶基因miR-185-5p对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进行调控。结果LncRNA NEAT1在骨肉瘤组织及细胞中高表达,在骨肉瘤细胞中敲低LncRNA NEAT1表达抑制细胞活力、迁移、侵袭,促进细胞凋亡,LncRNA NEAT1竞争性结合miR-185-5p,同时敲低骨肉瘤细胞LncRNA NEAT1与miR-185-5p的表达部分逆转了以上细胞行为。结论敲低miR-185-5p的表达水平可部分逆转siRNA-NEAT1对骨肉瘤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
- 邱明宪康肖王磊
- 关键词:骨肉瘤细胞活力
- 射频消融联合微创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分析
-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A)联合椎体成形(PKP)治疗脊柱转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经病理确诊脊柱转移癌患者25例,均存在不同程度胸腰部疼痛症状,在C形臂透视下行射频消融联合椎体成形.结果:结果25例患者...
- 康肖裴世深王清和刘璞李士学
- TESSYS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中老年群体的常见病,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LDH的经典微创术式,在脱垂型、巨大型或合并椎间孔狭窄的LDH治疗中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临床疗效[1],但部分患者术后短期仍表现出疼痛、麻木等症状。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130例脱垂型LDH患者,通过前瞻性分组研究探讨TESSYS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治疗脱垂型LDH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 刁浩峰代炜炜康肖李士学王晓东
- 射频消融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A)联合椎体后凸成形(PK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脊柱转移癌患者,采用基本概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天和术后3个月的疼痛感觉,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天和术后3个月侧位X线片上椎体前缘高度。进行手术前后对比,分析RFA联合PKP治疗脊柱转移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过程均顺利,其中24例患者术后24h疼痛症状均有缓解。患者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术前为(8.21±1.38)分,术后3天为(2.26±0.92)分,术后3个月为(0.85±0.43)分。病变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为(37.87±15.31)mm,术后3天为(19.14±9.47)mm,术后3个月为(22.57±6.73)mm。术后3天和术后3个月患者的VAS评分和病变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FA联合PKP治疗脊柱转移癌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
- 康肖裴世深王清和刘璞李士学刁浩峰王晓东
- 关键词:射频消融椎体后凸成形脊柱转移肿瘤
-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脊柱骨科诊治的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均呈明显降低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1 d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53±1.28)分和(2.56±0.99)分,对照组分别为(4.72±1.26)分和(3.49±1.11)分,ODI分别为(3.53±1.28)%和(2.56±0.99)%,对照组分别为(47.2±11.8)%和(34.8±9.8)%,观察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86.7%,与对照组的8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率为2.2%,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6%和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 刁浩峰尹祖昌王清和刘璞李士学康肖
-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髓核
- 经椎板、椎体间隙截骨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
- 2013年
- 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往往出现僵硬的后凸畸形,进而引起脊柱不稳、慢性下腰痛、畸形、神经和脊髓压迫、刺激症状。本院对2009年7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继发后凸畸形患者16例进行治疗,报告如下。
- 裴世深李士学康肖刘璞王清和
- 关键词:单节段
- 椎间孔镜手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4
- 2021年
-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手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oss,SNRB)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手术治疗方法,将2017-07~2019-07期间我院收治的112例PLID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6例。分别采用传统椎间开窗减压手术治疗与椎间孔镜手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64%,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P<0.05);(2)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分别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LL、SS及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及ODI评分均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JOA及VAS评分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10.71%及8.93%,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5.00%及16.07%](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联合SNRB治疗PLID,疗效较为显著,对脊柱稳定性较小,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然而,对于非典型的PLID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临床医生应该对治疗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予以注意。
- 刁浩峰王晓东李士学康肖王清和闫菁辉郭青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选择性神经根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