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源
- 作品数:16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TBL1XR1、PPA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转导素β1X连锁受体蛋白1(TBL1XR1)和无机焦磷酸酶(PPAl)的表达及二者与临床病例参数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5年4月入住我院的并进行手术切除的8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88例组织样本和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TBL1XR1和PPAl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TBL1XR1和PPAl表达情况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随访至2019年9月,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TBL1XR1和PPAl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TBL1XR1高表达率为48.86%(43/88),TBL1XR1的表达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TBL1XR1高表达的患者具有相对较差的预后。PPAl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率为40.91%(36/88),同样的PPAl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FIGO分期相关(P<0.05);Kaplan-Meier结果分析表明PPAl高表达的患者具有相对较短的预后生存期。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样本中TBL1XR1和PPAl均存在表达,并且二者的表达情况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预后生存紧密相关,TBL1XR1和PPAl的过表达可能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不利预后因素,或可作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 许明浩周士源周明初学高星
- 关键词: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参数预后
- 多发性骨髓瘤骨破坏患者的遗传学异常研究
- 2017年
- 目的探索多发性骨髓瘤(MM)骨破坏患者发生遗传学异常的特征。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6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MM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骨破坏证据者33例,无骨破坏者8例,对比两组患者发生13q14缺失、Rb1缺失、1q21扩增、P53缺失、Ig H重排及其亚型等MM常见遗传学改变的发生率。结果有骨破坏证据组发生13q14缺失、Rb1缺失及Ig H重排异常的发生率高于无骨破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q21扩增、P53缺失和高危Ig H重排亚型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破坏并非MM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对MM的不良预后效应与其合并的不良遗传学异常相关。
- 周士源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破坏遗传学异常
- 二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初次移植后新生DSA致原发性植入失败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 2021年
- 目的结合文献总结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因新生供体特异性抗体(DSA)产生导致原发植入失败,再次行二次移植并获得成功的罕见病例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行两次子供母haplo-HSCT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接受第一次子供母haplo-HSCT,因移植后产生DSA,导致原发性植入失败,给予血浆置换、抗CD20单抗等清除抗体治疗,待DSA滴度下降后行同一供体的二次移植,术后患者血象恢复正常,至今无病存活。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新生DSA,是导致haplo-HSCT后原发性植入失败的原因之一,移植前后多次进行DSA的监测和处理是预防和治疗植入失败的有效途径。
- 蒋若雨周士源朱倩马超马骁马骁何军吴德沛
- 高致敏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采用蛋白A免疫吸附联合利妥昔单抗行脱敏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 2024年
- 目的探究高致敏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患者移植前行蛋白A免疫吸附(PAIA)联合利妥昔单抗(RTX)脱敏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收治的高致敏haplo-HSCT患者56例, 移植前行PAIA联合RTX脱敏治疗, 吸附前后监测HLA抗体种类数量和平均荧光强度(MFI)、体液免疫和吸附过程的不良反应及100 d内的生存情况。结果仅含HLA Ⅰ类抗体的患者接受PAIA治疗后中位MFI由7 859(3 209~12 444)降至3 719(0~8 275)(P<0.001), HLA Ⅰ+Ⅱ类抗体的中位MFI由5 476(1 977~12 382)降至3 714(0~11 074)(P=0.035), 其中抗供者特异性抗体阳性患者的中位MFI由8 779(2 697~18 659)降至4 524(0~15 989)(P<0.001)。所有患者HLA-A、B、C、DR、DQ抗体种类数量在PAIA治疗后均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C、DR:P<0.001, DQ:P<0.01)。PAIA治疗前后体液免疫监测显示IgG和补体C3数量显著下降(P值分别为<0.001和0.002)。44例患者接受了移植后HLA抗体监测, 总体MFI和抗体种类数量均下降, 但有5例患者出现低MFI的新生抗体, 有9例持续高MFI, 移植后100 d总生存率是83.8%, 100 d内无病生存率为80.2%, 100 d内非复发死亡率为16.1%, 移植后100 d复发的累积发生率为4.5%。结论 PAIA联合RTX对haplo-HSCT前高敏患者的脱敏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安全性良好。
- 李玲朱文娟朱倩周士源马超王俊胡晓慧韩悦王荧唐晓文马骁陈苏宁仇惠英陈璐瑶何军吴德沛吴小津
- 关键词:免疫吸附技术造血干细胞移植脱敏治疗利妥昔单抗
- 替雷利珠单抗桥接脐血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 2023年
- 目的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脐血移植在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复发难治AML患者再诱导治疗失败后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桥接脐血移植的诊治过程。结果患者,男性,59岁,诊断为复发难治AML。初始予地西他滨+维奈克拉方案诱导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后予地西他滨+中剂量阿糖胞苷、中剂量阿糖胞苷+伊达比星等方案巩固治疗。16个月后疾病复发,先后予克拉屈滨+阿扎胞苷+维奈克拉联合化疗和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再诱导化疗均未缓解,之后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治疗,肿瘤负荷明显降低,桥接脐血移植后获得完全缓解。移植后给予阿扎胞苷维持治疗。随访9个月,患者持续缓解,无严重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脐血移植挽救性治疗复发难治AML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刘晨晨周士源朱倩马超马骁吴德沛吴小津
- 关键词:复发挽救疗法脐血干细胞移植
- 肝功能异常的血液病患者行微移植的临床观察
- 2015年
- 目的:探索肝功能异常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微移植的安全性,以及肝功能异常对微移植疗效可能的影响。方法入组患者共28例,微移植前肝功能异常者12例,对照组16例。所有病例均依据其原发病进行相应方案的预处理,接受亲缘HLA 5/10相合微移植。治疗中监测肝功能异常发生情况、造血恢复情况及原发病缓解情况。结果微移植前肝功能异常者在后续治疗中更倾向于发生肝功能异常,且总体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较对照组长。微移植前肝功能异常者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恢复的时间较对照无显著差异。微移植前原发病未完全缓解是治疗后未获完全缓解的危险因素(OR=22.500,95%CI.[2.031~249.239],P=0.011)。结论微移植前肝功能异常在后续治疗中更易发生肝功能异常,但不影响微移植过程中造血的恢复,也不是原发病未缓解的危险因素。
- 周士源
- 关键词:肝功能异常恶性血液病
- 以FBM方案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肥厚性心肌病1例并文献复习
- 2023年
-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白消安、美法仑(FBM)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肥厚性心肌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应用FBM预处理方案成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31岁,因乏力、心慌起病,综合检查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肥厚性心肌病,初始免疫调节、成分血输注等治疗,血象无改善。患者与其胞姐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全相合,予以FBM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成功行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11个月,患者病情稳定,血象恢复正常。结论以FBM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效果好,安全可靠,但后续仍需要扩大病例来进一步验证。
- 寇林冰朱倩夏鹏飞马超刘思璐周士源朱文娟吴小津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指导临床疾病治疗及感染防治。方法收集6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病例组,选择69例同期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临床资料与病例组进行基本资料匹配。采集抗凝外周血,从中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HBV感染主要标志物-HBsAg。结果病例组患者HBsAg阳性率18.84%,对照组为7.25%,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89,P=0.0432)。病例组男性患者HBsAg阳性率17.78%,女性20.83%,对照组男性6.67%,女性8.33%,两组男、女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45岁者HBsAg阳性率8.57%,≥45岁29.41%,对照组<45岁5.71%,≥45岁8.82%;两组<45岁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54,P=0.6426);≥45岁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01,P=0.0309);IgA型患者HBsAg阳性率12.50%,IgG型阳性率21.05%,轻链型阳性率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07,P=0.6029);D-S分期Ⅰ期患者HBsAg阳性率50.00%,Ⅱ期患者18.18%,Ⅲ期患者17.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25,P=0.3 316);ISS分期Ⅰ期患者HBsAg阳性率7.69%,Ⅱ期患者阳性率30.00%,Ⅲ期患者阳性率19.57%。ISS分期Ⅱ期患者与其他分期患者感染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25,P=0.3291)。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病情发展与HBV感染之间相关性并不显著,但相比于健康体检者,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合并HBV感染几率增加,临床应引起重视。
- 周士源傅琤琤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乙肝病毒感染
- ABO血型次要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患者的诊治
- 2023年
-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患者发生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passenger lymphocyte syndrome,PLS)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行allo-HSCT的489名患者。分析移植后并发PLS的4名患者的临床过程、诊治措施及预后。结果489名allo-HSCT患者中,4例确诊为PLS,供受体ABO血型均为次要不合(O供A或B)。PLS在allo-HSCT中的总体发生率为0.82%(4/489),在供受体ABO血型次要不合的移植中发生率为2.2%(4/179)。PLS发生在供体干细胞回输6~13 d,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明显,腰痛、黄疸、尿色加深,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迅速下降,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升高,尿胆原阳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并且血浆中均检测出针对受者红细胞的抗-A或抗-B。治疗上予以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甲强龙,丙种球蛋白、利妥昔单抗等治疗后患者溶血表现改善。所有患者都获得了粒系、血小板植入,并且红细胞脱离输注时间均在3周内。结论PLS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少见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ABO血型次要不合的allo-HSCT患者中,及时处置临床预后良好。
- 邵迎春周士源朱倩窦广刚马骁吴小津马超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ABO血型系统溶血
- 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抗磷脂综合征一例
- 2021年
- 患者,女,29岁,因“发热伴皮肤瘀点2周,伴偏瘫1周”入院。患者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腔黏膜和齿龈出血,伴发热(最高体温39℃)、头晕及乏力,当地医院化验示全血细胞减少,随后出现头痛伴左侧肢体偏瘫及右侧眼裂变小。当地医院予抗感染、血制品输注支持及降颅压等处理后热退,但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遂转诊我院。既往史:院外体检提示“桥本甲状腺炎”,无特殊用药史。平素月经正常,无复发性流产史。家族无易栓症史。
- 周士源朱倩李静马超刘思璐顾斌马骁吴小津吴德沛
- 关键词:全血细胞减少齿龈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