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文娟

作品数:13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会议论文
  • 6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0篇细胞
  • 7篇造血
  • 7篇造血干
  • 7篇造血干细胞
  • 7篇造血干细胞移...
  • 7篇干细胞
  • 7篇干细胞移植
  • 4篇单倍体
  • 4篇倍体
  • 3篇等位
  • 3篇受者
  • 3篇脐血
  • 3篇基因
  • 3篇供受者
  • 3篇HLA单倍型
  • 2篇等位基因
  • 2篇预处理
  • 2篇脐血移植
  • 2篇亲缘
  • 2篇细胞损伤

机构

  • 13篇苏州大学
  • 1篇上海杉达学院

作者

  • 13篇朱文娟
  • 8篇何军
  • 6篇袁晓妮
  • 6篇潘芝娟
  • 5篇吴小津
  • 4篇周士源
  • 4篇吴德沛
  • 3篇李杨
  • 3篇马骁
  • 3篇薛胜利
  • 3篇鲍晓晶
  • 2篇陈佳
  • 2篇李静
  • 1篇王俊
  • 1篇唐晓文
  • 1篇胡晓慧
  • 1篇韩悦
  • 1篇田孝鹏
  • 1篇仇惠英
  • 1篇王荧

传媒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2014中国...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动态检测抗HLA抗体及分析DP位点错配对HLA-12/12全相合非血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目的 分析抗HLA抗体和HLA-DP位点错配对恶性血液病患者HLA-A,B,C,DRB1,DQB1,DQA1 (HLA-12/12)全相合非血缘供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MUD-HSCT)预后的影响.
潘芝娟何军袁晓妮李杨吴小津朱文娟鲍晓晶赵勤勤
在家系完整的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中研究供受者HLA单倍型和等位基因错配对移植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在HLA—A、-B、-C、-DRB1、-DQB14高分辨基因分型的基础上,分析供受者单倍型和等位基因错配在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行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的23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基因测序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进行供受者HLA—A、-B、-C、-DRB1、-DQB1高分辨基因分型。结果供受者根据HLA—A、-B、-C、-DRB1、-DQB1基因分型结果及相合度,分为HLA-5/10、-6/10、-7/10、98/10四组,其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48.7%、59.3%、71.1%、38.3%(P=0.068)。供受者HLA-6/10相合组与HLA-5/10相合组相比,3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在供受者HLA-6/10相合组:当HLA—I类位点(HLA-A、-B、-C)相合3年OS率为61.5%,与HLA-5/10相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且HLA—A位点等位基因相合3年OS及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90.5%8n84.4%,明显高于HLA-5/10相合组(P=0.013,P=0.013)。供受者与脐血单倍型相合88例,不合51例,两者巨核系重建累积发生率分别为95.3%和86.2%(P=0.007),粒系重建累积发生率分别为98.8%和96.1%(P=0.022)。结论在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的供者选择中,HLA相合度及等位基因错配对预后均有意义,选择与供受者单倍型相合的第三方脐血可促进移植后造血重建。
朱文娟何军鲍晓晶袁晓妮李杨薛胜利潘芝娟陈佳吴德沛
关键词:胎血人类白细胞抗原
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对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目的:建立体外抗供者HLA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模型,分析不同平均免疫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的DS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P...
何军潘芝娟朱文娟袁晓妮
关键词:MFIPI3KAKT
G-CSF动员的亲缘单倍体联合无关脐血移植后合并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按照2014NIH标准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陶涛薛胜利朱文娟陈峰徐杨马骁韩悦唐晓文孙爱宁吴德沛
预存抗HLA抗体影响恶性血液病患者非亲缘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后
目的:研究预存抗HLA抗体在HLA全相合非亲缘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MUD-H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4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行MUD-HSCT的115例恶性血液病...
何军潘芝娟朱文娟袁晓妮
以FBM方案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肥厚性心肌病1例并文献复习
2023年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白消安、美法仑(FBM)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肥厚性心肌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应用FBM预处理方案成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31岁,因乏力、心慌起病,综合检查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肥厚性心肌病,初始免疫调节、成分血输注等治疗,血象无改善。患者与其胞姐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全相合,予以FBM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成功行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11个月,患者病情稳定,血象恢复正常。结论以FBM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效果好,安全可靠,但后续仍需要扩大病例来进一步验证。
寇林冰朱倩夏鹏飞马超刘思璐周士源朱文娟吴小津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对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目的:建立体外抗供者HLA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模型,分析不同平均免疫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的DS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P...
何军潘芝娟朱文娟袁晓妮
关键词:MFIPI3K/AKT内皮细胞
文献传递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系统的设计与数据可视化实现
2022年
目的为了克服传统随访模式效率低、无可视化等缺点,本文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手术后情况进行系统化数据采集与分析,为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设计基于.NET架构和B/S与C/S混合模式的随访数据管理系统,并采用Python数据可视化技术进行实时的多类型和多维度展示。结果系统实现了智能生成生存曲线、死亡-复发时间等可视化效果图和相关统计结果,并显著缩短了问诊信息录入时间、数据可视化完成时间(P值均<0.05)。结论与传统的随访模式相比,该系统对于随访数据的管理更加准确高效,且具有清晰的可视化特征。
吴梦李泽钰谢羽雯陈丽韵田孝鹏田孝鹏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系统数据管理系统
高致敏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采用蛋白A免疫吸附联合利妥昔单抗行脱敏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4年
目的探究高致敏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患者移植前行蛋白A免疫吸附(PAIA)联合利妥昔单抗(RTX)脱敏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收治的高致敏haplo-HSCT患者56例, 移植前行PAIA联合RTX脱敏治疗, 吸附前后监测HLA抗体种类数量和平均荧光强度(MFI)、体液免疫和吸附过程的不良反应及100 d内的生存情况。结果仅含HLA Ⅰ类抗体的患者接受PAIA治疗后中位MFI由7 859(3 209~12 444)降至3 719(0~8 275)(P<0.001), HLA Ⅰ+Ⅱ类抗体的中位MFI由5 476(1 977~12 382)降至3 714(0~11 074)(P=0.035), 其中抗供者特异性抗体阳性患者的中位MFI由8 779(2 697~18 659)降至4 524(0~15 989)(P<0.001)。所有患者HLA-A、B、C、DR、DQ抗体种类数量在PAIA治疗后均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C、DR:P<0.001, DQ:P<0.01)。PAIA治疗前后体液免疫监测显示IgG和补体C3数量显著下降(P值分别为<0.001和0.002)。44例患者接受了移植后HLA抗体监测, 总体MFI和抗体种类数量均下降, 但有5例患者出现低MFI的新生抗体, 有9例持续高MFI, 移植后100 d总生存率是83.8%, 100 d内无病生存率为80.2%, 100 d内非复发死亡率为16.1%, 移植后100 d复发的累积发生率为4.5%。结论 PAIA联合RTX对haplo-HSCT前高敏患者的脱敏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安全性良好。
李玲朱文娟朱倩周士源马超王俊胡晓慧韩悦王荧唐晓文马骁陈苏宁仇惠英陈璐瑶何军吴德沛吴小津
关键词:免疫吸附技术造血干细胞移植脱敏治疗利妥昔单抗
在家系完整的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研究供受者HLA单倍型和等位基因错配对移植预后的影响
朱文娟何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