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
- 作品数:12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去白细胞输血对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输血对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名化疗期间需要接受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接受去白细胞输血;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输血,两组患者的化疗方案基本相同。对两组治疗前后的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检测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T4、T4/T8、NK细胞活性,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与常规的输血方法相比,去白细胞输血可以改善恶性肿瘤患者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 刘杰邹旭红梁天孚
- 关键词:白细胞恶性肿瘤输血去白细胞
- 术前、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 2007年
- 目的:探讨患者术前、输血前接受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3年7月-2006年12月本院18 725名肿瘤患者术前、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RUST)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11.5%,抗-HCV阳性率1.8%,抗-HIV阳性率0.01%,TRUST阳性率1.18%。结论:对患者术前、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对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的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 刘杰金富国邹旭红
- 关键词:血液传播性疾病输血
-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与输血安全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研究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对输血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该院诊治的8 000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并对筛查阳性的患者进行抗体鉴定,分析研究抗体的特异性。结果 8 000例患者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54例,阳性率为0.675%。阳性患者中具有临床研究意义的抗体33例,包括血液病11例、恶性肿瘤6例、良性肿瘤5例、肾病6例、其他5例。其中血液病和肿瘤占66.67%。抗体鉴定确定具有自身抗体8例,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共同的6例,同种特异性抗体的19例。结论针对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标本做进一步检查,并且在输血时选择无相应抗原配血相合输入。
- 裴姝文刘杰
- 关键词:输血不规则抗体肿瘤
- ACK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0年
- 激活的cdc42相关酪氨酸激酶1(activated cdc42-associated tyrosine kinase 1,ACK1)作为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参与多种细胞生理活动,与许多肿瘤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在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中均高表达,并与转移、浸润和预后等相关。本文拟就ACK1的结构特点、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各种肿瘤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 赵梦刘扬刘杰朱锦红彭士云
- 关键词:肿瘤
- 2450例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8
- 2017年
- 目的检测与分析患者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水平,为临床血液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450例拟接受输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患者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包括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epatitis c virus antibody,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ntibody,抗-HIV)以及抗梅毒螺旋体抗体(treponema pallidum antibody,抗-TP),结果 2450例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中,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 Ab)的阳性率最高,为23.18%,其次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阳性率为11.27%;患者存在2~3重感染模式,其中以乙型肝炎E抗体(hepatitis B e antibody,HBe Ab)+HBs Ab模式的阳性率最高,为1.18%,其次是HBs Ag+HBs Ab+乙肝表面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 Ab)模式的,为1.06%;男性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HBe Ab、HBs Ag、HBs Ab、HBc Ab、抗-HCV、抗-HIV和抗-TP阳性率均高于女性患者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患者的HBe Ag、HBe Ab、HBs Ag、抗-HCV和抗-TP阳性率明显低于年龄<30岁和年龄为30~60岁患者(P<0.05)。而各年龄段间的HBs Ab、HBc Ab和抗-HIV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均具有一定比例的阳性检出率。加强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 齐伟亮刘杰
- 关键词:输血输血感染
-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机理研究
- 周建华白玉贤张立臣刘杰吴瑾李玉莲陆海波于雁孙秀威许卉罗大力冬梅
- 该项目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有使血小板升高的独特疗效,一些抗癌新药卡铂、健择等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同时血小板减少尤其明显,有些患者血小板甚至达到3×109/l,这些病人出现感染的一些症状,由于免疫球蛋白具有抗感...
- 关键词:
-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化疗血小板减少
- 成分输血在手术中患者大出血时的应用
- 2005年
- 手术中患者大出血时,其机体可发生一系列的病理过程,由于大出血,导致血小板、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极易诱发DIC的发生,所以适时补充一定数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制剂可使患者重建凝血机制,达到止血目的,为其他治疗措施创造机会和争取时间,挽救患者的生命.笔者应用成分输血技术成功抢救了5例术中大出血患者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 邹旭红刘杰梁天孚
- 关键词:出血时手术中成分输血大出血患者凝血机制输血技术
-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在血小板输注无效预防中的效果观察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 观察研究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在血小板输注无效预防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输血科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出现无效血小板输注的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配型血小板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随访并记录2组患者血小板(PLT)、血小板增加修正值(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和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PLT均升高,但对照组下降较快,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 h的PLT为(30.16±2.83)×109/L,高于对照组(17.82±2.51)×109/L(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 h和24 h CCI值分别为(33.28±7.19、25.06±5.41)×109/L,均优于对照组(18.20±3.21、11.82±2.36)×109/L(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CI有效率和临床好转率分别为(47.06%、64.71%),高于对照组(14.71%、38.24%)(P〈0.05)。结论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在血小板输注无效预防中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
- 金富国刘杰崔佳琳徐征
- 关键词: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血小板输注无效
- 多发骨髓瘤患者本周氏蛋白与肾损伤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观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本周氏蛋白酰胺酶催化作用与肾小管细胞毒性作用关系,进一步了解本周氏蛋白对多发骨髓瘤肾损伤毒性机制。方法:选取2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浓度的本周氏蛋白和猪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同培养1天后,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以抑制细胞增殖的本周氏蛋白和猪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同培养,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肾损伤多发性骨髓瘤较无肾损伤更易对猪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且本周氏蛋白催化常数值越高,则细胞毒性越强。本周氏蛋白浓度越高,猪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率越高,为正相关,5mg/ml、10mg/ml和0mg/ml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本周氏蛋白酰胺酶催化作用强度和毒性作用正相关,可能是多发骨髓瘤患者肾损伤机制之一。
- 裴姝文刘杰
- 关键词:本周氏蛋白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催化
- 肿瘤患者手术中大出血时成分输血的抢救效果
- 目的 探索在肿瘤患者手术中大出血时成分输血的抢救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肿瘤手术且术中发生大出血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32例患者均在术中大出血后接受成分输血抢救,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 金富国张莹刘杰
- 关键词:肿瘤患者术中大出血成分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