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修涛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田鼠
  • 2篇种群
  • 2篇锡林郭勒
  • 2篇锡林郭勒草原
  • 2篇放牧
  • 2篇布氏田鼠
  • 2篇草原
  • 1篇田鼠种群
  • 1篇农区
  • 1篇种群动态
  • 1篇昼夜节律
  • 1篇棕色田鼠
  • 1篇小鼠
  • 1篇节律
  • 1篇昆明小鼠
  • 1篇耕作
  • 1篇耕作制
  • 1篇耕作制度
  • 1篇光周期

机构

  • 3篇郑州大学

作者

  • 3篇任修涛
  • 2篇路纪琪
  • 2篇王振龙
  • 1篇李扬威
  • 1篇沈果
  • 1篇杨艳艳
  • 1篇张宁

传媒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3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道路和放牧对锡林郭勒草原布氏田鼠种群时空分布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于2010年5—9月,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调查了道路和放牧2种因素对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分布与密度的影响及其随时间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在鼠类低密度期(<60只·hm-2)和垂直于道路方向上,随着与道路距离的增加,布氏田鼠相对密度逐渐降低;草场放牧活动使布氏田鼠密度增加。可见,道路、放牧等人类干扰影响鼠类的相对密度及其时空分布,而鼠类也对人类干扰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适应。
任修涛沈果王振龙路纪琪
关键词:放牧布氏田鼠锡林郭勒草原
光周期对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昼夜节律及活动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光周期对动物昼夜节律的维持具有重要的影响,地下鼠的生活方式导致其昼夜活动节律产生变化,分化出随机活动和节律型两种模式。本文采用录像观察记录的方法,测定了棕色田鼠(Lasioposomys mandarinus)和昆明小鼠(Mus musculus)在不同光暗周期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表明:28 d的光周期变化对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的体重影响不显著。在12L∶12D光照处理条件下,棕色田鼠的昼夜活动节律不明显,昼夜均有活动,表现为随机的活动节律模式;昆明小鼠则主要在暗周期活动,光周期极少活动,2种鼠的昼夜活动节律差异极显著。无光处理未改变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的固有昼夜活动节律。光照可增加棕色田鼠相对活动频率,降低昆明小鼠的相对活动频率。由此得出结论,与具有严格昼夜活动节律的昆明小鼠相比,棕色田鼠的活动节律属随机活动类型,虽光照可刺激其相对活动,但未改变其固有的昼夜活动节律。棕色田鼠的这种昼夜活动节律类型与其长期的地下生活有关,是对长期无光环境的适应。
任修涛杨艳艳张宁王振龙李扬威路纪琪
关键词:棕色田鼠昆明小鼠光周期昼夜节律
人类干扰对锡林郭勒草原和河南农区鼠类种群动态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鼠类的时空分布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人为干扰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施加的各种影响,包括人类生产、生活和其它社会活动。为探讨道路、放牧、耕作制度等人类活动对鼠类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为鼠害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
任修涛
关键词:锡林郭勒草原种群动态耕作制度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