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平 作品数:10 被引量:38 H指数:5 供职机构: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肩贞、天宗及秉风脉冲射频热凝配合中药治疗慢性肩痛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观察肩贞、天宗及秉风脉冲射频热凝配合中药治疗慢性肩痛的效果。方法:128例慢性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5例)给予洛索洛芬钠片口服及得宝松1 m L+2%利多卡因1.5 m L+0.9%氯化钠7.5m L痛点注射。观察组(63例)给予肩贞、天宗及秉风脉冲射频热凝治疗及自拟活血化瘀方口服。采用FM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肩部活动功能变化,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FMA评分比较两组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功能障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肩部活动功能、生活质量及血液流变学相较于治疗前均显著变化(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88.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对照组分别为66.2%、15.4%,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脉冲射频热凝疗法与中药内服治疗相结合用于慢性肩痛有助于缓解疼痛状态、改善患者肩部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黄建平 娄海波 邓迎丰腰脊神经后支损伤性腰痛症患者射频热凝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通过采用射频热凝治疗腰脊神经后支损伤性腰痛症患者来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信息,促进患者康复.
方法: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60例腰脊神经后支损伤性腰痛症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 黄建平 俞武良关键词:腰痛症 射频热凝 疗效评价 纳美芬对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盐酸纳美芬通过竞争性拮抗各类阿片受体,拮抗麻醉镇痛药的不良反应,逆转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本研究旨在探讨盐酸纳美芬改善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不同病因行全麻的老年患者5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29例,治疗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包括术后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引流管引流,适当应用镇痛药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纳美芬0.25μg/k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缓慢滴注,用药疗程为7 d;对照组注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2组患者全麻术后的认知功能,比较简易智力状态测试(MMSE)、NSE测定、S-100β含量。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3天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第1、3、7天的NSE和S-100β的浓度均显著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对照组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于治疗组。结论纳美芬作为阿片类药物抑制剂,可减轻术后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增加脑血流灌注,同时可控制患者术后脑损伤时的炎性反应,减轻脑水肿,此外纳美芬还可保护脑神经元,逆转脑损伤,降低老年患者出现全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邓迎丰 黄建平 龚钦 李波关键词:纳美芬 全麻术后 认知功能障碍 异丙酚对家兔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时血浆ET-1、MDA及SOD变化的影响 2009年 目的观察并探讨异丙酚对家兔全脑缺血再灌流(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和异丙酚组,每组8只。分别在缺血前15min(I0)及再灌流30min(R1)、2h(R2)和4h(R3)取颈内静脉血,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实验结束取皮层HE染色,光镜观察,并测量神经元核截面积。结果I/R组及异丙酚组ET-1均升高,以I/R组更甚,R3时两组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52、2.81,P均<0.05),异丙酚组与I/R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3.15,P<0.05);I/R组各点MDA较假手术组相应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35、3.27、3.36,P均<0.05);异丙酚组MDA无明显变化,但与I/R组相应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6、2.51、2.55,P均<0.05);异丙酚组SOD比假手术组降低,但与I/R组比较同期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75、2.53、2.21,P均<0.05)。异丙酚组核截面积比I/R组明显增加[(189.7±19.06)μm2vs(105.63±16.21)μm2];光镜下异丙酚组皮层轻度水肿、部分尼氏体溶解消失;而I/R组皮层水肿明显,大量神经元坏死。结论异丙酚不仅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而且还能抑制ET-1的合成和释放,阻断氧自由基和ET-1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保护脑I/R损伤。 曹波儿 朱雪琴 黄建平关键词:异丙酚 内皮素-1 预注麻黄素、间羟胺对脊麻后剖宫产孕妇血压、心率及新生儿的影响 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比较预注麻黄素、间羟胺预防脊麻后剖宫产孕妇低血压的效果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60例剖宫产孕妇分成A、B、C3组静脉补液,3组均先输注万汶500mL[速度20mL/(kg·h)]后改输乳酸林格液10mL/(kg·h)。脊麻成功后,A组静注生理盐水1mL,B组静注间羟胺0.25mg(1mL),C组静注麻黄素10mg(1mL),监测血压、心率变化。之后若出现低血压均给予静注麻黄素处理。记录3组低血压和恶心呕吐发生次数以及麻黄素总量,B、C组反应性高血压次数。胎儿取出后即测脐动脉血pH值。结果:3组间收缩压差异有显著性,C组>B组>A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C、B组少于A组,B、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麻黄素用量B组最少,3组差异有显著性。舒张压、心率、恶心呕吐率及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B、C组无反应性高血压。结论:麻黄素10mg或间羟胺0.25mg均能有效预防脊麻后剖宫产术中低血压发生,两者的应用能使循环更加平稳,并且对新生儿均无不良影响。 黄建平 朱伟 邓迎丰 王勇 高涛关键词:剖宫产术 脊椎 麻黄素 间羟胺 艾司洛尔硝酸甘油合用对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2001年 陈妙仙 黄建平关键词:艾司洛尔 硝酸甘油 心血管反应 七氟烷抑制妇科腹腔镜气腹应激反应的最低呼气末肺泡浓度 2008年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丙泊酚麻醉下抑制妇科腹腔镜气腹应激反应的最低七氟烷呼气末肺泡浓度。方法对3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采用静脉滴注咪达唑仑(0.04mg/kg)、舒芬太尼(0.4ug/kg)、丙泊酚(2mg/kg)及维库溴铵(0.1mg/kg)进行全麻诱导,泵注丙泊酚4mg﹒kg-1﹒h-1维持;患者血压升高后,吸入并调节七氟烷吸入浓度,使收缩压控制在基础值的±5%,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50±5之内,平衡稳定15min后记录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结果30例患者术中可抑制气腹应激反应的最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为1.26%±0.09%,而常用七氟烷亚麻醉剂量为0.65MAC(1.1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七氟烷复合丙泊酚泵注4mg﹒kg-1﹒h-1麻醉中,七氟烷呼气末肺泡浓度维持在1.26%±0.09%能有效抑制气腹应激反应,可供临床参考。 黄建平关键词:腹腔镜检查 CO2气腹 七氟烷 麻醉药 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围术期血清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血清兴奋性氨基酸(EAA)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60例65~80岁接受全身麻醉非心脏手术的患者(剔除术前已患阿尔茨海默病及精神疾患的患者),于麻醉前,术毕,术后24、48、72 h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血清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的浓度,并于术前,术后24、48、72h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法(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4例患者术后病情危重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排除在研究范围,15例发生了术后POCD并发症。发生POCD的患者于术毕,术后24、48、72 h的血清Glu、Asp、Gly浓度均高于非POCD患者(均P〈0.05)。结论老年患者血清EAA含量与术后POCD发生有一定相关性,EAA可能参与POCD的病理生理过程。 邓迎丰 徐义国 黄建平关键词:兴奋性氨基酸 丙泊酚伍用氟比洛芬酯或小剂量芬太尼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寻找适合人工流产术的安全合理的麻醉方案。方法90例早期妊娠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麻醉用丙泊酚静注,B组用芬太尼+丙泊酚,C组用氟比洛芬酯+丙泊汾。观察三组的麻醉效果。结果B、C组麻醉诱导和苏醒时间较短,丙泊酚的用量较少,VAS评分较低;B组的呼吸暂停发生率较高。结论丙泊酚配伍小剂量芬太尼或氟比洛芬酯麻醉效果满意,而配伍氟比洛芬酯更为安全。 陈妙仙 徐旭仲 黄建平关键词:小剂量芬太尼 氟比洛芬酯 人工流产术 丙泊酚 伍用 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分析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妇产间发热的临床资料,探讨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于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产房生产的产妇150例,根据产妇是否自愿接受分娩镇痛将其分为观察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对照组采取自然分娩方式,不给予任何镇痛措施,观察组采取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0.172%罗哌卡因+芬太尼是首次硬膜外给药配方,镇痛泵配方是0.133%罗哌卡因+150μg芬太尼。对2组产妇不同时间点的体温、疼痛程度及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情况进行比较。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2组比较以t检验表示,计量数据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产妇经分娩镇痛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分娩镇痛后3、4、5 h的体温均明显升高,且体温高于37.5℃的人数比例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pgar评分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顺产孕妇采取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能使其疼痛有效缓解,但会提高产妇生产期间发热的发生率,因此临床应加强对发热产妇的护理。 黄淑琳 黄建平关键词:产妇 分娩 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