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力

作品数:48 被引量:167H指数:9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强势特色学科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9篇乳腺
  • 30篇腺癌
  • 29篇乳腺癌
  • 27篇肿瘤
  • 21篇乳腺肿
  • 21篇乳腺肿瘤
  • 21篇腺肿瘤
  • 9篇细胞
  • 9篇浸润性
  • 8篇淋巴
  • 8篇免疫
  • 8篇癌组织
  • 7篇预后
  • 7篇组织化学
  • 7篇免疫组织
  • 7篇免疫组织化学
  • 6篇乳腺浸润
  • 6篇乳腺浸润性
  • 5篇蛋白
  • 5篇导管

机构

  • 45篇河北医科大学...
  • 7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河北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大连大学附属...
  • 1篇秦皇岛市第一...
  • 1篇唐山市人民医...
  • 1篇邢台市人民医...
  • 1篇赤峰市医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石家庄市第一...

作者

  • 48篇马力
  • 19篇刘月平
  • 16篇耿翠芝
  • 13篇范忠林
  • 7篇王小玲
  • 5篇王永军
  • 5篇张祥宏
  • 3篇李云涛
  • 3篇王俊灵
  • 3篇王建新
  • 3篇邢凌霄
  • 3篇焦俊琴
  • 3篇张玲玲
  • 3篇唐甜甜
  • 3篇李海平
  • 2篇王珩
  • 2篇齐义新
  • 2篇周涛
  • 2篇王桂兰
  • 2篇刘运江

传媒

  • 9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3篇中华乳腺病杂...
  • 2篇河北医药
  • 2篇肿瘤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癌症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华医学会乳腺癌患者中心静脉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2023年
《中国乳腺癌中心静脉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学组组织制定,主要目的是规范乳腺癌患者中心静脉血管通路(CVA)的临床应用。不同的CVA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存在差异,本文就指南中关于不同CVA的适应证及禁忌证、通道选择、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及维护进行解读。
唐甜甜马力
关键词:乳腺肿瘤
SPARC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半胱氨酸的分泌性酸性蛋白(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蛋白在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探讨SPARC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术后标本122例以及正常乳腺组织标本3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标本中SPARC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SPARC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上皮细胞的阳性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24.6%vs.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质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54.9%、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肿瘤组织中上皮细胞的着色定义为阳性。乳腺癌组织中SPARC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物直径、淋巴结状态、TNM分期、脉管瘤栓、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状态等均不具有相关性(P>0.05),与病理类型、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状态相关(P<0.05)。SPARC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的乳腺癌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ARC蛋白表达不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2,HR=0.142(0.019~1.060)]。结论SPARC在乳腺癌组织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且与病理类型和PR状态相关。SPARC蛋白的表达与患者OS相关,可能是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可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张摇付瑞环陆静马力
关键词:乳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电刀热分离和锐性冷分离用于腔镜假体乳房重建术皮瓣游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
2024年
目的比较腔镜乳腺切除即刻一期假体乳房重建术皮瓣游离过程中使用热分离法和冷分离法的安全性及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接受腔镜乳腺切除即刻一期假体乳房重建的22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皮瓣游离使用器械分为热分离组及冷分离组。CUSUM学习曲线分析两组腔镜乳腺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跨越学习曲线所需累计的最少手术例数,以确定两组最终纳入例数。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病理资料、手术相关数据、术后并发症及局部复发情况等。结果CUSUM学习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随手术例数增加冷分离组手术时长无明显变化趋势;热分离组病人n=26时CUSUM曲线达到最佳拟合优度(P<0.001),前26例病人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假体外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余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8%vs.7.4%,P=0.016)。最终冷分离组纳入70例,热分离组106例。两组病人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热分离组相比,冷分离组手术时长更短[(132.7±28.3)min vs.(158.5±38.0)min,P<0.001],出血量更大[(30.9±17.6)mL vs.(22.4±13.7)m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术后出血比例及拔管时间、乳头后方阳性比例及术后感染、假体外露、皮瓣坏死、乳头乳晕缺血坏死、包膜挛缩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中位随访7.1(范围13~94)个月,热分离组出现局部复发1例,冷分离组无局部复发病例,两组均未发现远处转移病例。结论热分离法和冷分离法游离皮瓣在腔镜乳腺切除即刻一期假体乳房重建中均安全有效。冷分离法时间更短,但术中及术后发生出血的风险增加,热分离法需要一定学习曲线。
唐甜甜刘政华王辰易心璐周涛耿翠芝宋振川马力
关键词:乳房植入物乳房重建术皮瓣游离术后并发症
E-Cadhe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E-钙黏附素(epithelial-cadherin,E-Cadhe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例患者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表皮生长因子(human epidemealreceptor 2,HER2)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乳腺正常导管上皮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9/10)和42.4%(28/66),E-Cadhe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乳腺正常导管上皮组织(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与腋淋巴结转移状况、组织学分级和TNM分期呈负相关(P<0.05,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在ER和PR阴性组中明显低于阳性组(P<0.05),而在HER2阳性组中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 ECadheiin可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
马力耿翠芝王永军王小玲刘月平
关键词:乳腺肿瘤E-CADHERIN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65例乳腺IMPC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表达以确定微乳头成分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按微乳头比例≤10%、11%-30%、31%-50%、〉50%将患者分为4组,并同时检测ER、PR、HER-2的表达.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中行Log 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行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65例乳腺IMPC患者中单纯IMPC 12例,IMPC伴浸润性导管癌46例,IMPC伴其他浸润性癌7例.乳腺IMPC中微乳头比例≤10%组为7.69%(5/65)、11%-30%组为44.62%(29/65)、31%-50%组为26.15%(17/65)、〉50%组为21.54%(14/65),4组乳腺IMPC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 ER、PR和HER-2在乳腺IMP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6.92%(50/65)、67.69%(44/65)和24.62%(16/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生存时间与淋巴结转移数,微乳头比例,脉管瘤栓,ER、PR、HER-2的表达相关(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数,微乳头比例,脉管瘤栓,ER、PR及HER-2的表达均与乳腺IMPC的预后相关。
刘月平丁妍岳萌李芳马力耿翠芝
关键词: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法预后
胰头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原发性胰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罕见,不足胰腺肿瘤的0.5%,以男性 B 细胞型为多见,其临床表现与胰腺癌相似,缺乏特异性表现,早期症状不明显,通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痛,体重下降和黄疸等,预后较胰腺癌好。明确诊断后,先化疗再行...
范忠林马力
文献传递
静脉输液港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被引量:30
2017年
目的分析植入静脉输液港患者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3 514例植入静脉输液港中17例发生输液外渗,原因为纤维蛋白鞘形成、无损伤针型号选择及穿刺不当、反复穿刺致穿刺隔损伤、导管破裂、导管断裂等,均行对症处理。结果 3例导管破损、2例导管断裂、1例输液港注射座周围组织坏死者取出静脉港,11例继续使用至疗程完成。结论静脉输液港药物外渗原因有导管材质、患者体质、不当活动及医护失误等,通过加强健康宣教、规范操作流程、严密观察,可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有利于患者用药安全。
王建新苏金娜李云涛孙玉巧焦俊琴马力
关键词:静脉输液港外渗
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在各种内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失去正常特性而异常增生,超过自我修复的限度,最后发生癌变的疾病。长期以来,肿瘤形态学是病理诊断的“金标准”,是临床治疗的依据,但与细胞学相比,其诊断结果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乳腺癌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癌细胞标志物已经应用于临床,他们具有很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子标记物的广泛的应用,使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反映的更加清晰,在良恶性疾病的鉴别及早期诊断、有效指导个体化治疗及准确判断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细胞的异常增殖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细胞核抗原Ki67是增殖细胞相关的核抗原,近年来人们已通过检测Ki67来反映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从基因水平来研究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
闫山英李海平马力张新计张晓飞
关键词:KI67乳腺癌
PER基因家族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024年
PER基因家族作为昼夜节律核心调控因子的关键成员,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节奏以及调控肿瘤发生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基于近期的研究成果,总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及PER基因在恶性肿瘤中表达失调的相关证据,并概括PER基因在细胞周期、肿瘤细胞代谢、肿瘤免疫以及肿瘤治疗的作用。此外,本文还探讨了PER基因在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刘银凤袁关利马力
关键词:昼夜节律恶性肿瘤
30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相关死亡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30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回顾分析66例综合治疗的30岁以下青年女性单侧乳腺癌的相关死亡因素。结果30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的2、5和10年病死率分别为28.8%、49.1%和77.8%;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和p53阳性表达患者的病死率高于阴性表达者(P<0.01),并与腋淋巴结转移阳性、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阴性、妊娠或哺乳期及病死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30岁以下青年乳腺癌预后较差,PCNA和p53是预测青年乳腺癌预后的2个重要指标,早期发现是降低30岁以下青年乳腺癌病死率的关键。
耿翠芝齐义新马力周涛杨会钗王小玲王桂兰
关键词:乳腺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青年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