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
- 作品数:11 被引量:85H指数:7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黑麂皖-浙分布中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13
- 2008年
- 本文基于黑麂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皖浙分布中心的4个黑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个种群的33个个体中有14个变异位点,占分析序列长度的2·91 %,并由此定义了12个单倍型;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显示4个种群中开化种群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应予以优先保护;4个种群间尚存在着一定的基因流,但存在可能由于遗传漂变而产生分化的危险。从Tajima’s D和Fu and Li’s D值的估算结果来看,这4个黑麂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具有较为稳定的种群结构(P>0·1),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这4个黑麂种群间存在很强的平衡选择。
- 程宏毅鲍毅新陈良周襄武胡知渊葛宝明
- 关键词:黑麂线粒体DNA基因流
- 灵昆岛围垦滩涂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物种生态位分析被引量:19
- 2007年
- 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在浙江温州灵昆岛选取了1997年围垦的潮沟断面,进行了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物种生态位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3种,隶属于6门8纲20科,主要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多毛类;在潮沟的不同生境即草滩(GF)、边滩(BaC)和潮沟底(BoC),物种的组成和数量有所不同,草滩发现的大型底栖动物为18种,边滩23种,潮沟底13种。生物多样性的大小顺序为: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BaC>GF>BoC;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BaC>Boc>GF;Pielou均匀度指数:BoC>BaC>GF;Simpson优势度指数:GF>BoC>BaC。对定量取样中获得的21个物种进行了生态位宽度以及生态位重叠值分析,结果表明短拟沼螺、日本沙蚕和纽虫的生态位较宽。以密度4次开方数据为基础利用欧氏距离系数进行群落物种的系统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2维排序分析,发现21个物种可以分为3大类,即广布种、边滩种和偶见种。研究表明,物种生态位宽度、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与物种的分布及数量密切相关,反映了物种对各种生境资源的利用能力的强弱。
- 葛宝明郑祥程宏毅鲍毅新陈良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生态位生态位宽度系统聚类
- 野生动物环境容纳量的研究现状被引量:7
- 2006年
- 介绍了野生动物管理中容纳量的概念与类型,以及研究其营养容纳量的方法,并分析了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在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容纳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野生动物环境容纳量研究的发展方向.
- 陈良鲍毅新
- 关键词:野生动物种群生境
-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栖息地片断化对种群基因流的影响被引量:17
- 2008年
- 栖息地片断化可能影响种群的基因流,进而导致近交,降低个体生活力,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绝灭的主要因素。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的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由于自身目前的濒危状况和生物学特异性,使得栖息地片断化对其影响更甚。为了更好的保护该珍稀物种,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划分了浙江遂昌的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和开化的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的片断化斑块,并通过所得片断化斑块数据进行两个保护区在片断化程度的计算,同时从片断化斑块获取黑麂的组织、粪便样品,提取黑麂的线粒体DNA,估算其基因流大小。以此初步确定两个保护的黑麂栖息地片断化程度对种群基因流的影响。各项片断化指数均表明,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黑麂栖息地片断化程度要小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黑麂片断化种群的平均基因流Nm达到了3.65,明显高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1.12。结果表明,栖息地片断化可能对黑麂种群的基因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恢复黑麂栖息地,否则将严重阻碍片断化种群间的个体迁移、扩散和基因交流。
- 程宏毅鲍毅新陈良胡知渊葛宝明
- 关键词:栖息地片断化基因流
- 黑麂栖息地片断化对种群基因流的影响
- <正>在大块连续的栖息地中,物种种群内的个体通过扩散和迁移活动,寻找生存所必须的资源, 降低亲缘个体间的资源竞争,避免近亲繁殖,增加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从而增加个体和种群存活的机会.栖息地产生片断化后,物种的适宜栖息地...
- 程宏毅鲍毅新陈良胡知渊葛宝明
- 文献传递
- 黑麂栖息地特征和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
-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是我国特产的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为典型的亚热带山地森林动物。其分布范围十分狭小,仅处于东经117~121.5°,北纬27.5~31°之间,涉及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4省。栖息...
- 陈良
- 关键词:黑麂栖息地选择生态因子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价
- 文献传递
- 黑麂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多样性研究
- <正>近几十年来,山区的开发,过量采伐森林等人为活动影响的加剧,使黑麂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现存种群的分布区处于27.5~31°N,117~121.5°E 之间,涉及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等四省.在以上的分布区内有2个分...
- 程宏毅鲍毅新陈良葛宝明
- 文献传递
- 黑麂栖息地片断化对种群基因流的影响
- 在大块连续的栖息地中,物种种群内的个体通过扩散和迁移活动,寻找生存所必须的资源,降低亲缘个体间的资源竞争,避免近亲繁殖,增加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从而增加个体和种群存活的机会.栖息地产生片断化后,物种的适宜栖息地周围分布...
- 程宏毅鲍毅新陈良胡知渊葛宝明
- 关键词:黑麂栖息地近亲繁殖
- 文献传递
- 九龙山保护区黑麂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8
- 2010年
- 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以浙江省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寮坑保护站为中心,在其周围随机设置6条样线,每隔200m地面距离设置固定样方,共设定442个20m×20m的固定样方,并在其中设置灌木测量样方442个,草本植物盖度测量样方2210个。分春、夏、秋、冬4季记录样方的植被类型、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坡位、坡度、坡向、食物丰富度、海拔、人为干扰距离和水源距离等11类生态因子,并用痕迹法检查样方是否被黑麂利用。通过Vanderloeg选择系数(Wi)和Scavia选择指数(Ei)研究影响黑麂栖息地利用和选择性的各生态因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黑麂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得到了黑麂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黑麂总体上倾向选择在针阔混交林、乔木盖度>60%-80%、灌木盖度中等(>20%-60%)、草本盖度中等(>20%-60%)、食物丰富度高(>68%)和人为干扰距离远的生境,对海拔高度和坡位的选择表现出季节迁移性。
- 陈良鲍毅新张龙龙程宏毅张家银周元庆
- 关键词:栖息地选择栖息地利用黑麂
- 黑麂粪便DNA提取及其PCR检测被引量:18
- 2006年
- 采集了黑麂(Muntiacuscrinifrons)的新鲜粪便以及在野外自然条件下保存较长时间的粪便样品,晾干后带回实验室,提取其DNA;同时提取黑麂肌肉、皮张样品的DNA,用以对比粪便样品的提取效果。电泳检测结果显示,此方法使用实验室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试剂,可以从黑麂粪便样品中抽提到高质量的粪便DNA并克服分子粪便学研究中常见的PCR反应抑制物的影响。为其它濒危鹿科动物的非损伤性取样提供了的新途径,为其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现状等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取材空间。
- 程宏毅鲍毅新郑荣泉陈良葛宝明
- 关键词:黑麂粪便DNADNA抽提PCR检测非损伤性取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