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璇 作品数:18 被引量:39 H指数:4 供职机构: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原发性ITP病人Treg细胞及Th1、Th2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方案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病人调节性T细胞(Treg)及辅助性T细胞(Th)1、Th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ITP病人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rhTPO治疗。比较2组病人疗效,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治疗前后Treg细胞和Th1、Th2细胞表达水平及Th1/Th2比例。结果:观察组病人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病人Treg细胞和Th1、Th2细胞表达水平及Th1/Th2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病人Treg细胞及Th2细胞均较治疗前明显上调(P<0.01),Th1细胞和Th1/Th2比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Treg细胞及Th2细胞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h1细胞和Th1/Th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原发性ITP能通过增加病人Treg细胞数量、纠正Th1/Th2细胞平衡,提高临床疗效。 傅磊 沈磊 卞建军 李亮 苏玉璇 左金曼 孟美丽 陆尧 葛书亚 张伊莉关键词: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辅助性T细胞 达沙替尼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致视神经炎1例 2023年 患者,男,51岁。2020年1月因"发热1周"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WBC 95.43×10^(9)/L,HGB 130 g/L,PLT 103×10^(9)/L,遂转至我院。查体:颈部双侧及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质韧,无压痛,胸骨轻压痛,肝脾肋缘下未触及。骨髓细胞形态学及免疫分型提示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融合基因检测:BCR-ABL融合基因(P190型)阳性;染色体核型:45,XY,-7,der(9)t(7;9)(p13;p22)t(9;22)(q34;q11.2),der(22)t(9;22)(q34;q11.2)[20]。诊断为Ph+ ALL。2020年1月17日予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并VDCP方案(长春地辛+环磷酰胺+伊达比星+泼尼松)诱导化疗1个疗程,后复查骨髓,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CR)。给予Hyper-CVAD、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阿糖胞苷(Ara-C)方案交替巩固化疗共8个疗程,后给予VP方案(长春地辛+泼尼松)每月1次维持化疗共2年,期间一直予伊马替尼治疗,并多次鞘内注射(鞘注)Ara-C、MTX、地塞米松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疗效评价持续CR且BCR-ABL融合基因阴性。 傅磊 沈磊 卞建军 李亮 苏玉璇 左金曼 孟美丽 陆尧 葛书亚 王杜传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视神经炎 达沙替尼 骨髓细胞形态学 长春地辛 诱导化疗 SPOC联合PBL、CBL模式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023年 《内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临床医学学科,涉及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理学等多个领域,涵盖面广,整体性强,是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基础。《内科学》的理论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结合实际能力、临床综合思维能力。但因《内科学》课程的专业性及实践性很强,涉及病种多,授课时间短,在有限的课时中掌握知识点难度高,使得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很难提高学习兴趣,不能融会贯通各种知识,临床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也会与日后的临床实践相脱节。 傅磊 沈磊 苏玉璇 李亮 左金曼 卞建军关键词:内科学 问题导向教学 案例教学 转化医学教育模式+PBL+CBL教学法在血液内科实习生培训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转化医学教育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BL)+基于案例的教学法(CBL)在血液内科实习生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将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血液内科轮转的40名实习生随机分为试验组(采取转化医学教育模式+PBL+CBL教学法)和对照组(采取LBL教学法),各20名实习生,对比2组实习生出科时的基础理论成绩、案例分析成绩、细胞形态识别成绩、技能考核成绩、总成绩、技能成绩优良率以及对教学效果满意率。结果:试验组案例分析成绩、细胞形态识别成绩、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1);2组基础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技能成绩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转化医学教育模式+CBL+PBL教学法优于LBL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能够提高血液内科实习生的理论、技能水平以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苏玉璇 左金曼 李亮 沈磊 卞建军 傅磊关键词:血液科 实习生 胃癌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 被引量:1 2020年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引起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明显升高,骨髓中巨核细胞增殖旺盛,约50%~70%的患者有JAK2/V617F基因突变[1],另有一部分患者有MPL及CALR等基因突变。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把ET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同时划为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 傅磊 李亮 左金曼 沈磊 苏玉璇 孟美丽 卞建军 张伊莉关键词:胃肿瘤 血小板增多症 Bmi-1和c-myc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淋巴瘤/(1ymphoma/)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和细胞增殖及凋亡失衡有关。Bmi-1基因是第一个被鉴定的PcG家族基因,也是较早被认识有功... 苏玉璇关键词: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BMI-1 C-MYC 文献传递 Bmi-1和c-myc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Bmi-1和c-myc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ima,DLBCL)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两者在DLB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60例DLBCL石蜡样本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组织中Bmi-1、c-myc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与DLBCL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Bmi-1和c-myc在DLBCL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65.0%和75.0%,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mi-1和c-myc的表达在临床分期及国际预后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年龄、性别、结外侵犯、全身症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1和c-myc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可作为DLBCL的疗效和预后指标。 苏玉璇 夏瑞祥关键词:BMI-1基因 C-MYC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 常规化疗与吉非替尼序贯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常规化疗与吉非替尼序贯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5例初治老年晚期肺腺癌患者,给予常规化疗序贯吉非替尼治疗:常规化疗,每3周重复,最多不超过6个周期,化疗疗程结束或化疗中出现病情进展后给予吉非替尼治疗,至疾病进展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时停药。观察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5例(33.3%),疾病稳定7例(46.7%),疾病进展3例(20.0%),有效率33.3%,疾病控制率为80.0%,1年生存率为33.3%。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皮疹等。结论:常规化疗与吉非替尼序贯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毕国斌 蒋涛 苏玉璇 左金曼关键词:肺肿瘤 化疗 吉非替尼 调节性T细胞及调节性B细胞在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及CD19^(+)CD24^(high)CD38^(high)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在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在疾病发展中的意义。方法纳入82例ITP患者(ITP组)和4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收集其年龄、性别、发病时的PLT计数,检测ITP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CD4^(+)CD25^(+)FOXP3^(+)Treg细胞及CD19^(+)CD24^(high)CD38^(high)Breg细胞水平并比较。根据疗效再将82例ITP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75例)和治疗无效组(7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25^(+)FOXP3^(+)Treg细胞及CD19^(+)CD24^(high)CD38^(high)Breg细胞水平。结果治疗前ITP组患者CD4^(+)CD25^(+)FOXP3^(+)Treg细胞及CD19^(+)CD24^(high)CD38^(high)Breg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有效组患者两种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及同期治疗无效组(P<0.05)。结论CD4^(+)CD25^(+)FOXP3^(+)Treg细胞及CD19^(+)CD24^(high)CD38^(high)Breg细胞的水平下调可能与ITP的免疫发病相关,增加这两种细胞水平并改善其功能可能是ITP患者新的治疗方法。 傅磊 李亮 卞建军 沈磊 苏玉璇 左金曼HIF-1α和Bmi-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和B细胞特异单克隆白血病毒整合位点1(Bmi-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二者在DLB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4例DLBCL石蜡标本和4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组织中HIF-1α和Bmi-1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与DLBCL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HIF-1α和Bmi-1在DLBCL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7.19%和64.06%,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α和Bmi-1的表达在临床分期及非霍奇金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年龄、性别、淋巴结外侵犯、全身症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1α和Bmi-1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可作为DLBCL的疗效和预后指标。 苏玉璇 夏瑞祥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