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伟
- 作品数:35 被引量:112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化学工程更多>>
- 快速启动抗病毒治疗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结果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通过真实世界队列研究,探讨“快速启动抗病毒治疗”策略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启动率、病毒抑制率、免疫功能恢复、治疗维持率等的影响。方法以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间在北京佑安医院开始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在诊断14 d内启动抗病毒治疗分为快速治疗组和非快速治疗组,对比2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启动时间,6、12个月的病毒抑制率、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及治疗维持率等数据,探讨快速启动抗病毒治疗对HIV感染者临床转归的影响。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72例,其中快速治疗组281例(59.5%),非快速治疗组191例(40.5%);非快速治疗组3个月治疗启动率88%,12个月治疗启动率95%。快速治疗组6个月(90.0%vs.72.8%,P=0.001)、12个月(92.5%vs.77.5%,P=0.001)的病毒学抑制率均高于非快速治疗组。快速治疗组与非快速治疗组在长期治疗维持率、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增长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快速启动抗病毒治疗能提高HIV感染者6个月及12个月病毒学抑制率,但在长期治疗维持率和免疫功能恢复方面未见显著影响。
- 翟元一画伟王茜高月李爱新邵英叶江竹孙丽君代丽丽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过程中的CD8+38+/CD8+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NFo-2a)治疗过程中的CD8+38+/CD8+变化及其意义。方法44例非活动胜HBsAg携带者接受Peg-INFα-2a治疗,根据体质量每周180μg(14例)或135Hg(30例)皮下注射,疗程48周,根据HBsAg是否转阴将患者分为应答组及无应答组。每12周观察肝功能、HBsAg滴度、CD8+38+/CD8+水平。单因素或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应答组和无应答组不同时间点的CD8+CD38+/CD8+情况,线性回归方程分析HBsAg下降及ALT升高与CD8+CD38+/CD8+的关系。结果应答组和无应答组12周ALT水平分别为(60.75±24.95)U/L和(37.03±18.45)U/L,应答组较无应答组升高明显(t=2.905,P〈0.01);应答组及无应答组24周CD8+38+/CD8+分别为71.20%±11.70%和56.79%±7.72%,应答组较无应答组升高明显(F=23.941,P〈0.01)。24周与基线的CD8+CD38+/CD8+差值(8.260/0±3.12%)与12周时的ALT升高值[(17.18±25.78)U/L]呈正相关(r=0.386,P〈0.01);24周与基线的CD8+CD38+/CD8+差值(8.26%±3.120/0)与24周HBsAg下降的log10值[(0.96±0.40)log10IU/m1]呈正相关(r=0.397,P〈0.01)。结论Peg—INFα-2a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过程中,CD8+38+/CD8+明显升高可能系机体免疫被激活的表现,并促进了HBsAg清除。
- 于海滨马丽娜柳雅立画伟何志敏鲁俊峰陈新月
- 关键词:干扰素Α-2A乙型
- Alu-反向PCR检测HIV-1整合位点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建立Alu-反向PCR检测整合型HIV-1DNA的实验方法。方法收集18例HIV-1感染者及12例健康者的抗凝血标本,根据整合型HIV-1DNA的特点设计引物,第一轮PCR5’端引物来自于人类保守的Alu序列,3’端引物来自于HIV-1gag序列,扩增片段包含了整合位点上游的人类基因组DNA序列和整合的HIV-1DNA序列。经PstⅠ酶切后进行自身片段环化,以此为模板设计针对HIV-1LTR和gag保守区域引物,进行巢式PCR。结果 16例HIV-1感染者成功扩增出目的片段,12例健康者均为阴性。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检测整合型HIV-1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HIV病毒储藏库机制提供了参考。
- 田亚坤李侗曾焦艳梅李娟画伟吴昊
- 关键词:HIV-1反向PCR
- HIV-1 B'/C亚型毒株的复制动力学特点
- 2010年
- 目的分析不同疾病进展阶段B'/C亚型毒株的复制动力学特点。方法从长期不进展者(long-term nonprogressors,LTNPs)和AIDS期患者体内分离病毒株,用相同量的病毒株去感染正常人的去CD8+T淋巴细胞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检测感染后第0、3、6、9、12、18、21天的上清液中核衣壳蛋白p24(p24)含量,作出折线图来分析该毒株的复制动力学特征。结果从AIDS期患者体内分离的B'/C重组亚型病毒株的复制速度快且p24峰值高,而从LTNPs体内分离的B'/C重组亚型病毒株的复制速度慢且p24峰值低。结论从AIDS期患者体内分离的B'/C重组亚型病毒株复制能力较强,而从LTNPs患者体内分离的B'/C重组亚型病毒株复制能力较弱。
- 孙伟焦艳梅画伟刘志英石英张彤吴昊
- 关键词:HIV-1生物学病毒复制
- 多种诱发电位检查对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诊断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多种诱发电位检查对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肝炎肝硬化病人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观察其异常率。结果:50例肝硬化病人中,BAEP异常27例(54%),VEP异常11例(22%),SEP异常18例(36%),且随child-pugh分级增加,诱发电位的异常率也随之增加。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行多种诱发电位联合检查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有利于早期诊断。
- 画伟胡雪艳
- 关键词:诱发电位亚临床肝性脑病
- 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治疗AIDS合并口腔念珠菌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治疗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合并口腔念珠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本院住院的HIV/AIDS合并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患者55例,应用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治疗HIV/AIDS合并口腔念珠菌病的总有效率为96.4%。不良反应咳嗽的发生率为9.0%,恶心的发生率为5.5%,但均能耐受。【结论】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治疗HIV/AIDS合并口腔念珠菌病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 仵永枫画伟张玉林王茜金爱华扈进芳高美霞郭彩萍
- 关键词:药用制剂
- 以纯化的CD4+T细胞DNA扩增HIV-1包膜区全长基因方法的建立
- 用PCR的方法直接从临床样本扩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的全长包膜区基因是非常困难的。本文介绍了一种与其他方法比较相对敏感的从纯化CD4+T细胞中扩增HIV-1全长包膜区基因
- 田亚坤焦艳梅李娟画伟吴昊
- 关键词:HIV-1全长基因CD4+T
- 文献传递
- 慢性丙型肝炎初治和复治患者的细胞因子特征与病毒学应答
- 2012年
- 目的分析比较慢性丙型肝炎初治和复治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并探讨其与疗效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37例和复治患者24例,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动态留取标本并检测细胞因子变化,分析其与疗效的关系。11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初治患者能获得较早的病毒学应答相比,复治组12例(50%)在治疗48周时才获得病毒学应答。初治组白细胞介素-4、干扰素(interferon,IFN)γ、CCL-3(MIP-1a)显著高于复治组(P=0.005);初治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则低于复治组(P<0.05)。在基线和治疗4周时,初治组较高的IFNγ水平与HCV清除率相关。结论复治患者能否获得治疗成功与宿主免疫应答相关,IFNγ可能是病毒学应答的重要预测因子。
- 柳雅立张永宏郭丹丹鲁俊锋于海滨画伟陈新月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免疫疗法
-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NS特异性T细胞应答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探讨HCV特异性T细胞应答与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患者48例,在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第12周时收集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对HCV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NS)区合成肽的特异性T细胞应答,进行纵向比较分析。结果基线时,52%的患者可检测出HCV NS3、NS4和NS5A特异性T细胞应答,其中NS3诱导的免疫反应最强。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组患者较非SVR组患者对多肽刺激的应答率高。SVR组患者在治疗第12周时仍维持较高水平的HCV特异性T细胞应答,而非SVR组患者在治疗第4周时HCV特异性T细胞应答明显下降,第12周时仅维持低水平。结论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CHC患者中,HCV特异性T细胞应答与SVR相关。
- 鲁俊锋柳雅立于海滨画伟张永宏陈新月
- 关键词:T-淋巴细胞丙型肝炎慢性病毒非结构蛋白质类
- HIV感染者CD_4^+调节性T细胞与HIV DNA呈正相关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分析CD4+调节性T细胞与艾滋病病毒(HIV)脱氧核糖核酸(DNA)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门诊病人5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细胞内染色技术检测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并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DNA水平,分析CD4+调节性T细胞与CD4计数、病毒载量及HIV-1DN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HIV感染病人CD4+调节性T细胞与HIV DNA呈正相关,与CD4计数呈正相关,与病毒载量呈负相关。结论未进行治疗的HIV病人,其CD4+调节性T细胞与HIV DNA呈正相关,说明CD4+调节性T细胞越多,HIV-1DNA越多,CD4+调节性T细胞可能对机体发挥不利的作用。
- 郭彩萍画伟计云霞张彤陈德喜吴昊焦艳梅
- 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脱氧核糖核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