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灿琴
- 作品数:39 被引量:321H指数:9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厅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手术应激后红细胞糖代谢限速酶活性的改变被引量:2
- 2006年
- 钱燕宁屠伟峰王灿琴谢成兰胡有力
- 关键词:红细胞糖代谢手术应激腹部手术病人硬膜外麻醉围麻醉手术期腹部手术患者
-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和手术后红细胞糖代谢限速酶活性的改变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以往研究发现上腹部或胸部手术后第1天存在红细胞内糖酵解途径受抑制,磷酸戊糖途径、多元醇通路相应活跃现象,但不知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围麻醉手术期间这些代谢通路是否有改变。文中拟观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和手术后血糖及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a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PFK)及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活性的变化。方法对32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围麻醉手术期红细G-6PD、PFK及AR活性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分别于麻醉前、锯胸骨、体外心肺转流建立、主动脉阻断5 min、转流结束、手术结束、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8个时点取动脉血,同步测定血糖及红细胞内G-6PD、PFK、AR活性。结果与麻醉前相比,血糖浓度自主动脉阻断5 min开始,至术后第1天均升高显著(P<0.05);术后第1天PFK活性显著下降(P<0.05),G-6PD、AR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和手术后存在明显的高血糖反应,术后第1天出现红细胞内糖酵解途径受抑制,磷酸戊糖途径、多元醇通路相应活跃现象。
- 王灿琴王中云潘寅兵钱燕宁
- 关键词:血糖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醛糖还原酶
- 丙泊酚对体外高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丙泊酚对高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保护作用。方法根据体外培养HUVECs的条件不同随机分为六组:正常对照(C1)组、高渗对照(C2)组、高糖+脂肪乳对照(C3)组、高糖(HG)组、高糖+25μmol/L丙泊酚干预(P25)组、高糖+100μmol/L丙泊酚干预(P100)组。检测各组细胞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醛糖还原酶(AR)活性。结果与C1、C2组比较,HG组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AR活性增高(P<0.01或P<0.05)。与HG组比较,P25组和P100组的MDA含量均下降、SOD活性均升高、AR活性均降低,P100组变化又比P25组明显(P<0.01或P<0.05)。结论高糖可引起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造成细胞损伤。丙泊酚可抑制高糖对内皮细胞损伤。
- 潘寅兵解成兰祁恩耀王灿琴钱燕宁
- 关键词:丙泊酚高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 麻醉方法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红细胞糖代谢和膜流动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红细胞磷酸果糖激酶(PF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醛糖还原酶(AR)活性及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择期3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吸入1.5~2.0 MAC的异氟醚,Ⅱ组吸入0.5~1.0 MAC异氟醚复合硬膜外麻醉.分别于麻醉前20 min、手术90 min、术后60 min、术后1 d和2 d 5个时点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红细胞PFK、G-6PD和AR活性及膜流动性.结果Ⅰ组患者术后1 d红细胞PFK活性显著下降,G-6PD活性明显上升,AR活性也明显升高(P<0.05);Ⅱ组患者的PFK、G-6PD和AR虽与Ⅰ组患者有着相似的变化趋势,但与麻醉前值相比,各时点无明显变化.两组红细胞膜荧光偏振度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单纯吸入异氟醚全麻后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红细胞糖酵解通路受抑制,另两条糖代谢次要途径活跃;异氟醚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较好地抑制这一改变.
- 潘寅兵解成兰王灿琴钱燕宁
- 关键词:食管癌膜流动性异氟醚醛糖还原酶
- 异氟醚在肝硬化患者肝癌切除术麻醉中的应用
- 2008年
- 桂波朱敬明王灿琴倪燕林聪
- 关键词:肝硬化患者吸入麻醉药肝癌切除术异氟醚原发性肝癌患者全麻药物
- 七氟醚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4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醚预处理组(SI组)和七氟醚-Wortmannin组(SW组),每组12只。除SH组外,IR组、SI组和SW组建立70%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含量,并取再灌注的肝组织用ELISA法测IL-1β浓度,用WesternBlot法测定肝组织的p-PI3K、p-Akt(ser473)、Akt等表达量;用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肝细胞损伤及坏死情况。结果与SW组比较,SI组ALT、AST和IL-1β浓度明显降低(P<0.05),且p-PI3K、p-Akt(ser473)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肝组织损伤减轻。结论七氟醚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起作用。
- 金文杰华福洲王灿琴郭瑞潘寅兵
- 关键词:七氟醚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PI3K/AKT信号通路
- 咪唑安定和芬太尼对依托咪酯所致肌阵挛的影响被引量:33
- 2010年
- 目的研究咪唑安定和芬太尼对依托咪酯所致肌阵挛的影响。方法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128例,根据麻醉诱导用药顺序和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五组:Ⅰ组,咪唑安定0.05mg/kg、依托咪酯0.25mg/kg、芬太尼3μg/kg,22例;Ⅱ组,芬太尼3μg/kg、依托咪酯0.25mg/kg、咪唑安定0.05mg/kg,24例;Ⅲ组,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3μg/kg、依托咪酯0.25mg/kg,32例;Ⅳ组,咪唑安定0.08mg/kg、依托咪酯0.25mg/kg、芬太尼3μg/kg,23例;Ⅴ组(对照组),依托咪酯0.25mg/kg、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3μg/kg,27例。在静注依托咪酯后,观察并记录2min内肌阵挛阳性率及发生分级。结果五组肌阵挛阳性率分别为68.18%、41.67%、21.88%、21.74%、59.26%。与Ⅴ组比,Ⅲ、Ⅳ组肌阵挛阳性率及发生分级明显较低(P<0.05),Ⅰ、Ⅱ组肌阵挛阳性率及发生分级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次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诱导可减低依托咪酯引起的肌阵挛发生。
- 廖朝辉幸标沈娴文王灿琴钱燕宁王忠云
- 关键词:依托咪酯咪唑安定芬太尼肌阵挛
- 咪唑安定辅助区域麻醉合适镇静深度及用量的探讨被引量:125
- 2005年
- 目的 探讨咪唑安定辅助区域麻醉的合适镇静深度及用量。方法 150例区域麻醉病 人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在区域麻醉后,使用咪唑安定至OAA/S镇静深度Ⅱ、Ⅲ、Ⅳ级,观察用 药前后病人血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对病人术中烦躁的发生率及术中事件的遗 忘率进行评估,并统计各组病人咪唑安定的平均用量。结果 使用咪唑安定后镇静深度与遗忘效果 有一致的变化。A组病人近事遗忘率为84%,B组98%,C组100%。与用药前相比,三组病人的血 压在用药后5、10min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超过20%的病人A组4例、B组5例、C组5例 C组SpO2在用药后3、5min有明显下降,共有8例降至93%以下,与A、B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P<0.01)。C组烦躁发生率为22%,与A、B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 0.01)。A、B、C三组达到相应镇静深度咪唑安定用量分别为(0.04±0.02)、(0.06±0.03)、(0.11± 0.05)mg/kg。结论 咪唑安定辅助区域麻醉的合适镇静深度为OAA/SⅢ级,用量为(0.06±0.03) mg/kg。
- 刘存明张国楼王忠云王灿琴韩传宝郝秀芬
- 关键词:咪唑安定麻醉区域麻醉
- 垂体后叶素在心肺转流后血管麻痹综合征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观察垂体后叶素在心肺转流(CPB)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PS)中的治疗作用。方法16例心肺转流后VPS的病人,先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0.3~0.5U,然后以0.1U/min持续泵注。记录垂体后叶素使用前(T0)、使用后15min(T1)、1h(T2)和12h(T3)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肺转流外周阻力(SVR)、肺动脉压(PAP)及每搏指数(SVI),同时记录其它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与T0相比,T2、T3时的HR明显降低,而MAP、SVR及SVI明显升高。T2时的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明显减少。结论垂体后叶素在CPB后血管麻痹综合征中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王灿琴唐晓阳王忠云钱燕宁
- 关键词:垂体后叶素心肺转流血管麻痹综合征
- 不同镇痛方式对开胸手术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和血浆葡萄糖及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比较硬膜外和静脉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活性和血浆葡萄糖(Glu)及脂质过氧化物(MDA)浓度的影响。方法:42例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开胸食道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Ⅱ两组,每组21例。术后,Ⅰ组行静脉镇痛(芬太尼15μg/kg),Ⅱ组行硬膜外镇痛(0.125%罗哌卡因混合2μg/ml芬太尼)。在麻醉前(T0)、手术开始60 min(T1)、术后60 min(T2)、术后1 d(T3)和术后2 d(T4)抽取静脉血,测定AR活性及Glu和MDA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测定术后4、12、24、48 h镇痛效果。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均良好,但Ⅰ组患者术后12、24 h VAS评分明显高于Ⅱ组(P<0.05),总按压次数明显高于Ⅱ组(P<0.01)。②与T0值相比,T3时Ⅰ组患者红细胞AR活性显著升高(P<0.01),Ⅱ组患者此酶活性无明显上升(P>0.05);此时Ⅰ组患者AR活性明显高于Ⅱ组(P<0.05)。③与T0值相比,两组患者血糖值均从T1时开始升高(P<0.05),至T3时达峰值(P<0.01),T4时点Ⅱ组患者的血糖值下降至术前水平(P>0.05),而Ⅰ组仍未恢复(P<0.05);T3、T4时Ⅰ组血糖值明显高于Ⅱ组(P<0.05)。④Ⅰ组患者血浆MDA值在T3时点明显升高(P<0.01),Ⅱ组患者的MDA值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静脉镇痛相比较,开胸手术后采用硬膜外镇痛,能降低术后血糖与MDA水平和AR活性,从而减轻红细胞的氧化损伤。
- 张晓坤潘熊熊潘寅兵周芷萱王灿琴钱燕宁
- 关键词:镇痛醛糖还原酶葡萄糖脂质过氧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