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光 作品数:8 被引量:78 H指数:5 供职机构: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脑脊液鼻漏的CT扫描技术 被引量:3 1995年 脑脊液鼻漏的CT扫描技术李小光,范焱,曲来泽脑脊液鼻漏是指脑脊液经异常通道流入副鼻窦、鼻腔形成的漏。脑脊液鼻漏通常由外伤,肿瘤术后以及肿瘤破坏等原因所致。它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CT扫描技术的好坏,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资料与设备... 李小光 范焱 曲来泽关键词:脑脊液鼻漏 CT 脑出血周围组织脑血流变化CT灌注成像与早期缺血性损伤的动物实验 被引量:26 2005年 目的 探讨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变化与周围组织早期缺血性损伤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70 只,随机分为注血组和对照组,采用自体血注射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利用GE LightSpeed螺旋CT扫描机灌注成像及计算机辅助系统制作大鼠脑CT灌注参数图,对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并与大鼠脑TTC染色和HE 染色进行比较。结果 血肿周围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低灌注梯度依色阶变化表现为多层彩色环绕带,呈“靶样”改变;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呈波动性改变,血肿周围rCBF和rCBV在注血后1 h降至最低,其后逐渐回升。TTC染色血肿周围未见白色梗死区;HE 染色可见血肿周围组织疏松,细胞不同程度水肿,星形细胞肿胀,神经细胞变性。结论 大鼠脑注血后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显著降低可引发周围组织早期缺血性损伤,CT灌注成像可在活体下显示血肿周围异常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为脑出血临床救治提供有价值信息。 周剑 高建华 高培毅 李小光关键词:脑出血 脑血流 脑出血亚急性及慢性期血肿周围组织低灌注损伤的CT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35 2006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亚急性及慢性期血肿周围组织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2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做了CT常规及灌注成像检查,对其中11例患者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 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 loodvolum e,r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 ean transit tim e,MTT)和最大峰值时间(tim e-to-peak,TTP)的比值(病侧/健侧)进行测量。结果11例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最大为72.21 m l,最小为13.68 m l,血肿平均体积为26.83 m l。rCBF参数图显示血肿周围低灌注梯度11例,表现为血肿周围rCBF减低区;rCBV参数图显示血肿周围低灌注梯度10例,表现为血肿周围rCBV减低区;血肿周围高灌注1例,表现为血肿周围rCBV增高区;同侧半球低灌注2例,表现为血肿侧脑组织rCBF、rCBV大面积减低区;时间参数图显示血肿周围TTP延长11例,MTT延长10例;血肿边缘区rCBF显著低于外层区rCBF;边缘区MTT、TTP明显长于外层区MTT、TTP;血肿外层区rCBF、rCBV与血肿边缘区rCBF、rCBV呈线性依从性改变。血肿周围(边缘区和外层区)rCBV与血肿体积有明显的相关性,r边缘区=0.764,r外层区=0.703(双侧),P值均<0.05。血肿周围rCBF、rCBV、MTT和TTP与症状出现至行CT灌注扫描间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出血亚急性和慢性期,血肿周围脑组织依然存在低灌注梯度,低灌注区脑血流变化与血肿体积密切相关。CT灌注成像可清晰地显示出血肿周围异常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可为脑出血个体化救治及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周剑 高培毅 李小光 胡平英关键词:脑出血 灌注 血液动力学过程 螺旋CT脑血管成像临床应用策略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脑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术(CTA)应用于颅内病变,不仅可以清晰的显示脑血管形态及病变而且能显示血管形态、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提供更精确具体丰富的解剖影像,为影像科医生明... 李小光 项飞羽文献传递 实验性脑出血周围组织局部脑血流变化的CT灌注成像 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探讨急性期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局部脑血流变化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 70只 ,随机分为注血组和对照组 ,每组分为注血 (或注射 )后 1h、3h、6h、12h、2 4h、48h及 72h 7个实验小组 ,分别将 40 μl新鲜自体血或生理盐水通过微量注射泵注入大鼠脑右侧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利用CT灌注成像对大鼠进行动态增强扫描 ,通过计算机辅助脑灌注成像软件制作大鼠脑CT灌注参数图 ,并对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 (rCBF)、局部脑血容量 (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 (MTT)进行测定。结果注血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 ,低灌注梯度依色阶变化表现为多层彩色环绕带 ,呈“靶样”改变。血肿边缘区rCBF和rCBV显著低于血肿外层区 ;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呈波动性改变 ,注血后 1hrCBF降至最低 ,其后逐渐回升并再次下降 ;血肿周围rCBV在注血后 1h最低 ,以后逐渐增加 ,并于注血后 2 4h增加至峰值。结论脑出血发生后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液动力学发生异常改变 ,血肿占位效应及其所致的颅内压增高 ,以及脑血流最初下降所促发的脑血流自身调节 。 周剑 高培毅 李小光 万虹关键词:脑出血 脑血流 体层摄影术 灌注成像 实验性脑出血周围组织脑血流变化与脑水肿形成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探讨血肿周围组织脑水肿形成机制及其与局部脑血流变化间的关系,为脑出血临床救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雄性大鼠70只,随机数字抽样法分为注血组和对照组,分别将40μl新鲜自体血或生理盐水通过微量注射泵注入大鼠脑右侧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利用CT灌注成像对大鼠脑出血模型进行动态增强扫描,通过计算机辅助脑灌注成像软件制作大鼠脑CT灌注参数图,对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volume,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脑灌注参数进行相对值(病侧/健侧)测量,并与血肿周围脑组织水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大鼠脑注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存在低灌注梯度,血肿周围rCBF呈波动性改变,注血后1h rCBF降至最低,以后逐渐回升,分别于注血后6h和24h2次回升至峰值,并随后再度下降;血肿周围rCBV在注血后1h降至最低,随后逐渐增加,并于注血后24h增加至峰值;血肿周围脑组织水含量在注血后24h最高,并延续至72h;血肿周围脑组织水含量与血肿边缘区rCBV具有明显相关性,r=0.372(单侧),P<0.05。结论血肿周围组织脑水肿的形成是血脑屏障破坏、细胞毒性水肿及渗透性活性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脑出血早期rCBF下降以及rCBV代偿性增加在脑出血血管源性脑水肿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T灌注成像是活体下研究血肿周围脑血流变化与脑水肿形成机制较为理想的方法。 周剑 高培毅 李小光关键词:脑出血 脑水肿 局部脑血流变化 血肿周围组织 实验性脑出血 脑水肿形成 CEREBRAL 实验性大鼠脑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流变化的CT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脑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流变化的CT灌注成像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 雄性大鼠70只,采用随机数字抽样法将其分为注血组和对照组。分别将40μl新鲜自体血或生理盐水通过微量注射泵注入大鼠右侧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利用CT灌注成像对各组动物模型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流变化进行观察,并与HE染色和红四氮唑(TTC)染色标本对照。通过计算机辅助CT脑灌注成像软件制作灌注CT参数图,并对血肿周围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 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cerebralbloodvolume, r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 MTT)进行相对值(病侧/健侧)测量。结果 注血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梯度,血肿周围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rCBF)呈波动性改变,在注血后1hrCBF降至最低,随后逐渐回升、下降,分别于注血后6h和24h2次回升至峰值。TTC染色血肿呈黑褐色,血肿周围未见白色梗死区。病理学检查显示在出血灶与正常脑组织间存在过渡带即血肿周围区,周围区内组织疏松,细胞不同程度水肿,星形细胞肿胀,神经细胞变性,出血灶周边可见毛细血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对照组CT灌注成像、TTC染色和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周剑 高培毅 李小光关键词:血肿周围脑组织 血流变化 成像研究 TTC染色 神经细胞变性 毛细血管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