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军

作品数:76 被引量:726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30篇生物学
  • 2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8篇同位素
  • 15篇太湖
  • 15篇稳定同位素
  • 10篇食物网
  • 10篇水生
  • 9篇湖泊
  • 9篇浮游
  • 8篇营养化
  • 8篇植物
  • 8篇水生植物
  • 8篇群落
  • 8篇富营养化
  • 6篇浅水湖泊
  • 6篇
  • 5篇营养级
  • 5篇同位素研究
  • 5篇污染
  • 4篇氮磷
  • 4篇营养生态
  • 4篇营养生态位

机构

  • 75篇中国科学院
  • 2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2篇学研究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南昌大学
  • 8篇中国环境科学...
  • 7篇湖北大学
  • 7篇湖北省水产科...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湘潭大学
  • 2篇中南民族大学
  • 2篇吉林建筑工程...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福州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作者

  • 75篇徐军
  • 18篇谢平
  • 9篇张欢
  • 8篇张敏
  • 7篇温周瑞
  • 6篇余辉
  • 6篇李中强
  • 6篇倪乐意
  • 6篇张培育
  • 5篇王玉玉
  • 4篇燕姝雯
  • 4篇刘华雪
  • 4篇张萌
  • 4篇过龙根
  • 4篇柯志新
  • 4篇周琼
  • 4篇吴功果
  • 3篇张敏
  • 3篇李纯厚
  • 3篇黄洪辉

传媒

  • 15篇水生生物学报
  • 10篇湖泊科学
  • 9篇长江流域资源...
  • 7篇生态学报
  • 6篇环境科学研究
  • 4篇水生态学杂志
  • 3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生态科学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绿色科技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福州大学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2015中国...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12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7篇2012
  • 7篇2011
  • 8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5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沉水-挺水植物镶嵌组合的水体氮磷去除效果研究被引量:23
2015年
水生植物组合净化法被认为比单一物种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效果更佳。以4种沉水-挺水植物先锋种的镶嵌组合方式开展了富营养化水体的氮磷净化动态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水菖蒲-金鱼藻组合6d和18d分别能使V类水体的TN、NO_3^--N、TP、PO_4^(3-)-P的去除率达到44.15%、45.71%、40.80%、44.48%和86.27%、92.59%、90.99%、97.67%,水菖蒲-穗花狐尾藻组合分别为52.32%、57.89%、41.70%、45.75%和88.25%、95.06%、91.94%、98.63%,狭叶香蒲-金鱼藻组合分别为47.64%、49.68%、48.99%、52.87%和96.59%、97.69%、95.48%、98.78%,狭叶香蒲-穗花狐尾藻组合分别为52.96%、61.74%、55.02%、57.44%和97.46%、98.57%、96.52%、99.09%。4种氮磷污染物的吸收呈时间依赖的非线性响应特征,最终试验确定了乡土种穗花狐尾藻+狭叶香蒲的镶嵌组合为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组合净化氮磷效果最优模式。研究证实,不同生活型的水生植物物种的合理镶嵌组合所形成的水生植物群落,比单一生活型水生植物氮磷除去率更高,且净化效果更为稳定。
刘足根张萌李雄清卢龙徐军
关键词:富营养化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氮磷
长江中游浅水湖泊沉积物碳氮同位素特征及其来源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通过分析长江中游湖北地区4个浅水湖泊(鲁湖、花马湖、野潴湖、三山湖)沉积物中的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C/N)、碳稳定同位素(δ13 C)以及氮稳定同位素(δ15 N),探究藻型湖泊和草型湖泊沉积物间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差异性,并进行了有机污染评价和有机质与氮素来源分析。结果表明,4个浅水湖泊的有机污染严重,鲁湖、花马湖、野潴湖、三山湖的平均有机指数分别为0.89、1.05、0.53和2.71,均达到了有机污染的程度,平均有机氮污染指数分别为0.34、0.36、0.21和0.54,均达到了有机氮污染程度;藻型湖泊沉积物中δ13 C的变化范围为-3.126%^-2.260%,均值为(-2.885±0.275)%(n=10),δ15 N变化范围为0.291%~0.731%,均值为(0.486±0.168)%(n=10);草型湖泊的δ13 C变化范围分别为-3.048%^-2.494%,均值分别为(-2.766±0.213)%(n=10),δ15 N变化范围为0.411%~0.830%,均值为(0.617±0.183)%(n=10)。藻型湖泊的δ13 C要更加偏负,草型湖泊的δ15 N更加偏正;利用C/N与δ13 C对有机质来源进行定性分析,发现浮游植物的沉积构成了藻型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成分,而草型湖泊中浮游植物、土壤有机质和维管束植物均有贡献。利用C/N与δ15 N对沉积物氮素来源进行半定量分析,发现所选取湖泊的沉积物氮行为与湖泊的草藻形态没有显著相关关系,需更详细的物源信息才可确定氮素来源。
冀文豪郭匿春徐军余辉牛远
关键词: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
东洞庭湖鱼类稳定同位素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1
2013年
水位波动是影响湖泊、河流等水体生态系统功能的主要因子,对湖泊沿岸带及水体与陆源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因而也是湖泊生态恢复和生态管理中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水位的变化可引起水体的理化性质及生活其中的生物种群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食物网结构在高水位和低水位时期表现不同的差异。洞庭湖(N 28°44′—29°35′,E 111°53′—113°05′)属于典型的季节性吞吐型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显著,丰、
张欢吴功果张培育谢平徐军徐军
关键词:水位波动东洞庭湖稳定同位素
升温对铜锈环棱螺形态及春季个体增补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气候变暖已成为近几十年研究的热点,但是有关温度升高对螺类形态变化的研究还为数不多。利用中型室外模拟控制系统(Mesocosm)模拟百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水生态系统,实验设置对照组与升温组两个处理,以此探求水体温度升高对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形态的影响。应用几何形态测量学得到铜锈环棱螺壳高、壳宽、轮廓面积与周长4个形态参数,并分别与质量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种处理回归方程的差异,发现螺类周长随温度升高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升温增加了螺类春季个体增补数量。升温对于螺类形态变化影响体现在以下3方面:升温显著增加了铜锈环棱螺的密度,加剧了种群个体间竞争,促使性成熟个体趋于小型化;升温改变铜锈环棱螺食物质量,通过影响螺类生长过程对螺类形态变化产生作用;升温改变了水体p H值,进而影响螺类外壳的钙化率和水体中钙可利用程度,对螺类外壳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最终导致螺类形态变化。
苏溪阳张敏于晨李超徐军
关键词:铜锈环棱螺
洱海水生植物与浮游植物的历史变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7
2013年
水生植物与浮游植物是湖泊清水稳态和浊水稳态的优势初级生产者代表类群。洱海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淡水湖泊,经历了从贫营养、中营养到富营养化初期的过程。文章根据文献资料分析了从1977到2009年期间沉水植物种类、水生植物分布面积、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等变化,研究发现伴随着藻类水华暴发频次的增加,沉水植物种类、水生植物分布面积随时间显著减少,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显著增加。通过对1985—2009年水体总磷和总氮分析发现,营养盐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成显著正相关;而同期水体透明度显著降低,并且与沉水植物种类数成显著正相关,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成显著负相关;同期气温随时间显著升高,且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成显著正相关;同期洱海水位波动也很大。水体氮磷营养含量的增加、透明度降低、气候变暖、水位波动等是影响洱海草藻长期变化的重要因素。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控制水体氮磷等营养含量、提高透明度、提高沉水植物种类多样性、科学制定合理的水位是促使洱海保持清水稳态、避免进入浊水稳态要采用的重要措施。
吴功果倪乐意曹特谢平徐军
关键词:沉水植物浮游植物气候变暖富营养化
基于生态适宜性分析的湖泊保护与利用——以湖北斧头湖为例被引量:9
2012年
为了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及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根据湖泊的具体情况加强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管理.建立在生态适宜性分析基础上的湖泊生态功能分区,可为科学合理地开发湖泊资源、协调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提供依据.以湖北省斧头湖为对象,在对斧头湖生态环境调查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水质、生物及人为干扰因子;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确定水质评价等级,采用专家论证法确定生物及人为干扰因子评价等级,建立起湖泊生态养殖适宜性评价等级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因子叠加法,对斧头湖生态养殖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各区域生态养殖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同时考虑到湖泊生态环境和综合资源保护要求、斧头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将斧头湖划分为极适宜区、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轻度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各适宜区面积分别占斧头湖总面积的12.04%、24.81%、49.65%、9.58%和3.92%.从湖泊生态系统保护及渔业的可持续利用角度看,极适宜区、高度适宜区适合开展生态养殖;中度适宜区和轻度适宜区要以生态恢复为主,可进行一定规模的放养养殖;较不适宜区应进行生态修复,不适宜进行各种开发活动.
孔令阳李中强王双玲杨兰芳徐军
关键词:生态适宜性湖泊GIS
南海南部浮游动物稳定同位素研究——碳稳定同位素被引量:5
2015年
文章分析了南海南部海域(108°~117°E;4°~12°N)春季和夏季不同粒径范围浮游动物碳稳定同位素特征。根据粒级将浮游动物分成三组,分别是〉500μm组(大型)、380~500μm组(中型)和180~380μm组(小型)。研究结果显示浮游动物δ13C值存在着显著的季度变化。夏季大型浮游动物δ13C平均值比春季高,而春季中型和小型浮游动物δ13C平均值比夏季高。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粒级浮游动物稳定同位素δ13C值并无显著性差异。广义加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和小型浮游动物δ13C值与对应粒径的浮游动物生物量没有明显的关系,与75m层盐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中型浮游动物与环境因素及生物量的关系不明显,显示水体垂直混合的季节变化对大型和小型浮游动物δ13C值有一定的影响。
刘华雪徐军李纯厚陈作志黄洪辉
关键词:浮游动物碳稳定同位素
太湖梅梁湾大型控藻围栏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2005年对太湖梅梁湾大型鲢、鳙控藻围栏内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围栏内外的环境因子、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无显著差异.但鲢、鳙放养对浮游甲壳动物的生物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围栏内浮游甲壳动物的总生物量和枝角类的生物量显著低于围栏外.总体上,枝角类各种类的生物量受鲢、鳙放养的影响程度大于桡足类的种类.太湖梅梁湾浮游甲壳动物的季节演替明显,大部分种类只是季节性出现.冬季和春季以溞(Daphnia sp.)和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nus)等大型种类为主,夏季和秋季以象鼻溞(Bosmina sp.)、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和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等小型种类为主.典范对应分析表明,透明度、温度和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柯志新谢平过龙根徐军周琼
关键词: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蓝藻水华
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与大型溞竞争关系的影响
2022年
为探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浓度变化对浮游动物竞争关系的影响,通过控制实验法,评估了在3个铜绿微囊藻浓度梯度下,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大型溞(Daphnia magna)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大型溞的增长及二者种间竞争影响具有差异,并且在3种铜绿微囊藻浓度下均以大型溞为主要优势类群。低浓度(5×104 cells/mL)铜绿微囊藻仅促进大型溞种群增长(P<0.01),大型溞占据主要优势地位;中浓度(1×10^(5) cells/mL)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和大型溞增长均有显著影响(P<0.01),在此浓度下大型溞在种群竞争中依旧占优势地位,使得萼花臂尾轮虫种群衰亡;在高浓度铜绿微囊藻(5×10^(5) cells/mL)环境中种群生长均受到抑制(P<0.01),在共培养体系中仅大型溞种群存活。在无其他外在影响因素存在时,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的铜绿微囊藻下,大型溞均占优势,说明铜绿微囊藻的浓度可能不是影响大型溞与萼花臂尾轮虫的竞争地位的主要因素。研究不同浓度铜绿微囊藻条件下浮游动物种间竞争关系对于理解蓝藻水华暴发的生态效应有重要意义。
李海露姚慧何雨晗耿红徐军何亮张欢
关键词:水华种间竞争铜绿微囊藻萼花臂尾轮虫大型溞
丰水期赣江流域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9
2020年
着生藻类在水质监测与水生态健康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江西最大的河流赣江为研究对象,对赣江丰水期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选取53个点位对赣江全流域进行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调查研究,共鉴定着生藻3门42属175种,其中硅藻门有23属151种,绿藻门有9属12种,蓝藻门有10属12种。硅藻门舟形藻属为丰水期赣江流域着生藻类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为14.080%。下游着生藻类以硅藻门桥弯藻属和舟形藻属为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分别为13.088%和12.935%;中游着生藻类以硅藻门桥弯藻属为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为12.849%;上游着生藻类以硅藻门异极藻属为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达10.150%。通过蒙特卡罗显著性检验发现,赣江流域下游总氮、溶氧、叶绿素a和电导率对着生藻类有显著影响,中游主要海拔、流速、河宽和总磷对着生藻类有显著影响,上游总氮、河宽、浊度和流速对着生藻类有显著影响。将其与着生藻类群落结构进行冗余分析(RDA),结果发现影响下游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叶绿素a和电导率,影响中游、上游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主导水环境因子分别是海拔和总氮。可见赣江流域丰水期下游和上游的着生藻类群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质状况,中游着生藻类群落结构主要反映的是流域地貌因子。
肖妮娜张萌冯兵张敏徐军刘足根张秋根
关键词:丰水期赣江流域着生藻类水环境因子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