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
- 作品数:7 被引量:5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气候变化下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进展被引量:31
- 2018年
- 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库和氮库,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了湿地中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改变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而且日趋增强的人类活动更加剧了这种变化。综述了湿地中地上和地下生物过程、地上与地下生物过程交互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叠加对湿地植物和土壤营养物质可利用性的交互影响,指出了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相关研究的趋势。
- 宋长春宋艳宇王宪伟郭跃东孙丽张新厚
- 关键词:碳循环氮循环湿地气候变化
-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性质与微生物呼吸活性研究被引量:7
- 2021年
- 以大兴安岭北部黑龙江省漠河市图强林业局多年冻土区的一块泥炭地作为采样地,2012年9月3日,采集腐殖质层和0~40 cm深度土层(以10 cm厚度为一层)的样品,分析腐殖质层和土壤样品的基础理化指标、生态化学计量、养分元素和微生物呼吸活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0~40 cm深度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都在减小,其粗灰分含量、pH、容重和钠元素含量都在增大,其镁和钾元素含量波动增大,其钙元素含量波动减小;泥炭地30~40 cm深度的粘土层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都显著小于腐殖质层和0~30 cm深度的泥炭层(p<0.05),其粗灰分含量、pH、容重、钠元素含量、镁元素含量和钾元素含量都显著大于腐殖质层和0~30 cm深度的泥炭层(p<0.05),其钙元素含量显著小于腐殖质层和0~20 cm深度的泥炭层(p<0.05);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0~30 cm深度泥炭层的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都在增大,碳钠比和碳钙比都在减小,碳镁比和碳钾比都呈单峰型变化;泥炭地腐殖质层的碳氮比、碳磷比和碳钠比都显著大于0~40 cm深度土壤(p<0.05);而30~40 cm深度的粘土层的碳氮比、碳磷比、碳钠比、碳镁比、碳钾比和碳钙比都显著小于腐殖质层和0~30 cm深度泥炭层(p<0.05);泥炭地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镁含量分别与钾含量、钙含量显著正相关(n=15,p<0.01),钾含量与钙含量显著负相关(n=15,p<0.01),表明泥炭地土壤中的养分元素的来源各异;泥炭地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相对较大和它们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可能与其在历史上受到火灾干扰有关;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指标值相对较小,腐殖质层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基础呼吸强度都最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基础呼吸强度在不断减小,但是,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率较大,微生物活性所需要的能量较�
- 王宪伟孙丽杜宇谭稳稳宋长春宋艳宇郭跃东陈宁张豪
- 关键词:泥炭地多年冻土土壤
-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地-气间CO<,2>和水汽通量研究
- 本文以三江平原常年积水型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于2004-2006各年生长季对沼泽湿地生态系统CO2和水汽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并结合常规气象观测系统、静态暗箱法观测系统以及光合仪观测系统的观测结果,探讨了涡...
- 孙丽
- 关键词: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水汽通量蒸散发
- 大兴安岭地区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被引量:9
- 2020年
- 为了明确大兴安岭地区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于2015年8月和2018年8月,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Cody指数、Sorenson指数研究调查区域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8月和2018年8月分别共记录植物10科15属18种和16科21属24种;大兴安岭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指示物种存在差异,图强湿地(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有向温度相对较高的南瓮河湿地(零星岛状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方向发展的趋势;图强湿地、新林湿地(不连续岛状多年冻土区)和南瓮河湿地灌丛-薹草沼泽中植物群落的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607、1.431和1.754,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16、1.333和1.272,平均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429、0.590和0.533;图强湿地与新林湿地的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之间的更替速率较快,二者灌丛-薹草沼泽中的植物群落较相似。对比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变化发现,灌丛-薹草沼泽中的植物对气候变化有潜在响应,但是,植物应对气候变化也与物种自身性质和立地环境有关,尚需进一步开展长期而深入的研究。
- 任娜宋长春王宪伟宋艳宇谭稳稳张豪孙丽
- 关键词:多年冻土区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
- 温度升高对中国东北地区湿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 2024年
- 中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近几十年来,该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幅远高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中国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度,是中国湿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区域内湿地碳氮循过程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基于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了温度升高对中国东北地区湿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梳理了湿地温室气体源汇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总体来说,气温升高引起土壤温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微生物活性增强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湿地温室气体的吸收或排放。此外,气温升高可促使东北地区湿地由CH_(4)的弱源向强源以及CO_(2)由汇向源逐渐转变,但对N_(2)O源汇变化的研究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现有研究对东北地区湿地的覆盖还不够全面,缺少长时高频的监测以及多梯度、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研究。未来应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与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不同温室气体通量变化的相互影响机制。
- 王勇思孙丽王宪伟宋长春杜宇连继哲
- 关键词:温度升高通量
- CoupModel模拟与应用研究进展
- 2020年
- CoupModel模拟范围广泛,几乎涉及了陆面过程的各种环节,且具有动态预测性。该模型不但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森林、农田、湿地以及冻土等多种生态系统的土壤水热运移和碳氮循环等过程,还能够科学地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增温潜势。通过对CoupModel的耦合原理及特点、数据的输入输出、多种参数估计方法及模拟结果检验等方面的详细介绍,深入了解了利用该模型模拟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物质能量过程;CoupModel在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应用与认可,引入我国后,通过更改部分参数也在多个地区得到验证。在综合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该模型与几种使用较广泛的同类模型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随后从模型参数简化、适用性验证和模型尺度等方面对其未来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
- 李月万忠梅孙丽
- 温度和水分变化对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被引量:12
- 2021年
- 以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增温实验,研究温度升高对不同深度(0—150 cm)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同时针对0—20 cm和20—40 cm土壤设置两个水分处理,分别为土壤原始含水量和淹水状态,研究水分变化对表层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显著提高了活动层(0—60 cm)、过渡层(60—80 cm)、永冻层(80—100 cm)中nifH、nirK基因丰度,温度升高显著提高了活动层(0—40 cm)和过渡层(60—80 cm)中nirS基因丰度。温度升高显著提高了过渡层(60—80 cm)NH_(4)^(+)-N和较深永冻层(140—150 cm)NO_(3)^(-)-N的含量,但降低了过渡层(60—80 cm)NO_(3)^(-)-N和较深永冻层(120—150 cm)NH_(4)^(+)-N的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NH_(4)^(+)-N含量与nifH和nirS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NO_(3)^(-)-N含量与nirK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温度升高能够通过改变微生物丰度促进过渡层固氮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在增温条件下,淹水处理使表层土壤nirS和nirK基因丰度及NH_(4)^(+)-N含量降低,但提高了NO_(3)^(-)-N含量,说明淹水造成了过度还原的条件使反硝化底物浓度降低,降低反硝化微生物活性进而抑制了土壤反硝化作用。该结果对于明确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氮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马秀艳蒋磊宋艳宇孙丽宋长春侯爱新高晋丽杜宇
- 关键词:温度水分氮循环泥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