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林滨

作品数:25 被引量:12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11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植物
  • 9篇浮游植物
  • 7篇浮游
  • 3篇营养盐
  • 3篇群落
  • 3篇南海北部
  • 3篇南海东北部
  • 3篇浮游动物
  • 3篇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植物生长
  • 2篇沙尘
  • 2篇沙尘气溶胶
  • 2篇速率
  • 2篇气溶胶
  • 2篇群落结构
  • 2篇粒径
  • 2篇固氮
  • 2篇浮游植物生长
  • 2篇

机构

  • 24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25篇周林滨
  • 21篇谭烨辉
  • 16篇黄良民
  • 9篇柯志新
  • 4篇连喜平
  • 3篇李佳俊
  • 3篇姜歆
  • 2篇刘永宏
  • 2篇李刚
  • 2篇陈清潮
  • 2篇宋星宇
  • 2篇张黎
  • 2篇赵春宇
  • 2篇史荣君
  • 1篇卢伙胜
  • 1篇张建林
  • 1篇颜云榕
  • 1篇李纯厚
  • 1篇李开枝
  • 1篇刘华雪

传媒

  • 8篇热带海洋学报
  • 4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台湾海峡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冬季南海南部微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16年
于2011年11月28日至2012年1月12日调查了南海南部113°E断面(5—13°N)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其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原绿球藻,聚球藻和微微真核生物所有站位水柱丰度的均值分别为(1.71±0.47)×104、(1.50±0.72)×103和(1.30±0.50)×102个/m L,原绿球藻比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生物分别高1和2个数量级。原绿球藻主要分布在100m以浅,聚球藻主要分布在75m以浅且在25m丰度最高,而微微型真核生物主要分布在100m以浅,在25—75m内丰度最高,与叶绿素a浓度次表层最大值层相吻合。在9—11°N之间,原绿球藻和聚球藻最大值层上移且其最大值显著低于周围水体最大值;而在11—13°N之间,微微型真核生物出现次表层最大值,丰度明显高于周围水体最大值,这可能分别与调查期间采样区域中尺度冷涡上升流和中尺度暖涡下降流引起的水体运动有关。结果还显示,在深海寡营养站位,原绿球藻、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生物的碳生物量分别占微微型生物总碳生物量的(59.16±13.74)%、(23.86±10.83)%和(16.97±5.51)%,表明原绿球藻在光合微微型生物中占绝对优势。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聚球藻丰度与水体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微微型真核生物与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王军星谭烨辉黄良民柯志新周林滨
关键词:南海南部微微型浮游植物中尺度涡
溶解态铝对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聚球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现场一次性和半连续培养实验研究了溶解态铝(Al^(3+))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Al通过抑制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的生长使micro级浮游植物的总丰度下降,导致硅藻和甲藻的比重增加,进而改变micro级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而对pico级浮游植物的生长则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在培养后期通过促进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的生长使总丰度增加。并且,在溶解态Al的长期作用下聚球藻的生长仍受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20μmol·L^(-1)的Al显著促进了pico级浮游植物的总丰度及聚球藻的生长(P<0.05)。溶解态Al对聚球藻生长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促进其藻红蛋白、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和叶绿素a 4种光色素的合成,使光合系统Ⅱ(PS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增大,进而使聚球藻的比生长速率及总丰度升高。同时,Al在促进聚球藻分裂生长的同时也促进了单位细胞内有机碳的积累。
史荣君李志红周林滨谭烨辉
关键词:聚球藻
大亚湾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和种类组成对淡澳河河口水加富的响应被引量:2
2021年
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导致大亚湾出现海水富营养化、赤潮频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问题。为探究陆源输入影响下大亚湾湾顶淡澳河输入对湾内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和种类组成的影响,2016年10月在大亚湾进行了原位观测和培养试验。原位观测结果显示,淡澳河口的总溶解态氮、磷浓度分别达到85.3mmol·L^(-1)和1.5mmol·L^(-1)。加富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淡澳河河口水加富对总叶绿素a(Chl a)和总浮游植物丰度有显著促进作用,并导致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由小粒级Chl a(0.7~20μm)占主导;浮游植物丰度中甲藻比例升高,主要种类为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原甲藻(Prorocentrum spp.)。同样,尿素加富也促进了浮游植物群落中小粒级Chl a和甲藻的比例增加,且主要甲藻种类与河口水加富结果一致。无机氮、磷同时加富促进了总Chl a和浮游植物总丰度增加,而对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和甲藻丰度则没有明显影响。对照河口水和氮、磷营养盐加富试验结果,说明河口水携带的溶解性有机氮源可能是导致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小型化,促进甲藻生长的关键营养盐形态,其携带的无机氮、磷同时促进总浮游植物丰度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形态营养组分对大亚湾富营养化和有害藻华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向晨晖刘甲星柯志新周林滨谭烨辉
关键词:尿素浮游植物群落
一种用于清洗纤细管道的系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清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清洗纤细管道的系统。本实用新型用于清洗纤细管道的系统包括清洗液盛放容器、动力泵、连接管和超声波池,所述连接管将清洗液盛放容器与动力泵连接,动力泵与待清洗管道连接。利用该清洗系统...
周林滨谭烨辉黄良民
文献传递
铝对海洋固氮蓝藻Crocosphaera watsonii生长及固氮速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大气沉降向海洋表层输入大量的铝,然而关于铝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却少有研究报道。目前,铝对在海洋碳和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固氮生物影响的研究还较少。文章以Aquil培养基(无氮硅营养盐)半连续培养单细胞海洋固氮蓝藻Crocosphaera watsonii,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和^(15)N同位素示踪法,研究铝(0、0.2、2和20μmol×L^(–1))对Crocosphaera watsonii生长和固氮作用的影响。数据表明,3个铝处理组Crocosphaera watsonii细胞大小、光合色素含量和光系统Ⅱ(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都显著降低,生长速率和固氮速率明显受到抑制。结果表明,在营养充足条件下,铝对Crocosphaera watsonii生长和固氮具有抑制性作用。
刘甲星周林滨柯志新李刚史荣君谭烨辉
关键词:固氮蓝藻生长速率固氮
南海东北部浮游植物对氮、磷加富的响应及与不同水团的关系被引量:8
2015年
2014年5月搭载"实验3"号科考船对南海东北部海区进行氮、磷营养盐现场加富培养实验。水团分析的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区的环境参数随着空间的变化大体可以分成3个区域:近岸海区、陆架海区和陆坡、海盆海区。加富培养过程中近岸海区和陆坡、海盆海区浮游植物未发生显著变化。陆架海区浮游植物出现显著增长,该海区浮游植物加富氮、磷以后在48h出现反应,同时添加氮、磷显著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各培养站位均检测到大量束毛藻,加富培养后迅速减少。营养盐的添加改变了海区浮游植物原有的硅甲藻比例与各粒级叶绿素比例,陆架海区培养后的改变最为明显,同时添加氮磷培养72h后,由甲藻为主的优势种如卡氏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光亮鳍藻(Dinophysis argus)、原甲藻(Prorocentrumsp.)转变成了以硅藻为主如绕孢角毛藻(Chaetoceros cinctu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放射角毛藻(Chaetoceros radicans)和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同时,加富实验表明磷酸盐的添加促进了陆架海区微微型浮游植物聚球藻的生长。
李佳俊沈萍萍谭烨辉姜歆周林滨
关键词:南海东北部浮游植物水团
吕宋海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不同理化性质的水团影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为了探讨吕宋海峡的环境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08年8月15日至9月15日对吕宋海峡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57种和浮游幼虫12个类群,吕宋海峡西部海域浮游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比中东部海域的高。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6.76±11.36)ind./m3。其中,吕宋海峡西部海域浮游动物平均丰度高于吕宋海峡中东部海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吕宋海峡浮游动物可分为两个类群,一类为分布于吕宋海峡的中东部,受黑潮水影响的类群;另一类为分布于吕宋海峡西部,受南海水影响的类群。吕宋海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反映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分布受不同性质水团的调控。
连喜平谭烨辉刘永宏黄良民陈清潮周林滨
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吕宋海峡
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湾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与功能变化研究
黄良民宋星宇柯志新周林滨李开枝张黎
关键词:人类活动影响生态功能痕量金属海湾
秋季南海东北部表层水体固氮及其对初级生产力贡献被引量:3
2016年
2014年10月在南海东北部利用^(15)N和^(14)C示踪法实测了28个站位表层固氮速率和初级生产力,结合温度、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a(Ch a)分析了南海东北部表层水体生物固氮及其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结果表明,受珠江冲淡水影响最明显的站位(A1)肉眼可见大量丝状束毛藻(Trichodesmium),其固氮速率达3475nmol N·m–3·h–1,是其他站位固氮速率的1~3个数量级之多;其他站位表层固氮速率在4~213nmol N·m–3·h–1之间,平均固氮速率为77±54nmol N·m–3·h–1(n=27),固氮速率最低的站位出现在受中国沿岸流影响的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近岸(水深小于100m)站位表层固氮速率与温度显著正相关(R=0.68,n=11,p<0.05),相对高温、高磷和低硝酸盐可能是珠江冲淡水影响站位出现高固氮速率的原因,低温低盐则可能是台湾浅滩及其邻近近岸区域出现低固氮速率的原因。初级生产力(14.19~0.17 mg C·m–3·h–1)从近岸区域到外海逐渐降低,平均为0.61±0.45 mg C·m^(–3)·h^(–1),最高站位出现在台湾浅滩,最低站位出现在深海区。固氮作用对初级生产所需氮的贡献率(0.08%~9.30%,平均3.90%±3.10%)从近岸到外海逐渐增加,表层水温高于26℃时,固氮对初级生产的氮贡献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表明,秋季南海东北部固氮和初级生产受珠江冲淡水和沿岸流等物理过程调控。
刘甲星周林滨李刚谭烨辉刘华健赵春宇柯志新李佳俊姜歆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秋季南海东北部
铁铝假说与海洋铝施肥增汇潜力展望
2023年
人为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CO_(2))等温室气体排放是驱动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全球变暖对粮食、水资源、能源、经济安全等领域均产生了严重威胁。减缓全球变暖势在必行,不仅需要大规模减少CO_(2)等温室气体排放,还需要大量部署CO_(2)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CDR)技术(又称负排放技术),主动从空气中移除CO_(2)并长期封存,尽快使全球CO_(2)净排放减少为零,达到“碳中和”。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是最大的活跃碳库,具有巨大的CO_(2)吸收潜力。基于海洋的CDR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途径,海洋CDR理论、方法、技术研究已成为热点和前沿领域。目前,海洋CDR的研究认知仍相对较弱,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缓解全球变暖的迫切需求促使海洋碳汇基础理论和海洋CDR研究快速发展,原创性进展不断出现。本文主要综述铁铝假说的理论基础,探讨基于“海洋铝施肥”的CDR发展潜力。铁铝假说认为,铝可增强上层海洋浮游植物固碳,降低生源碳分解速率,提高海洋生物泵效率,增加碳向深海输出、封存,调控海洋碳汇的形成,影响大气中CO_(2)的浓度。与铁一样,铝可能也是影响地球历史时期和现代气候变化的关键因子。通过提高铁的利用效率和向深海碳输出效率,铝可以弥补人工海洋铁施肥的不足,赋予海洋铝施肥成为新型的基于自然碳汇的CDR方法和技术的潜力。作为一种CDR方法,海洋铝施肥尽管具有潜在高效的特点,但还处于较为初级的概念阶段。本文提出,应当从上层海洋浮游植物固碳、生源碳向深海输出、碳的长期封存三个方面,进一步研究铝增强海洋碳汇的作用机制,完善铁铝假说和海洋铝施肥的理论基础;并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检验海洋铝施肥的CDR效能及其潜在环境影响,为基于海洋铝施肥的CDR技术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基础。
周林滨黄良民黄良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