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关皓

作品数:16 被引量:4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热带
  • 5篇台风
  • 3篇中尺度
  • 3篇湿位涡
  • 3篇气候
  • 3篇强暴雨
  • 3篇强暴雨过程
  • 3篇位涡
  • 3篇夏季
  • 3篇暴雨
  • 3篇暴雨过程
  • 3篇大气模式
  • 2篇年变化
  • 2篇年变化特征
  • 2篇气旋
  • 2篇热带气旋
  • 2篇热带太平洋
  • 2篇热含量
  • 2篇混合层
  • 2篇混合层深度

机构

  • 14篇解放军理工大...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成都军区

作者

  • 16篇关皓
  • 11篇周林
  • 5篇张滨
  • 3篇余丹丹
  • 3篇王汉杰
  • 2篇张芳苒
  • 2篇宿兴涛
  • 2篇施伟来
  • 1篇王彦磊
  • 1篇宋帅
  • 1篇薛彦广
  • 1篇杨松
  • 1篇李就
  • 1篇李建云
  • 1篇史尧
  • 1篇陈飞
  • 1篇景丽

传媒

  • 3篇海洋预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象与减灾研...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首届长三角科...
  • 1篇第二届长三角...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上层海温、热含量和混合层深度的年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06年
根据1955-2003年次表层海温、海洋上层400m热含量和混合层深度资料,采用EOF分析方法,研究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上层海温、热含量和混合层深度的年变化特征及其与厄尔尼诺、印度洋偶极子、热带辐合带分布和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海表温度SST的分布和变化不能代表海洋上层热含量的分布和变化,热含量HST的分布与混合层MLD分布比较相似,尤其在热带印度洋和东太平洋,MLD季节变化比HST和SST提前2~3个月左右。太平洋10°N附近HST带状强扰动区和赤道地区HST反相变化是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水温度扰动最主要特征。HST的强扰动区主要由60-300m次表层海温距平的扰动引起,80m左右扰动最强,这种扰动沿着斜温层由上向下,自东向西传递,上半年增温,下半年降温,具有明显的年周期变化。这种变化对ENSO循环期间热含量异常信号传播的影响值得关注。热带太平洋HST的扰动变化和太平洋的ITCZ和SPCZ的移动和变化也有一定的关联。印度洋的西北部和东南部次表层海温距平呈年周期的反相振荡,但这种固有振荡和印度洋偶极子DMI振荡反相,这可能是导致印度洋大部分偶极子生命史都很短的原因之一。
关皓周林施伟来张滨
关键词:次表层海温热含量混合层深度EOF分析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上层海温、热含量和混合层深度的年变化特征
根据1955-2003年次表层海温、海洋上层400米热含量和混合层深度资料,采用EOF分析方法,研究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上层海温、热含量和混合层深度的年变化特征及其与厄尔尼诺、印度洋偶极子、热带辐合带分布和活动的关系。结果...
关皓周林施伟来张滨
关键词:次表层海温热含量混合层深度EOF分析
文献传递
一次辐射雾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对2007年10月26日中国东部的一次大雾生消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对影响辐射雾生消的辐射条件和模式的分辨率做了6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地面的长波辐射冷却是雾形成的决定性因子,太阳短波辐射是雾消散的主要因素;RRTM长波辐射方案模拟效果较云辐射方案更好,适当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对水平尺度很大的雾模拟效果帮助不大,而适当提高模式垂直分辨率模拟则会更准确。
宿兴涛李建云关皓
关键词:辐射雾数值模拟液态水含量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的成因分析
余丹丹李就王彦磊张芳苒关皓
关键词:天气学ENSO事件
强热带风暴“帕卡”活动特征分析
2013年
1201号强热带风暴"帕卡"是今年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活动的第一个热带气旋,也是自1979年以来第一个在3月份生成于南海的热带气旋。本文利用多种资料,分析了"帕卡"强度及移动路径特点,并对引起其1移动路径及强度变化的原因做了进一步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帕卡"生成过程中有两次冷空气影响南海,冷空气间隙暖湿的下垫面条件和较强的水汽和能量输送是系统迅速生成的主要原因;(2)西北太平洋副高的一次短周期活动,对"帕卡"移动路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3)空气的冷暖交汇作用加强了风暴中心的垂直对流结构,使"帕卡"登陆时仍然维持热带风暴的强度。
张芳苒关皓陈飞薛彦广
关键词:SST
98年夏季江淮地区两次强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针对1998年夏季江淮地区两次不同性质的大暴雨过程,利用98年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分循环观测试验(HUBEX)资料,根据湿位涡(MPV)守恒原理和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了两次大暴雨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
张滨周林关皓
关键词:暴雨湿位涡
文献传递
南海台风与上层海洋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本文建立了一个综合考虑大气-海流-海浪相互作用的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系统,利用该系统模拟研究了南海台风发生发展的大气、海洋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耦合模式较真实地反映了台风和上层海洋的相互作用过程,提高了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模拟准确率;在台风充分发展阶段,上层海洋的反馈作用使台风路径发生左偏,并抑制了台风强度的发展;三种海洋反馈作用(海面降温、飞沫效应和波浪作用)对台风系统的影响程度不同,海面降温和波浪作用阻碍台风系统的发展,而飞沫效应增强了海气界面的热量传递,促进台风系统的发展;与海面降温和飞沫效应相比,波浪作用对台风系统的影响较小.只有综合考虑各种海洋反馈作用才能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台风等海上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关皓王汉杰周林杨松
关键词:台风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海面温度海面粗糙度
有限区域大气-海浪耦合模式的建立及海表粗糙度参数化试验被引量:3
2008年
利用LINUX操作系统下的进程通讯(IPC)技术将中尺度大气模式MM5(V3)与第三代海浪模式WW3进行双向耦合,建立考虑大气-海浪相互作用的风浪耦合模式,在耦合模式中引入3种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通过对一次热带气旋过程的模拟,研究大气-海浪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系统的影响及耦合模式对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LINUX系统下的进程通讯技术可以方便有效地实现大气和海浪模式的双向耦合,模式运行稳定;耦合模式能够较好的模拟热带气旋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其影响下海浪场的分布和演变,模拟结果对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较敏感;海浪的反馈作用同时影响了海气间的动力和热力作用过程,不同的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下,海浪对两种作用过程不同的影响程度决定了其对气旋系统强度的影响。
关皓周林王汉杰景丽
关键词:进程通讯热带气旋
副热带高压与亚洲夏季风系统季节内振荡的基本模态及传播特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采用整层EOF分解方法获取含垂直结构信息的副高和夏季风系统的基本模态,并引入小波能量谱讨论其周期特征。研究发现,副高和夏季风环流系统主模态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副高与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之间...
余丹丹关皓张芳苒万雷张韧
关键词:气候交叉小波副热带高压季节内振荡
文献传递
利用jason-1资料验证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模拟台风浪的有效性被引量:5
2009年
本文基于中尺度大气模式MM5、区域海洋模式POM及第三代海浪模式WW3建立了综合考虑海气间动力、热力相互作用的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系统。利用耦合模式模拟中国南海的两次典型的台风过程,并利用jason-1卫星高度计资料验证耦合模式模拟台风浪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耦合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南海台风的移动和强度,但模拟台风系统略偏弱,耦合模式对正常路径台风的模拟效果优于转向型台风;耦合模式能够模拟出南海台风过程中海浪场的演变特征,模拟结果与jason实测值相关性较好,相对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区域海气耦合模式为台风等强天气过程中海洋、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及海-气界面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皓周林史尧宿兴涛
关键词:海-气相互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