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伊林

作品数:14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女性主义
  • 3篇生态女性
  • 3篇生态女性主义
  • 2篇生态女性主义...
  • 2篇诗学
  • 2篇诗学观
  • 2篇女性
  • 2篇女性主义视角
  • 2篇主义视角
  • 1篇兴衰
  • 1篇野草在歌唱
  • 1篇伊甸园
  • 1篇英译
  • 1篇友情
  • 1篇再审
  • 1篇渗透式
  • 1篇渗透式教育
  • 1篇生态女性主义...
  • 1篇诗歌
  • 1篇诗歌运动

机构

  • 12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华女子学院
  • 1篇北京外国语大...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马伊林
  • 5篇杨士虎
  • 1篇祁和平
  • 1篇张琳
  • 1篇张昕昕

传媒

  • 2篇中华女子学院...
  • 2篇洛阳理工学院...
  • 1篇中国穆斯林
  • 1篇写作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现代英语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5
  • 4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野草在歌唱》被引量:2
2014年
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女性的关怀。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为支撑,采用"环境"与"性别"双重视角,重新审视《野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两性之间以及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解读出莱辛对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性平等共存局面的期盼,希望这一解读能对人类构建和谐社会有所启示。
杨士虎马伊林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生态女性主义
T.E.休姆与意象派诗歌运动被引量:1
2015年
T.E.休姆的诗学理念和诗歌创作对发轫期的意象派有着独特贡献,其倡导的"语言干练"、"用词准确"、"意象新颖"、"自由韵律"等诗学观为意象派诗歌运动指明了方向;而"反浪漫主义思想"作为意象派的"根本立场",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因此,用"《秋》意无限"来形容其对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影响,再恰当不过。但不容忽视的是,其局限性也一览无余。意象的"客观与精准"以及语言的"具体"等让意象派诗歌失去了"朦胧之美";他反对"宏大主题"的理念也束缚了诗人的创作。这或多或少地为意象派诗歌走向没落埋下祸根,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其只能"昙花一现"。
杨士虎马伊林
关键词:诗学观兴衰
古典主义诗歌的“复兴”及其“特殊武器”——从《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管窥休姆的诗学观
2014年
托马斯·厄内斯特·休姆是英美现代派诗歌运动的重要奠基者,但由于学术界对其思想体系特别是诗学观认识不足等原因,致使休姆未能享有其应有的"先锋地位"。休姆的诗学文论中影响最大的要属《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因为这篇文章暗含休姆主要的诗学思想。因而,解析休姆在这篇文章中所阐明的诗学观:一方面,他预言了古典主义诗歌的复兴,并表明其必要性与可能性;另一方面,他还阐明了"联想"这一古典主义诗歌复兴的"特殊武器",优于"想象"的原因。笔者希望这一解读有助于宏观把握休姆的诗学观,对确立其在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中之先锋地位亦极具意义。
杨士虎马伊林
关键词:诗学观
中国的威廉·华兹华斯研究
2020年
中国的威廉·华兹华斯研究始于1900年,历经1900~1949年的开拓期、1949~1978年停滞期和1978年后复苏期的初始阶段,自1991年后走向成熟。成熟阶段,尤其是21世纪以来,研究成果颇丰。受西方理论思潮和西方学界研究范式的影响,研究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但低水平重复、理论生搬硬套、整体研究缺失等现象也较为突出。
马伊林
凯特的自我发现之旅——荣格原型视角下的《天黑前的夏天》
2014年
多丽丝·莱辛的《天黑前的夏天》讲述了中年妇女凯特通过夏日旅程重新发现自我的故事。用荣格的人格面具原型、阴影原型和自性原型理论,分析了凯特解脱困境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潜藏危机阶段、对抗危机阶段和内省阶段,并对现代妇女凯特的命运进行了反思,进而揭示了多丽丝·莱辛在该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女性主义意识。
杨士虎马伊林
关键词:凯特人格面具女性主义
“美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3年
“美国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类专业高年级的核心课程,寓西方意识形态和主流话语于各类文学作品之中,是学生直接接触西方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之一。“美国文学”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结合“美国文学”课程内容及其特点,挖掘思政元素,从品德修养、批判性思辨和文化自信三个方面实施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使用文本细读法、项目教学法和对比式教学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将显性的文学知识与隐性的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以实现培养学生道德修养、批判性思维和本土文化精神的目标。
祁和平马伊林
关键词:渗透式教育美国文学
威廉·华兹华斯女性观之再审视——从《序曲》的性别审美及其在实践中对女性作家和女性读者的态度谈起
2020年
国内外既有评论较多地对威廉·华兹华斯的女性观持“一刀切”之态,认为其是女性代言人,抑或是男权捍卫者。结合《序曲》以及埃德蒙·伯克的美学理论等文本及其现实生活境况重新审视,发现威廉·华兹华斯既在审美体验中同时肯定女性气质的“秀丽”与男性经验的“崇高”的双重审美,又在实际生活中认可女性具有同男性一致的创作价值和鉴赏能力。威廉·华兹华斯对女性的果敢思考和有效行动超越了浪漫主义时期的主流话语的禁锢,同时也预设了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关涉的性别要义。
马伊林齐品
关键词:女性观
作者研究的理论阐释与方法指南——评析刁克利的《作者》被引量:1
2021年
作者在文学世界中的地位不言自明,作者研究有必要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刁克利的《作者》一书,不仅溯源了作者在西方文学进程中从中心到边缘到消解及其后续被重构的过程,而且还以巴尔特的《作者之死》和福柯的《作者是什么》两篇经典文论为案例,回应了学界对作者之死与作者再生的争论。最后还对当前作者研究困境进行突围,并提出了作者生态研究等批评理论及作者研究的最新趋势。作为国内学者专论西方作者研究的著作,《作者》扎实系统的研究脉络和富有洞见的讨论,有望进一步推动国内学界关于作者研究和文学研究的纵深向度。
马伊林
关键词:文学理论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文学的外译、传播与接受——以友情主题的唐诗的英译为例
2022年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中国文学成为“中国故事”的来源之一。现如今,在“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的历史与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它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国家软实力的竞争以及世界文学格局的角力。然而,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不如预期已经成为既定事实。鉴于此,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便成为跨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使命。文章以友情主题的唐诗为例,基于该主题的英译现状,分析其中的症结所在,提出中国文学译介和跨文化传播的可行性进路和策略。
张陶永马伊林
关键词:唐诗外译跨文化传播
构建理想的伊甸园——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被引量:1
2014年
多丽丝·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讲述了玛拉和丹恩一路冒险去寻找北方伊甸园的故事。在此,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作为支撑,采用"环境"和"女性"双重视角,重新审视《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人与自然、两性之间以及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指明玛拉和丹恩的冒险之旅就是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二元对立的瓦解之旅,凸显莱辛对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性之间和谐共存局面的期盼,同时希望这一解读能对现代社会有所启示。
杨士虎马伊林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