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超
- 作品数:9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6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特点、产生原因和相应对策.方法 选取66 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其中32 例患者(观察组)及同期3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T 细胞亚群及NK 细胞进行检测.结果 66 例中Ⅰ期梅毒发生血清固定4 例(6%),Ⅱ期梅毒发生血清固定9例(13.6%),潜伏梅毒发生血清固定53 例(80.32%).血清固定RPR 阳性滴度为1∶1~1∶32.其中1 例确诊为Ⅱ期眼梅毒,4 例脑脊液同时有RPR、TPHA阳性,确诊为无症状神经梅毒.梅毒确诊后初治:9 例(13.6%)选用口服红霉素、四环素或阿奇霉素替代疗法,6例(9%)存在不规则用药情况.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细胞无明显变化(P >0.05),CD8+细胞显著升高(P<0.01),NK 细胞及CD4+/CD8+明显降低(P<0.01).结论 梅毒感染早期未及时规范治疗、用药不规范或以替代药物治疗、无症状神经梅毒和潜在感染灶存在可能是导致梅毒血清固定的重要原因.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免疫抑制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密切相关.
- 阮黎明刘晓艳蒋筱凌王懿娜刘国英陈鸿超
- 关键词:梅毒血清固定病因
- 不同年龄人群曝光部位皮肤claudin 1蛋白表达及其与经皮水分丢失的关联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健康人群曝光皮肤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分子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表皮屏障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并分析慢性紫外线照射对皮肤组织中claudin1蛋白的表达及表皮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不同年龄共39人曝光部位皮肤组织(包括颈项部、手背部或额面部),其中〈20岁组9例,20~50岁组14例,〉50岁组16例。分别以RT—PCR检测皮肤组织中的claudin1分子转录情况,以免疫组化法检测claudin1蛋白的表达,并检测不同皮肤组织的经皮水分丢失(TEWL)值。结果:RT—PCR检测显示cluadin 1分子的转录水平均随年龄增大而下调,〉50岁组claudin1分子的mRNA表达较〈20岁组明显降低(P=0.037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曝光部位皮肤组织中claudin1蛋白的表达强度随年龄增长而减弱,与年龄呈负相关,与RT—PCR结果一致。老年组(〉50岁组)曝光部位皮肤的TEWL值较中年组(20—50岁组)及青年组(〈20岁组)均升高,TEWL值与claudin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P=0.0475)。结论:慢性紫外线照射可引发人曝光部位皮肤的屏障功能损伤,而这种屏障功能受损可能与claudin1蛋白的下调表达有关。
- 张好王波陈鸿超王懿娜
- 关键词:皮肤屏障功能紫外线
- microRNA-31在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microRNA-31(miR-31)在尖锐湿疣(CA)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CA患者60例(CA组)及20例行包皮环切的健康者(对照组),两组包皮组织均送检临床免疫室,行人乳头瘤病毒(HPV)杂交分型鉴定,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集CA组性别、年龄、病毒分型、病程、发作次数、发作部位及基础疾病等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A皮损和正常包皮miR-31的表达,并和临床性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和对照组比较,CA患者皮损中的miR-31表达显著增高(<0.05),其表达高低与患者病程及复发次数关系密切,而和性别、年龄、病毒分型及伴发疾病等因素无关。结论 miR-31在CA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郑擎张妤蒋筱凌陈鸿超刘晓艳
- 关键词:尖锐湿疣人乳头瘤病毒
- 一个家族性良性天疱疮致病基因的新突变位点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对一个中国人家族性良性天疱疮(HHD)家系进行ATP2C1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调查一个HHD家系3代9人,其中2例具有HHD的临床表现。收集该家系所有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ATP2C1基因的27个外显子,用直接测序法进行DNA测序分析。同时设立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在该家系的2例患者中均检测到1个尚未报道过的ATP2C1基因错义突变位点(M661R)。在该家系健康个体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均未发现相同突变。结论在该HHD家系中发现ATP2C1基因一个新的特异性突变位点(M661R)。
- 丁颖果方红蒋筱凌张好刘晓艳陈鸿超
- 关键词:突变ATP2C1基因
- CMV启动子调控的VEGF-sh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有效干扰序列的筛选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构建针对人VEGF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的表达载体,实现CMV启动子调控,转染肿瘤细胞后观察其对VEGF基因的干扰作用,并筛选出有效的VEGF-shRNA。方法:设计三对VEGF靶向的发夹状shRNA,依据设计合成两条互补的寡核苷酸链,退火后连接入质粒pDC311-SV40-RC中,转化扩增后进行序列测定。用脂质体包裹转染人骨肉瘤细胞U-2 OS,分别培养3d和7d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ELISA检测上清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将针对VEGF基因的siRNA的双链寡核苷酸片段成功克隆到pDC311-SV40-RC载体,经过阳性菌落PCR鉴定与测序,结果正确;转染U-2 OS细胞后,ELISA方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证实干扰序列3能有效降低VEGF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CMV启动子调控的针对VEGF基因的siRNA载体,转染肿瘤细胞后可抑制VEGF的表达,并筛选出有效的干扰序列。
- 刘晓艳方红陈鸿超蒋筱凌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寡核苷酸类
- 不同年龄段人群皮肤组织中两种mtDNA缺失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定量观察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皮肤组织中线粒体DNA(mtDNA)大片段4977bp和3895bp缺失的发生情况,探讨与自然老化及日光照射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不同年龄段71例皮肤组织,曝光部位(颈项部、手背部或额面部)31例,非曝光部位(臀部、大腿部或腰腹部)40例,分别提取其基因组DNA,以普通PCR对mtDNA中的4977bp缺失和3895bp缺失突变进行扩增,并以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对mtDNA中的4977bp缺失和3895bp缺失突变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结果普通PCR检测显示4977bp缺失和3895bp缺失的发生率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40岁以后人群中mtDNA的4977bp缺失和3895bp缺失发生率分别高达47.5%(19/40)和30.0%(12/40),显著高于40岁以前人群(Х^2分别为4.673,6.118,P〈0.05)。4977bp缺失和3895bp缺失在曝光部位的总发生率为48.4%(15/31)和32.3%(9/31),较非曝光部位升高,但两者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4977bp缺失和3895hp缺失的相对拷贝数无论在曝光还是非曝光部位,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丘分别为0.907,0.845,P〈0.05);但4977bp缺失在曝光与非曝光部位的突变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而3895bp缺失在曝光与非曝光部位相比差异却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mtDNA中4977bp缺失主要与自然老化相关,可作为观察皮肤自然老化进程的指标之一。3895bp的缺失与紫外线照射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 王懿娜方红陈鸿超
- 关键词:DNA线粒体衰老
- 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尿道尖锐湿疣临床观察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观察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尿道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尿道尖锐湿疣患者中,用ALA-PDT治疗44例(试验组),采用CO_2激光治疗(对照组)36例。治疗后对局部不良反应、疣体消退程度、疣体消退时间、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患者有效率为95.5%(42/44),疣体消退时间为(13.24±4.83)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无1例出现瘢痕和尿道狭窄,而对照组患者分别有19.4%(7/36)和11.1%(4/36)出现瘢痕和尿道狭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总复发率为17.6%(6/34),明显低于对照组67.7%(21/31)的总复发率。结论:ALA-PDT治疗尿道尖锐湿疣具有疗效佳、复发率低及不良反应小等优点。
- 陈鸿超方红王懿娜毛静然卢莲治方德仁刘国英
- 关键词:尖锐湿疣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 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B7-CD28/CTLA-4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B7-CD28/CTLA-4(cDl52)T淋巴细胞活化协同刺激分子在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发病、发展及转归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患者和15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80/CD86及CD4^+/CD8^+T淋巴细胞中CD28/CDl52(CTLA-4)的表达。结果CD80/CD86及CD4^+、CD8^+/CD28阳性表达水平初发组(17例)、复发组(13例)与正常人对照组(15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恢复组(15例)CD4^+、CD8^+/CD28及CD80阳性表达水平分别较复发组明显增高(P<0.05)。CD4^+、CD8^+/CD152在尖锐湿疣复发组和初发组阳性表达水平均较正常人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且复发组较初发组进一步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组CD4^+、CD8^+/CD152阳性表达水平较初发组及复发组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CD4^+、CD8^+T淋巴细胞中B7-CD28/CTLA-4(CD152)表达异常,并与其病程发展关系密切。
- 阮黎明吴炜王懿娜刘晓艳蒋筱凌陈鸿超
- 关键词:尖锐湿疣
- 慢性紫外线照射对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观察慢性紫外线照射对皮肤屏障功能及光老化进程的影响。方法:156例杭州地区健康志愿者分别在项部、手背、锁骨周围前胸部位(曝光部位)和腰部、臀部、腹部(非曝光部位)接受检测。以多功能皮肤测试仪MPA 9的CM 825探头进行皮肤含水量检测,以TM 300探头进行皮肤经皮水分丢失量(transepidermalwater loss,TEWL)检测,RVM 600探头检测皮肤弹性(Ur/Uf值),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aser doppler flowmetry,LDF)检测皮肤相对血流量(PU)。结果:>50岁组曝光部位的皮肤含水量(12.78±2.36)较非曝光部位(23.68±3.24)明显减少(P=0.036)。>50岁组曝光部位的TEWL水平最高(12.98±2.86)g.m-2.h-1。各年龄段曝光部位皮肤的TEWL均较非曝光部位高,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50岁组曝光部位皮肤的皮肤弹性Ur/Uf值低至(0.11±0.07),较非曝光组(0.32±0.1)明显降低(P=0.028)。各年龄组曝光部位的PU值与非曝光部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曝光部位、>50岁组健康人群的皮肤相对血流量无明显增长,但含水量降低,TEWL升高,皮肤弹性下降,表明慢性紫外线照射可损伤皮肤屏障功能,从而促进光老化进程。
- 王懿娜方红王海明陈鸿超
- 关键词:紫外线皮肤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