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
- 作品数:28 被引量:71H指数:4
- 供职机构: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婴儿法乐氏四联症152例一期手术矫治临床经验
- 目的总结152例婴儿法乐氏四联症一期手术矫治临床经验,随访近、中期临床结果。方法152例TOF一期根治手术,64例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75例跨肺动脉瓣环补片。术中使用不同方法部分恢复肺动脉瓣功能34例,合并的心脏畸形作相...
- 周宏陶凉振东金晶刘燕郑萍
- 关键词:手术矫治肺动脉瓣法乐氏四联症
- 文献传递
- “衬裙Commando”术用于二次瓣膜置换术近中期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2024年
- 目的总结双瓣环扩大联合二尖瓣“衬裙”技术(“衬裙Commando”术)在二次瓣膜置换中的应用及近中期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2年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采用“衬裙Commando”术行二次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术式在小主动脉根部患者二次换瓣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共纳入49例患者,体表面积为(1.64±0.17)m2,其中女44例、男5例。距离第一次手术时间为(13.10±5.90)年。除4例患者第一次手术方式为瓣膜成形外,其余45例均为瓣膜置换术后患者;41例为双瓣置换术,其中机械瓣39例、生物瓣2例;主动脉瓣多为St.Jude regent 19 mm或St.Jude regent 21 mm,分别占30.61%和34.69%。二尖瓣多为St.Jude 25 mm机械瓣,占65.31%。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衬裙Commando”术,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54.00±45.40)min。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机械瓣或生物瓣,置入主动脉瓣平均大小(23.90±1.40)mm,二尖瓣(28.20±1.20)mm。术后6个月主动脉瓣跨瓣压差(20.16±5.76)mm Hg。住院期间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中位随访时间8.00(1.00~24.00)个月,随访期内2例置入永久起搏器,1例死于大面积脑卒中及恶性心律失常。结论“衬裙Commando”术应用于小主动脉根部行二次瓣膜置换的患者安全有效,术后人工瓣膜血流动力学良好,可取得良好的近中期临床效果,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随访。
- 刘洪艳贺必辉金晶宋来春方极辉周翔陈艳陶凉
- 关键词:二次手术
- 法洛四联症合并冠脉畸形的外科治疗
- 目的:总结法洛四联症(TOF)伴冠状动脉畸形(ACA)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右室流出道(RVOT)疏通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效果。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29例法洛四联症合并冠脉畸形患者行外科手...
- 陶凉金晶周宏曾祥军吴向阳周丹
- 关键词:法洛四联症冠状动脉畸形外科手术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
- 双主动脉弓合并复杂心内畸形患者的同期矫治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双主动脉弓合并心内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同期矫治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双主动脉弓合并心内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和手术结果。结果4例双主动脉弓合并复杂心内畸形的患者中,2例合并法洛四联症,2例合并右心室双出口。手术经正中开胸,在锁骨下动脉远端切断一侧小弓,同时切断动脉导管或动脉韧带,松解气管食管周围组织,同期行心内畸形矫治。1例术后因呕吐误吸导致病情恶化死亡,其余3例存活,未出现与双弓矫治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双主动脉弓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合并心内畸形的双主动脉弓患者,可经胸骨正中切口同期矫治。
- 周丹陶凉孙善权陈艳金晶
- 关键词:主动脉心血管畸形外科手术法洛四联症
- 冠脉搭桥术对患者围术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被引量:1
- 2005年
- 胡大清金晶
- 关键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冠脉搭桥术围术期HSCRP急性时相蛋白冠脉病变程度
-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治疗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总结外科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瘘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1年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104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8例,女性56例,年龄5个月至71岁,平均年龄34岁。104例中有56例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直接结扎及缝扎,其中微创小切口14例;48例合并其他先天畸形及心脏疾病者在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直接结扎及缝扎瘘口,对合并的心脏畸形或疾病同期做相应的矫治。结果瘘口发生于右冠状动脉63例,发生于左冠状动脉41例,瘘人右心房21例,瘘人右心室40例,瘘人肺动脉30例,瘘人冠状静脉1例,瘘入上腔静脉1例。除1例因其他疾病死亡外,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2-10年,复查超声均无异常。结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可采用直接结扎及缝扎方法,部分病例可采用小切口治疗,手术效果安全有效。
- 孙保金晶曾祥军陶凉庾华东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瘘冠状动脉造影体外循环
- 318例Ⅰ期手术矫治法乐氏四联症的临床分析
- 目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法乐氏四联症Ⅰ期矫治的适应症、手术方法及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共行法乐氏四联症外科治疗318例,患者年龄5个月~52岁,其中2岁以下占 23.6%。术中发现冠脉异常走...
- 孙善权周丹崔虎军李伟曾祥军吴向阳金晶
- 文献传递
- 不同微创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儿童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和评价右胸前外侧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优劣,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共为198例患者行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胸骨下段小切口组(LMS Group,n=66)、右胸前外侧切口组(RLT Group,n=59)及胸骨正中切口组(SMS Group,n=73)。所有患者均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收集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和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及二次开胸止血。微创切口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中转为正中开胸手术治疗。LMS组、RLT组及SMS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37.73±11.46)min、(41.3±13.97)min、(36.99±10.84)min,三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78);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3.85±9.78)min、(22.54±9.08)min、(19.23±6.92)min,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SMS组患者的切口最长,为(7.45±1.54)cm,LMS组患者为(5.58±0.8)cm,RLT组患者为(5.96±1.48)cm,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右胸前外侧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更为美观,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胸骨正中切口方式。
- 宋杰王波宋来春金晶许铭华正东张达雄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微创手术
- 法洛氏四联症室间隔缺损补片的制作方法
- 一种法洛氏四联症室间隔缺损补片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三维实体模型:采集心脏数据后用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数据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获得心脏外形三维图像,并用外科手术进路方式于右心室游离壁进一步切割获得室间隔缺损三维图...
- 马小静陈鑫陶凉李炜彭志远陈艳金晶张雪莲钟志林陈险峰
- 文献传递
- 连续缝合法修补膜周部大室间隔缺损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总结用连续缝合法修补膜周部大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技术并进行疗效评价。方法:膜周部大VSD患者229例。男性123例(54%),女性106例(46%);年龄(13.6±16.7)岁,体质量(32.4±33.4)kg,膜周偏小梁部76例(33%),膜周偏流入部71例(31%),膜周偏流出部82例(36%),有假性膜部瘤形成84例(37%)。手术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矫治。结果:阻断时间和转机时间分别为(25±18)min、(46±32)min,手术后无死亡。主要并发症为:暂时性Ⅲ°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0.4%),Ⅱ°AVB 2例(0.9%),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8例(3.5%),其中2例于2周内消失,1例于手术后1年复查时消失。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2例,轻-中度1例,其它5例(2.2%)。随访3个月~3年,所有患者手术效果良好。结论:连续缝合法修补膜周部大VSD具有简化手术操作技术、减少手术阻断及转流时间、减少心内异物存留、降低传导阻滞及残余分流发生率的优点,其早-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 吴向阳朱洁黄维勤秦志钢金晶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手术技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