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鹏

作品数:15 被引量:122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腰椎
  • 4篇腰椎滑脱
  • 4篇滑脱
  • 3篇胸腰椎
  • 3篇腰椎间盘
  • 3篇手术
  • 3篇椎弓
  • 3篇椎弓根
  • 3篇椎间盘
  • 3篇骨折
  • 2篇胸腰椎骨折
  • 2篇腰椎骨折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腰椎融合
  • 2篇治疗胸腰椎骨...
  • 2篇突出症
  • 2篇退变
  • 2篇退变性
  • 2篇退变性腰椎

机构

  • 15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作者

  • 15篇葛鹏
  • 13篇申才良
  • 8篇董福龙
  • 8篇章仁杰
  • 4篇张银顺
  • 4篇徐鹏
  • 3篇钱军
  • 3篇李伟
  • 2篇杨庆国
  • 2篇张勇
  • 2篇宋旆文
  • 2篇陶晖
  • 1篇王海宝
  • 1篇王以进
  • 1篇王文静
  • 1篇段文超
  • 1篇张钦
  • 1篇刘畅
  • 1篇张建湘
  • 1篇江曙

传媒

  • 6篇颈腰痛杂志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北方药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机器人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探讨手术机器人(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与传统透视引导徒手置钉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8-01-06期间纳入43例因胸腰椎骨折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辅助组(24例)和传统透视引导组(19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置钉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机器人辅助组与传统透视引导组的平均透视次数分别为(8.6±2.5)次、(14.2±3.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机器人辅助组的手术时间略长,术中出血量略多,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辅助组的置钉准确率为96.2%;传统透视引导组为73.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有显著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不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术中出血量,并能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的精确度。
徐鹏葛鹏章仁杰李伟张银顺董福龙钱军申才良
关键词:脊柱骨折机器人椎弓根钉
腰骶部椎间融合支架的改进及力学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比较新型自制胫骨皮质支架与钛合金融合器、髂骨块在生物力学实验中的各项结果,了解新型胫骨皮质支架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6具小牛脊柱标本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NS)组、钛合金椎间融合支架(Tis)组、胫骨皮质融合支架(TS)组、髂骨块融合(LB)组,其中Tis、TS、LB组分别加后路内固定(F)记为TisF、TSF、LBF组。分别测定各组的应变、位移、刚度、极限力学指标等数据,采用F检验、SNK检验等,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显示在250 N载荷时,不同处理组在中立位时应变值排序结果如下:(TSF=NS=Tis=TisF)TSF>LBF。结论改进后的异体骨支架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髂骨块,差于钛合金融合器。建议在使用支架时加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以增加固定的强度。考虑到钛合金的金属特性及不可降解性,皮质骨支架在使用中可能有一定的优越性。
葛鹏申才良董福龙章仁杰宋旆文王以进
关键词:腰椎融合生物力学
腰椎融合器材料的发展、现状和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医疗水平在世界上仍处于中等水平,故我国国民因腰痛不适就诊时,常常腰椎退变较重,普遍都会合并有腰椎不稳的表现。而腰椎融合技术是目前治疗腰椎不稳等疾病的重要手段。现在不少学者认为现代脊柱外科的精髓是四个部分:减压、融合、矫形、内固定,由此可见腰椎融合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地位。腰椎融合的概念是由Hibbs1911年首次提出的,
葛鹏申才良
关键词:腰椎融合
磁共振成像下退变性腰椎滑脱不同节段多裂肌改变的研究被引量:22
2016年
[目的]以MRI为评估方法比较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不同节段多裂肌改变,并分析其与腰椎滑脱之间关系。[方法]选取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88例,其中L_3滑脱6例(Ⅰ度滑脱6例),L_4滑脱62例(Ⅰ度滑脱53例,Ⅱ度滑脱9例),L_5滑脱20例(Ⅰ度滑脱16例,Ⅱ度滑脱4例);年龄45~65岁,男性24例,女性64例;同时选取20例无症状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年龄45~65岁,男性5例,女性15例。测得所有纳入对象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无差异,并对纳入患者进行ODI下腰痛量表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通过腰椎MRI,测量并计算所有纳入对象L_(3、4),L_(4、5),L_5S_1椎间隙水平层面多裂肌净横截面面积占多裂肌区域横截面面积的比值,LCSA/GCSA(the ratio of the lean mutifidus muscle cross sectional area to gross mutifidus muscle cross sectional area)。对所有滑脱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测得定量数据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L_4滑脱不同滑脱程度之间数据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方差分析比较同一滑脱节段三个层面比值间是否存在差异,不同滑脱节段相同层面间是否存在差异;应用Pearson线性分析,就滑脱节段与非滑脱节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滑脱患者三个不同层面数据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滑脱患者不同程度滑脱组三个不同层面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滑脱与L_5滑脱三个不同层面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层面与非滑脱层面存在差异,三组滑脱患者在L_(3、4)层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层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及L_5滑脱患者非滑脱节段与滑脱节段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滑脱患者,其多裂肌整体会发生退变,多裂肌存在脂肪浸润,肌肉出现萎缩。同时随着滑脱的进展,多裂肌退变将加重。在年龄、BM
程大为葛鹏申才良章仁杰董福龙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滑脱磁共振多裂肌横截面积
颈长肌和前纵韧带重建对颈前路术后吞咽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颈前路融合术中重建颈长肌和前纵韧带对患者术后早期吞咽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影响吞咽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10-2014-10我科收治的单节段或双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316例。所有患者均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其中术后能够得到完整随访的患者共有241例。根据术中对颈长肌及前纵韧带处理方式不同将241例颈椎病患者分为A组(即缝合组,129例)、B组(即不缝合组,112例);然后再依据手术责任间隙分别将缝合组分为单节段缝合组(A1,72例)和连续双节段缝合组(A2,57例),未缝合组分为单节段(B1,62例)及连续双节段(B2,50例)组。通过对比分析各组患者在术后第2天、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的吞咽困难发生率、吞咽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及椎前软组织平均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2天、术后1周、1个月随访时A1、A2两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1、B2两组(P<0.05);A1、B1两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与A2、B2两组相比较亦有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A1、A2两组患者SWAL-QOL评分均明显高于B1、B2两组(P<0.05);A1、B1两组患者SWAL-QOL评分与A2、B2两组比较亦有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随访时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及SWAL-QOL评分在各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各组患者椎前软组织平均厚度在手术前后各次随访时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重建颈长肌和前纵韧带能够有效的减少术后早期吞咽困难发生率,且手术节段累及越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越高。
程晋诚申才良董福龙章仁杰葛鹏蒋维利
关键词:颈椎病前纵韧带吞咽困难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定位腰椎管狭窄责任节段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技术(diffusion tensor technique,DTI)在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责任节段定位方面的可行性,进而探讨其指导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手术方案制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19年10月于本院收治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0例,随机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受检者均行DTI及常规MRI检查,对患者神经根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进行测量和统计学比较,验证既往研究结论。试验组患者依据DTI参数及神经根纤维束成像结果认定责任节段,对照组根据常规MRI和临床经验认定责任节段,两种方法认定责任节段数量进行比较,并分组根据不同认定结果进行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应用腰椎JOA评分以及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Back pain,VAS-BP)、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Leg pain,VAS-LP)评估手术疗效,对比评价DTI在指导手术责任节段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定位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责任节段方面,纳入病例可疑受累神经根的FA值明显低于其他节段神经根,ADC值则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认定责任节段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依据不同的责任节段认定方案进行手术治疗后,JOA、VAS评分均可见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相较于常规MRI,可通过量化手段对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中腰骶神经根的受压情况进行更精准的评估,对于指导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适徐鹏葛鹏王海宝申才良刘畅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
单一后路减压联合前-中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单一后路减压联合前-中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9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单一后路手术进行减压、复位并行椎体前-中柱支撑重建。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评分来评判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通过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测量患者的椎间高度及后凸Cobb角,以此来评估骨折复位及脊柱前-中柱的重建及维持情况。结果术中无重要血管以及医源性神经损害发生,亦无死亡病例。术后有2例合并腰背部皮肤挫伤的患者并发切口浅表感染,经扩创换药后愈合。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除了6例A级的无恢复外,其他患者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高度分别为33.6、57.9、56.2、54.8 mm;后凸Cobb角分别为20.1°、4.3°、4.6°、5.1°。患者术后的椎间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高度及后凸Cobb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一后路减压联合前-中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有效恢复和维持椎体间的高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董福龙宋旆文葛鹏章仁杰申才良杨庆国张建湘江曙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退变性腰椎滑脱软骨终板改变的影像学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与软骨终板退变的关系。方法对所有受检者的L4/L5、L5/S1椎间盘行正中矢状位T2加权磁共振扫描,测量每个软骨终板的前半倾角和后半倾角,计算出前半倾角与后半倾角的比值作为该终板的变异率。分别比较滑脱组与正常组对应阶段的软骨终板变异率的差异。结果 L4滑脱组:L4/L5椎间盘上、下终板与正常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80、-3.765,P=0.000)。L5滑脱组:L5/S1椎间盘上、下终板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6、-3.835,P=0.001、0.000);L5/S1椎间盘自身上、下终板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3,P=0.000)。所有受检者中L4/L5椎间盘自身上、下终板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77、3.137、2.199,P=0.000、0.005、0.035)。其余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滑脱可致滑脱阶段软骨终板退变,且前、后半终板的退变程度不对称:椎间盘上终板的后半终板比前半终板退变严重,下终板的前半终板退变比后半终板严重;对非滑脱阶段软骨终板的退变无明显影响。
王文哲葛鹏申才良
关键词:软骨终板退变性腰椎滑脱磁共振
颈部脊髓损伤患者24h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水平与ASIA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对照组比较被引量:18
2018年
背景: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抑制或者减轻脊髓损伤后免疫炎性反应,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目的:分析颈部脊髓损伤早期(<24 h)患者外周血中的白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干扰素γ水平的变化与ASIA神经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并探讨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在颈部脊髓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0例颈部脊髓损伤患者为脊髓损伤组,另外20例健康的血液捐献者为对照组。采集外周静脉血,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水平。脊髓损伤组依据ASIA分级分成A级10例为完全性脊髓损伤组,B级+C级+D级+E级20例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结果与结论:(1)脊髓损伤组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颈部脊髓损伤患者中完全性脊髓损伤组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高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P<0.01);(3)结果说明,颈部脊髓损伤早期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升高;颈部脊髓损伤患者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脊髓受损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提示颈部脊髓损伤后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失的程度与免疫反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张勇申才良董福龙章仁杰葛鹏
关键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1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早期腰痛及大腿后方痛的临床观察及预后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评估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PELD)术后3个月内新发患侧腰痛、大腿后方痛或较术前加重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可能原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PELD手术并随访成功的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椎间孔侧入路行PELD和经后方椎板间入路行PELD各44例。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评估指标包括术后新发腰痛及大腿后方痛或较术前加重的例数、手术并发症、术后处理及疗效。组间术后疼痛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经椎间孔侧入路行PELD者44例,随访期存在腰痛12例(27.3%),术后新发4例(9.1%),较术前加重8例(18.2%);大腿后方痛9例(20.4%),术后新发5例(11.4%),加重4例(9.1%)。经椎板间后入路行PELD者44例,术后存在腰痛7例(15.9%),新发1例(2.3%),加重6例(13.6%);大腿后方痛5例(11.4%),新发2例(4.6%),加重3例(6.8%)。经侧入路PELD的腰痛和大腿后方痛发生率均高于后入路。依据MacNab标准,88例PELD疗效为优42例(47.7%),良25例(28.4%),中17例(19.3%),差4例(4.6%)。两种入路共18例患者因随访期腰痛和(或)大腿后方痛疗效评级为中和差。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血肿及感染。所有术后腰腿痛患者给予口服药物和康复治疗后均缓解,无一例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PELD术后早期易新发腰痛或大腿后方痛,甚至较术前加重,并且经椎间孔侧入路的发生率高于经后方椎板间入路。疼痛经保守治疗均可以得到缓解,但仍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之一。
钱军董福龙张银顺李伟章仁杰葛鹏陶晖徐鹏高飞申才良
关键词: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