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龙
- 作品数:54 被引量:343H指数:11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颈椎椎管测量的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8年
- 颈椎管的测量由来已久,目前已从静态的单一径线、径线比和截面积的测量过渡到对椎管容积的动态测量,以期全面立体的反映脊髓受压程度,指导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本文综述了颈椎管的静态(形态学)测量及其屈伸动态测量的相关方法及其意义。
- 董福龙申才良江曙
- 关键词:颈椎椎管狭窄
- 条件培养基培养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条件培养基对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的影响。方法提取第3代大鼠BMSCs条件培养基,浓缩后加到NSCs培养基中,对所培养的NSCs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化学染色法鉴定。结果在加入大鼠BMSCs条件培养基的实验组,24 h内见悬浮生长的NSCs球开始贴壁生长。至第3天,所有悬浮细胞球基本贴壁生长,大量细胞从中爬出,伸出突起。第7天时,伸出细胞交织成网。对贴壁分化后的NSCs进行免疫化学染色,其表达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特异性蛋白。而未加入条件培养基的对照组,NSCs仍呈悬浮生长,未见大量细胞贴壁生长及分化。结论在完全去除BMSCs细胞的情况下,含有大鼠BMSCs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条件培养基对NSCs的贴壁分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 宋旆文徐鹏尤涛董福龙章仁杰申才良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分化条件培养基
- 机器人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被引量:19
- 2018年
- 目的探讨手术机器人(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与传统透视引导徒手置钉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8-01-06期间纳入43例因胸腰椎骨折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辅助组(24例)和传统透视引导组(19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置钉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机器人辅助组与传统透视引导组的平均透视次数分别为(8.6±2.5)次、(14.2±3.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机器人辅助组的手术时间略长,术中出血量略多,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辅助组的置钉准确率为96.2%;传统透视引导组为73.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有显著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不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术中出血量,并能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的精确度。
- 徐鹏葛鹏章仁杰李伟张银顺董福龙钱军申才良
- 关键词:脊柱骨折机器人椎弓根钉
- 脊髓型颈椎病患病特征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34
- 2011年
-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颈椎病防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我科住院治疗的CSM患者,排除不符合标准的患者后,共616例,采用自制调查表对其病历进行摘抄。结果 CSM患者就诊人数呈上升趋势,年轻患者的人数在增加,男性多于女性;就诊时以上下肢麻木和行走障碍(包括行走不稳和不能行走)为常见主诉;影像学检查提示受累间隙中以C5/6最多,其次为C4/5;手术治疗后患者脊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患者的年龄和病程与脊髓功能恢复有关(P<0.05),性别、受累间隙数目、出现的症状数目、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手术方式与脊髓功能恢复无相关性。结论 CSM患者人数逐年增多,且有年轻化趋势,有关部门应开展颈部保健的相关教育,重视并加强颈椎病的早期综合防治。
- 章仁杰申才良张秀军董福龙
- 机器人辅助下单侧优势路与传统单侧PK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单侧优势路与传统单侧PK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9年6月~2020年9月拟接受PKP治疗的40例OVCF患者,随机分组至传统单侧PKP组(传统组)和机器人辅助下单侧PKP组(机器人组)各20例。观察两组患者VAS评分、手术时间、切口大小、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椎体充填占比等指标。结果两组单侧PKP手术均能显著改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3 d和3个月时,机器人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但在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传统单侧PKP,机器人辅助能够显著减少切口长度(P<0.001)、透视次数(P<0.001),增加非穿刺侧骨水泥充填(P<0.001);虽然机器人组总穿刺时间显著多于传统组(P<0.001),但若仅计算机器人的单纯穿刺时间,则显著少于传统组(P<0.001)。结论机器人辅助优势路单侧PKP在术后3d及3个月后的随访获得优于传统单侧PKP的临床疗效,而在1个月时疗效相同,但具有高准确度、稳定性,减少透视暴露。
- 宋旆文杨昆董福龙钱军张银顺李伟申才良
- 关键词:骨科机器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 CT及MR影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及术后脊髓功能评估中的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
- 目的:通过比较正常受试组和CSM组的颈椎管容积占有率的不同,探讨它在CSM病情评估和术前计划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使用螺旋CT分别扫描20名正常受试者和36名CSM患者在中立位下的C4-C6节段,并将数据导入GE Adva...
- 董福龙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CSMFMRIDTI
- 文献传递
- 腰骶部椎间融合支架的改进及力学性能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比较新型自制胫骨皮质支架与钛合金融合器、髂骨块在生物力学实验中的各项结果,了解新型胫骨皮质支架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6具小牛脊柱标本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NS)组、钛合金椎间融合支架(Tis)组、胫骨皮质融合支架(TS)组、髂骨块融合(LB)组,其中Tis、TS、LB组分别加后路内固定(F)记为TisF、TSF、LBF组。分别测定各组的应变、位移、刚度、极限力学指标等数据,采用F检验、SNK检验等,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显示在250 N载荷时,不同处理组在中立位时应变值排序结果如下:(TSF=NS=Tis=TisF)TSF>LBF。结论改进后的异体骨支架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髂骨块,差于钛合金融合器。建议在使用支架时加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以增加固定的强度。考虑到钛合金的金属特性及不可降解性,皮质骨支架在使用中可能有一定的优越性。
- 葛鹏申才良董福龙章仁杰宋旆文王以进
- 关键词:腰椎融合生物力学
- 侧前方入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08年5月,采用侧前方入路行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Z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T10~L3)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6~57岁,平均42.8岁。病程1周~11年,平均2.7年。5例有腰背部外伤史。下肢无力9例,感觉障碍8例,腰背痛6例,下肢疼痛5例,括约肌障碍4例,足下垂3例。X线片、CT和MRI检查示,单节段突出9例,双节段突出2例。合并黄韧带骨化2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Scheuermann病1例。术前椎间隙高度为(7.2±1.3)mm,JOA评分为(6.4±2.8)分。结果手术时间2.5~5.5h,平均3.5h;术中出血500~1200mL,平均750mL。术中发生胸膜、腹膜及硬膜破裂各1例,予修补缝合,放置负压引流管3~5d,术后无液气胸及脑脊液漏发生。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4年。X线片示植骨均于术后6~9个月融合,无钛板、螺钉断裂或松动现象。3例有10~15°脊柱侧弯,但不影响脊柱平衡。术后2周椎间隙高度增加至(12.3±1.5)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骨性融合时椎间隙高度降至(7.5±1.2)m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JOA评分升至(7.6±3.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按Hirabayashi等提出的改善率评定标准,优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0.9%。结论侧前方入路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廖旭昱杨庆国张建湘申才良汤健华兴一张银顺董福龙
-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椎间盘突出症侧前方入路
- 机器人辅助下单侧PK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分析
- 2023年
- 目的比较分析机器人辅助下单侧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接受机器人辅助下单侧PKP手术治疗的7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机器人PKP组),同时选取22例未行机器人辅助操作、术者徒手穿刺的OVCF患者作为对照组(传统PKP组),观察患者VAS评分及椎体骨水泥填充超过中线占比的指标。结果术前VAS评分相比较,机器人PKP组与传统PKP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PKP组各年龄段的患者的骨水泥填充超过中线占比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机器人PKP组骨水泥填充超过中线占比百分率显著高于传统PKP组(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下单侧PKP手术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各年龄段患者的骨水泥分布均优于传统PKP手术且无明显差异性,可作为OVCF患者的首选手术方案。
- 徐鹏李伟钱军张银顺董福龙
- 关键词:脊柱骨折骨科机器人
- 不同强化技术在骨质疏松椎体钉道的力学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通过对火柴样骨条与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椎体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生物力学性能研究,为临床应用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技术提供另外一种选择及基础研究依据。方法采用4具成人尸体腰椎,选择腰1~5共20个椎体作为实验标本,通过骨密度(BMD)测量确诊为骨质疏松,随机分成3组,A组:8个椎体75%骨水泥钉道强化;B组:8个椎体火柴样骨条强化;C组:4个椎体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作为对照。分别进行轴向拔出力实验和周期抗屈实验的力学测定。结果 3组最大轴向拔出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抗屈实验时耐受最大负荷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骨水泥钉道强化和火柴样骨条强化都能够提高骨质疏松椎体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即刻强度;②即刻稳定力火柴样骨条强化较骨水泥强化作用稍差,但在临床应用中,尤其是在钉道破损骨水泥使用受限,或者需要维持持续强度的患者更具意义,可作为临床上一种有效的选择。
- 范海涛申才良董福龙张建湘巩陈李勇王以进
-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弓根螺钉骨水泥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