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梁

作品数:18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帕金森
  • 5篇综合征
  • 4篇蛋白
  • 4篇帕金森病
  • 4篇细胞
  • 4篇免疫
  • 4篇脑脊髓
  • 4篇脑脊髓炎
  • 4篇脊髓炎
  • 3篇实验性自身免...
  • 3篇实验性自身免...
  • 3篇肿瘤坏死因子
  • 3篇自身免疫性脑...
  • 3篇小鼠
  • 3篇坏死因子
  • 3篇吉兰-巴雷综...
  • 3篇巴雷综合征
  • 2篇多巴
  • 2篇多发
  • 2篇多态

机构

  • 18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承德医学院附...
  • 1篇石家庄市中医...

作者

  • 18篇王梁
  • 9篇郭力
  • 6篇李彬
  • 4篇宋秀娟
  • 4篇陈丽萍
  • 3篇檀国军
  • 3篇张静
  • 2篇王珊
  • 2篇姜虹
  • 2篇王惠娟
  • 2篇刘瑞春
  • 2篇温雅
  • 2篇刘亚玲
  • 2篇刘琦
  • 1篇刘会佳
  • 1篇侯慧清
  • 1篇田新英
  • 1篇董惠
  • 1篇孙雅菲
  • 1篇冯平勇

传媒

  • 9篇脑与神经疾病...
  • 2篇中国神经免疫...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眼科学报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安徽医药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索罗酚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Th1/Th2细胞炎症因子平衡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马索罗酚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白细胞介素-4(IL-4)、IL-12、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将8~10周雌性C57BL/6小鼠5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再随机均分为发病后10d及20d亚组,每亚组9只。采用皮下注射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OG35-55)多肽0.1mL诱导EAE模型。自发病当天起,治疗组小鼠给予马索罗酚10mg/(kg·d)治疗,模型组及对照组给予等量5%二甲基亚砜(DMSO)10mL/(kg·d)处理。比较3组小鼠临床症状评分。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脊髓和脾组织中IL-4、IL-12、IFN-γmRNA表达水平。应用ELISA检测脑组织中IL-4、IL-12、IFN-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临床症状较减轻(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10d时脊髓和脾组织IL-12、IFN-γ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IL-4mRNA水平增高(P〈0.05),脑组织IL-12、IFN-γ蛋白水平降低(P〈0.05),IL-4蛋白水平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20d时脊髓组织IL-12、IFN-γ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脑组织IFN-γ含量降低(P〈0.05)。结论马索罗酚可能通过降低脑、脊髓及脾组织中IL-12、IFN-γ表达,增加IL-4表达,调节Th1/Th2细胞炎症因子平衡,进而改善EAE小鼠疾病严重程度。
张彦博王高宁孔鹏王梁郭力李彬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2
帕金森病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2
2022年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治帕金森病94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IL-6、IL-1β及TNF-α含量,分析其在帕金森病病人中的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病人血清IL-6、IL-1β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8.53±2.14)pg/mL比(3.26±0.52)pg/mL,(183.26±15.40)pg/mL比.(21.57±3.55)pg/mL,(376.19±32.07)pg/mL比(207.11±17.21)pg/mL,P<0.05];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帕金森病病人IL-6、IL-1β及TNF-α及MoCA评分明显高于认知功能正常者[(21.37±2.73)pg/mL比(17.14±2.06)pg/mL,(196.41±17.85)pg/mL比(175.23±14.11)pg/mL,(408.52±35.49)pg/mL比(361.24±30.55)pg/mL,(28.47±2.87)分比(21.32±1.45)分,P<0.05];但不同Hoehn Yahr分级情况帕金森病病人IL-6、IL-1β及TNF-α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病病人IL-6、IL-1β及TNF-α水平分别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与Hoehn Yahr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IL-6、IL-1β及TNF-α水平在帕金森病病人中呈高水平,与病人认知功能密切相关,但不能反映病人疾病严重程度。
温雅王珊刘琦王梁姜虹王惠娟
关键词:帕金森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
p38MAPK在MS/EAE少突胶质细胞系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近年的研究已经证实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改变引起的免疫细胞比例失衡、机体的氧化应激等在MS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髓鞘是有髓神经纤维外包绕的一层膜,它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由少突胶质细胞的片状突起包绕神经元轴突而形成的螺旋形多长膜性结构。病理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可发现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病灶处大量的神经纤维脱髓鞘。Bhat 等[1]报道指出 p38作为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s)家族中的一员,对细胞内外的多种信号发生反应,因而对细胞的适应、增殖、分化、存活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其在少突胶质细胞中的作用仍不完全明确。本文回顾了p38在不同条件下对少突胶质细胞系的作用,以期为进一步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治提供思路。
李琳王梁李彬郭力
关键词:P38MAPK少突胶质细胞MSEAE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免疫组化染色
慢性锰中毒致神经系统受损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总结慢性锰中毒的临床及辅助检查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慢性锰中毒的一般资料、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电生理及影像学等临床资料。结果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为轻度精神障碍和自主神经障碍,随后逐渐出现锥体外系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肌电图检查3例提示神经源性损害,1例正常,脑电图检查1例示全导慢波轻度增多,余3例正常。头颅MRI均见双侧对称性基底节神经核团受累。治疗前后尿锰水平的变化与临床表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慢性锰中毒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轻度精神障碍、自主神经障碍伴或不伴有锥体外系神经障碍时,应注意本病的可能。该病以驱锰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多遗留震颤、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张瑞丹檀国军郭力王梁张瑶
关键词:慢性锰中毒基底节
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白藜芦醇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炎症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白藜芦醇治疗缓解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模型疾病进程的机制,探讨联合治疗对EAE小鼠炎症的作用。方法正常健康C57BL/6雌性小鼠经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多肽(MOG35-55)诱导构建EAE小鼠模型,通过观察EAE小鼠的临床评分,判断EAE小鼠使用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白藜芦醇处理的效果。通过HE染色和抗CD4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对于脊髓组织的浸润。应用ELISA检测白藜芦醇和间充质干细胞处理后EAE小鼠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10的表达量。结果 4组平均临床评分、最大临床评分、细胞浸润、CD4^+T细胞浸润、IFN-γ、TNF-αmBM-MSCs处理组、白藜芦醇处理组、mBM-MSCs联合白藜芦醇处理组低于PBS处理组,mBM-MSCs联合白藜芦醇处理组低于mBM-MSCs处理组和白藜芦醇处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IL-10mBM-MSCs处理组、白藜芦醇处理组、mBM-MSCs联合白藜芦醇处理组高于PBS处理组,mBM-MSCs联合白藜芦醇处理组高于mBM-MSCs处理组和白藜芦醇处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白藜芦醇治疗可以显著延缓EAE疾病进程,同时联合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小鼠EAE模型的疾病严重性,从而改善EAE疾病的临床评分;可以降低EAE小鼠脊髓中的炎症细胞数目,并促进EAE小鼠Th1型向Th2型细胞因子的转变。
王东庞晓璐王梁张立红王烨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白藜芦醇
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危险因素探讨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D-MCI)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而优化PD管理。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PD患者57例为实验组(PD组),根据认知功能分为PD-MCI组、PD认知正常(PD-NC)组,健康人群92例为对照组(HC组)。收集基本资料,采集静脉血测定血脂(TC、TG、HDL、LDL)、胆红素(TBIL、DBIL、IBIL)、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PD组评估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Hoehn-Yahr分期(H-Y分期)、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探讨PD-MCI危险因素。结果PD-MCI组UPDRS-Ⅲ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显著高于PD-NC组(P<0.05);PD-MCI组较PD-NC组血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别。PD组血脂、UA较HC组显著降低,DBIL、Hcy显著高于HC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UPDRS-Ⅲ评分是PD-M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UPDRS-Ⅲ评分是PD-MCI的独立危险因素。PD患者均存在血脂等生化指标异常。
袁冬娟姜虹王梁翟晴田新英
关键词:血生化指标
二甲双胍抑制Th17细胞反应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保护作用
2019年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应用二甲双胍(MET)干预,观察MET对EAE小鼠发病情况、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及其对小鼠体内Th17细胞反应的作用。方法以MOG35-55免疫雌性C57BL/6小鼠建立EAE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EAE组和MET治疗组,比较不同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在发病高峰期,比较小鼠脊髓中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脾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脾细胞培养上清及血清中IL-17A含量以及小鼠脾及脊髓中IL-17A、RORγt mRNA转录水平。结果与EAE组相比,MET治疗组发病率减低(P<0.05),疾病严重程度减轻(P<0.01);脾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降低(P<0.01),脾细胞培养上清及血清中IL-17A含量减少(P<0.01);脾及脊髓组织中IL-17A、RORγt mRNA转录水平均降低(P<0.01)。结论 MET通过抑制外周免疫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的Th17细胞反应而对EAE小鼠起到保护作用。
孙雅菲马征侯慧清田甜陈丽萍王梁郭力
关键词:二甲双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TH17细胞RORΓT
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1例
2024年
患者以“运动迟缓3年”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伴有静止性震颤和共济失调,查体可见左手对指时有越做越小的趋势,左侧握拳、脚趾拍地动作稍慢,左侧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欠稳准,其父亲和大姐有类似表现。入院后完善泌尿系统彩超、膀胱残余尿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颅脑MRI示左侧顶叶散在非特异性白质改变。左旋多巴负荷试验阳性。拟诊为帕金森综合征,考虑患者有家族史,行基因检测可见ATXN2基因CAG序列发生异常扩增,最终诊断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2,SCA2)。经随访,患者目前症状平稳,无进展。提示临床中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伴有共济失调,且有家族史者要行基因检测,避免误诊、漏诊。
刘马敬王梁刘轶卓孙凡哲刘居宜邓金良郝子焱宋学琴
关键词: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帕金森综合征
PD与维生素B_(12)、叶酸、Hcy水平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近年来,多位研究学者发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体内多伴有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维生素B(VitB)和叶酸水平的异常,表现为Hcy升高、VitB_(12)和叶酸降低,同时不少学者也对其相互关系及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现临床虽已有大量学者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成果较为分散,因此本文将就PD患者与血中Hcy、VitB_(12)、叶酸水平关系及其机制做一综述。
路粉蕾王惠娟王梁杨阳司红远
关键词:叶酸水平维生素BVITB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发现及探索
2022年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眼部及视觉功能障碍是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进一步影响其生活质量。已有研究表明PD患者视网膜内存在多巴胺浓度的减少以及α突触核蛋白的沉积。目前,PD仍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工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显示视网膜各层微细结构及微血管的异常,应用该技术研究者发现PD患者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薄,视网膜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丛的毛细血管密度和复杂性下降。进一步研究者应用该技术在PD临床应用中进行了探索,并发现其可用于检测早期PD中发生的病理变化,反映疾病的病程及严重程度,并且在鉴别诊断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总而言之,视网膜相关检测可能成为评估PD患者脑病理严重程度的指标,并且帮助疾病诊断和监测疾病的进展,不过这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重复研究以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田梅(综述)王梁刘亚玲
关键词:帕金森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