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天舒

作品数:10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小说
  • 3篇文学
  • 2篇艺术
  • 2篇赵树理小说
  • 2篇戏曲
  • 2篇教育
  • 1篇典型个案
  • 1篇对话性
  • 1篇对话哲学
  • 1篇新文学
  • 1篇新文学作家
  • 1篇学科
  • 1篇学术
  • 1篇艺人
  • 1篇艺术趣味
  • 1篇艺术审美
  • 1篇艺术资源
  • 1篇意识形态
  • 1篇育人
  • 1篇赵树理研究

机构

  • 10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北京外国语大...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共山西省委...

作者

  • 10篇杨天舒
  • 2篇路杨
  • 2篇刘震
  • 1篇毛巧晖
  • 1篇张霖
  • 1篇高青

传媒

  • 2篇现代中国文化...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中国民族教育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民间文化论坛
  • 1篇华西语文学刊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文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被引量:1
2022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等相关文件,教育部从2017年起展开新一轮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提高高校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推进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尤其加大了人文社科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支持力度,为基础人文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较大空间。
杨天舒刘震路杨
关键词:人文社科类实践育人教育信息化中文学科教学资源高校教学
论赵树理小说人物的戏曲丑角化被引量:4
2011年
从戏曲丑角的造型、表演、脸谱等艺术特征和审美思维入手,重新阐释赵树理小说中丑角系列的落后人物是很有意义的。赵树理成功地引入"彩旦"、"方巾丑"等地方戏曲中丑行的角色特征与功能,使他的《小二黑结婚》等小说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独特的喜剧效果;同时,戏曲资源的引入,也使之与现代小说规范形成独特的紧张关系。
杨天舒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丑角
通俗化实践与新中国文艺:《赵树理与通俗文艺运动改造(1930—1955)》的评议与对话被引量:1
2022年
解放区所开创的“文学通俗化”道路对新中国文艺有极大影响,赵树理则是通俗化实践的典型个案。《赵树理与通俗文艺运动改造(1930—1955)》以赵树理在20世纪30—50年代的文学活动为线索,首先考察了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大批新文学作家与工农读者、民间艺人的文化互动和文学探索;在此基础上主要聚焦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赵树理等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进入城市,在全国各地展开城市通俗文艺改造的活动,在描述北京的通俗文艺改造过程的同时,分析赵树理所创办的全国性通俗文艺杂志《说说唱唱》获得成功的原因,以及最后走向失败的复杂背景。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中文系康凌副研究员负责组织的“对话作者”活动策划了对《赵树理与通俗文艺运动改造(1930—1955)》一书的评议与对话,这既是促动学界的交流,更是对《讲话》精神的致敬。毛巧晖从文艺通俗化实践、杨天舒从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李超宇从民间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复杂的文化互动关系等进行了对话,作者张霖则对不同的评述进行了回应。
毛巧晖杨天舒李超宇张霖
关键词:通俗文艺新文学作家民间艺人典型个案文化互动
农村舞台上的“丑角艺术家” 李有才形象的意义新解被引量:3
2006年
李有才是赵树理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历来对他的形象内涵评价并不高,本文以新的视角研究认为,李有才的“丑角艺术家”身份,不但是民间艺术资源与现代小说形式相遇的独特产物,也决定了李有才在小说中的双重位置,即在民间日常娱乐生活中的中心位置和在严肃的阶级斗争中的边缘位置。在现代小说史上,他的“丑角英雄”的身份,是民间传统的现代化在小说领域的一个独特贡献。
杨天舒
关键词:现代小说史
“返乡”与“进城”——赵树理60年代小说的城乡书写被引量:3
2017年
"返乡"与"进城"是赵树理60年代小说创作隐含的主题与情节模式。无论是知识青年的"返乡",还是农民的"进城",或是国家干部的"返乡"而又"回城",都反映出赵树理60年代创作的一个新变化:农村不再是一个高度自洽的空间,城乡二元结构性的差异,不仅令农村知识青年在精神上迅速城市化,也给普通农民带来了潜在的现代城市文明的焦虑。面对这种紧张关系,赵树理试图在小说中塑造更加有力量的"乡村身体",构建新的农村"劳动美学",来对抗身后巨大的城市魅影。在今天"三农问题"的视域中,重提赵树理60年代关于"劳动"与人的主体精神建构的文学资源,对于单一的城市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有所矫正,仍能给我们以新的启发。
杨天舒
关键词:劳动美学
《野草》的对话性释义
2014年
基于海德格尔的对话哲学以及巴赫金对话哲学中的复调理论来研究《野草》,会发现《野草》(特别是《影的告别》《过客》《死火》《墓碣文》等篇目)具有强烈的"对话性"以及其因此而包含的含混性和丰富的阐释性。本文试图对《野草》对话性艺术构思的本身特征加以定位,纠正此前相关研究的误读,关注《野草》对话性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高青杨天舒
关键词:对话性
在意识形态和艺术趣味之间——论赵树理五六十年代的戏曲改革
2009年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曲改革的大背景下,赵树理从《忠孝节》到《三关排宴》的改编,主要在场次的增删、丑角戏份的轻重、风格的雅化等几个方面做了较大的改动。赵树理的这种改动既考虑到当时意识形态的各种规约,又尽力在艺术上使这出戏更加精致化。但同时这种改革也带来地方戏曲的文人创作化倾向,使民间艺术自身粗线条的'泼辣味'面临消失的危险。
杨天舒
关键词:戏曲改革
赵树理小说研究现状及其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杨天舒
关键词:赵树理研究小说研究民间立场艺术资源艺术审美
赓续红色基因 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2021年
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以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己任,有着非常鲜明的办学特色。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始终将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思考与实践探索方面,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20世纪中国革命与文学"两条教育主线.
杨天舒刘震路杨
关键词: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办学特色
第二届“四十年代的国家想象、地方经验与文学形式”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年
2018年10月27—28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学术月刊》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四十年代的国家想象、地方经验与文学形式'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继2017年在成都成功举办第一届会议之后,以四十年代文学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文学面向为主要研究对象,继续相关议题的会议,旨在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拓展四十年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杨天舒高淑妮
关键词:创作心态乡土社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