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作品数:10 被引量:62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南极冰盖的起源与演化 孙波 崔祥斌 唐学远 李鑫 郭井学 张栋东南极冰盖DomeA的内部等时层结构 被引量:4 2010年 DomeA被认为是有可能找到超过100万年深冰芯记录的理想钻探地点.冰盖内部的雷达等时层在深冰芯钻探选址和解释反演深冰芯包含的气候信息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对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CHINARE21,2004/05)期间获得的贯穿DomeA中心区域200km冰盖雷达断面数据的处理,得到DomeA附近的等时层分布.分析表明,在冰盖浅层(0~500m)等时层总体平坦,层间距小于50m,局部出现向斜层(syncline)和背斜层(anticline).在冰盖中、深部(500~2000m),层间距增大为50~100m,呈现为"亮层".当冰下地形波长与冰厚(3km左右)相当时,内部等时线追踪并趋向平行于冰下地形,局部有褶皱现象;而当冰下地形波长(20km左右)大于冰厚时,等时层不随冰下地形的起伏而起伏;在冰下地形剧烈变化的单个或两个山峰附近,内部等时层被冰下地形强烈扰动.在冰盖底部等时线存在缺失断裂等不连续现象.另外,结合冰盖厚度数据,找出了3个供选择构建预测冰芯钻探年代-深度关系的地点. 唐学远 孙波 张占海 张向培 崔祥斌 李鑫关键词:东南极冰盖 DOME 雷达 东南极Dome A冰雷达探测:冰厚分布和冰下地形 被引量:12 2010年 DomeA(冰穹A)位于东南极冰盖中央,是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盖演化模式显示,DomeA区域很可能保存了过去超过百万年的地球古气候和古环境记录,被认为是深冰芯钻孔的理想位置.冰厚和冰下地形是模式评估冰芯年代尺度和深冰芯钻孔选址的重要依据.中国第21次和24次南极科学考察(CHINARE 21,2004/05;CHINARE 24,2007/08)期间,车载冰雷达系统被用于DomeA区域中心30km×30km范围内冰盖的三维调查,成功获得高分辨率、高精度冰厚和冰下地形数据,得出140.5m×140.5m网格分辨率冰厚分布和冰下地形DEM.调查结果显示,DomeA中心方形区域内的冰厚平均值为2233m,冰厚最小值1618m,昆仑站位置冰厚最大,为3139m;冰下地形起伏相对剧烈,海拔范围949~2445m,呈现典型、清晰的山地冰川作用地貌格局,很可能反映了冰盖早期的演化过程.依据冰厚分布和冰下地形特征,认为昆仑站位置适合开展首支分辨率高、年代久远深冰芯的钻探.不过,冰盖内部层序结构和冰底消融情况仍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崔祥斌 孙波 田钢 唐学远 张向培 蒋芸芸 郭井学 李鑫关键词:冰厚 利用船测数据以及Landsat-7 ETM+影像评估南极海冰区AMSR-E海冰密集度 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第26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收集的海冰密集度船基观测资料以及由Landsat-7ETM+得到的海冰密集度来验证AMSR-E南极海冰区海冰密集度产品的精度。AMSR-E海冰密集度与船基目视观测的海冰密集度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R2=0.816),但两者匹配得并不是很好。与ETM+海冰密集度相比,AMSR-E数据趋向于低估海冰密集度,在25景晴空条件下的ETM+影像中,平均海冰密集度偏差(AMSR-E海冰密集度-ETM+海冰密集度)从-5.33%到-21.5%,而相应的均方根误差RMSE(Root Mean Squared Errors)从13.7%到33.8%。依据Landsat-7ETM+海冰分类,AMSR-E数据海冰密集度最大的误差产生于新冰区。 席颖 孙波 李鑫关键词:ETM+影像 南极冰盖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17 2009年 南极冰盖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南极冰盖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其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并为探讨全球气候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演化提供支撑。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南极冰盖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南极冰盖研究领域的一些主要结果、观测事实以及未来变化展开讨论,重点介绍南极物质平衡、冰芯研究、冰下水系统、冰盖数值模拟方面最近的进展,评述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该关注的问题。 唐学远 孙波 李院生 崔祥斌 李鑫关键词:南极冰盖 冰芯 数值模拟 雷达技术在极地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表明,对于极区气候变化,海冰既是敏感的指示器,又是一个助推器.目前,关于控制极地海冰变化的主要机制尚不清楚,存在很多争论;海冰当前的快速变化是长期趋向的开始,还是属于正常的波动,至今还没有结论.尽管对极区气-冰-海耦... 郭井学 李鑫 席颖 李丙瑞关键词:雷达技术 数据采集 冰穹A冰川学研究进展及深冰芯计划展望 被引量:10 2012年 目前,在东南极冰盖分冰岭中心的冰穹A(Dome Argus,又称Dome A)开展冰川学及深冰芯研究已成为深入探讨南极冰盖演化和找寻地球最古老冰芯气候记录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在冰穹A已获得的冰川学各项研究的进展,并结合国际冰芯科学研究计划(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 in Ice Core Sciences,IPICS)中有关寻找最古老冰芯的相关资料,对冰穹A的气象要素、地貌、冰厚、冰下地形、冰体流速、冰盖内部结构等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讨论冰穹A冰川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其对今后深冰芯钻探计划的潜在影响,以及冰穹A深冰芯钻探需考虑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动向。 唐学远 孙波 李院生 崔祥斌 李鑫关键词:东南极冰盖 冰川学 雷达技术在极地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1.引言研究表明,对于极区气候变化,海冰既是敏感的指示器,又是一个助推器。目前,关于控制极地海冰变化的主要机制尚不清楚,存在很多争论;海冰当前的快速变化是长期趋向的开始,还是属于正常的波动,至今还没有结论。尽管对极区气-... 郭井学 李鑫 席颖 李丙瑞关键词:海冰厚度 文献传递 极地冰盖冰雷达探测技术的发展综述 被引量:18 2009年 分三个阶段,即早期冰雷达系统(20世纪60至80年代)、第二代冰雷达系统(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和新冰雷达系统(2000年之后),综述了极地冰盖冰雷达探测技术的发展。最后,展望了冰雷达探测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崔祥斌 孙波 张向培 张栋 李鑫 唐学远 田钢关键词:冰厚 东南极冰盖中山站至DomeA断面冰雷达探测初步结果:冰厚和冰下地形 被引量:8 2010年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CHINARE24,2007-08)期间,通过车载冰雷达对东南极冰盖中山站至DomeA断面的冰厚和冰下地形进行了探测,测线总长1170km,其中在82%的测线上成功探测到冰岩界面,实测数据的水平分辨率<5.6m.测量数据经过处理生成沿断面走向的冰厚分布和冰下地形起伏曲线.结果显示,断面上的平均冰厚为2037m,低于东南极冰盖平均厚度,730km处冰厚最大,冰盖边缘位置冰厚最小(891m),内陆1020km位置冰厚略大于冰厚最小值,为1078m;冰下地形平均海拔728m,远高于东南极冰下地形高程平均值,其中1034km处海拔最高,达到2650m,765km处海拔最低.内陆深处900~1170km范围内冰下地形海拔较高,与该段位于Gamburtsev冰下山脉区域有关.除900km位置冰下地形的剧烈升高在冰面造成明显的地形抬升外,总体上,冰下地形对冰面地形的影响不大.在冰雷达探测到冰岩界面的部分,小尺度的冰厚和冰下地形变化相对密集且剧烈,表明沿断面的冰床粗糙度较大,认为是冰流运动、冰下环境和冰下地质构造共同作用的结果.冰雷达未能探测到冰岩界面的部分,冰厚明显较大.此外,由于该段冰流运动较强,增加了冰盖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冰雷达信号在冰体内传播的衰减严重. 崔祥斌 孙波 田钢 唐学远 张向培 蒋芸芸 郭井学 李鑫关键词:冰盖 DOME 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