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刚

作品数:13 被引量:53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骨折
  • 4篇双足
  • 4篇外翻
  • 4篇外翻畸形
  • 4篇畸形
  • 4篇非负重
  • 3篇骨折固定
  • 3篇骨折固定术
  • 3篇固定术
  • 3篇DR
  • 3篇成人
  • 2篇股骨
  • 1篇单侧
  • 1篇电渗透
  • 1篇胸段
  • 1篇压缩性
  • 1篇腰骶
  • 1篇药物
  • 1篇药物治疗
  • 1篇药物治疗进展

机构

  • 13篇天津医院

作者

  • 13篇李刚
  • 4篇刘志刚
  • 4篇贾健
  • 3篇田维
  • 3篇王植
  • 3篇王宏川
  • 3篇刘兆杰
  • 2篇孟祥虹
  • 2篇金鑫
  • 1篇李楠
  • 1篇魏万富
  • 1篇李秀兰
  • 1篇梅晓龙
  • 1篇肖湘
  • 1篇辛景义
  • 1篇马信龙
  • 1篇阚世廉
  • 1篇石忠琪
  • 1篇李鹏飞
  • 1篇胡永成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医用放射技术...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处方药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07
  • 1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比研究双足等负重与非负重正位DR对成人外翻畸形临床常用测量角度的影响
李刚张慧慧王植刘竟艳刘志刚
对比研究双足等负重与非负重正位DR对成人外翻畸形临床常用测量角度的影响
目的 非负重与生理负重状态下足部诸组成骨间力线关系不尽相同,特别是病理状态下。本研究通过对外翻患者术前双足等负重、非负重正位DR临床常用测量角度的测量及对比分析,为手术治疗外翻畸形、恢复诸骨间力线关系、提供更可靠的数据。
李刚张慧慧王值刘竟艳刘志刚
双足负重与非负重位数字化X线摄影对拇外翻畸形角度测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通过对拇外翻患者手术前负重位与非负重位正位数字化X线摄影(DR)图像学关指标的测量,探讨负重位DR角度测量的重要性。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纳入15名(20例)成人拇外翻患者的负重与非负重正位X线片,于术前测量患者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间角、第1跖骨远端固定角,比较负重位与非负重位组以上三个角度有无差别。结果负重位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间角、第1跖骨远端固定角均高于非负重位的测量值(负重位拇外翻角:38°±12°,非负重位:35°±11°;负重位第1、2跖骨间角16±4,非负重位:13°±4°;负重位第1跖骨远端固定角:18°±8°,非负重位:15°±8°。结论足负重位角度测量能真实反映患者拇外翻的程度,对于拇外翻的诊断、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术后疗效观察至关重要。
李刚孟祥虹王植
关键词:拇外翻负重位
对比研究双足等负重与非负重正位DR对成人外翻畸形临床常用测量角度的影响
李刚张慧慧王植刘竟艳刘志刚
髋内侧入路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 探讨髋内侧入路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应用髋内侧入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6例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3例;年龄22~62岁,平均44.8岁;PipkinⅠ型12例,Ⅱ型4例,均合并髋关节后脱位;车祸伤13例,坠落伤2例,砸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4 d,平均5.3 d。16例患者髋关节后脱位均在闭合复位后行患肢骨牵引,术前常规行髋关节三维CT扫描;手术均采用髋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后置入可吸收钉进行固定。结果 手术时间60~110 min,平均75 min;手术切口长约6~9 cm,平均7.1 cm;术中出血80~300 ml,平均160 ml。术后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6.3个月。其中8例PipkinⅠ型及3例PipkinⅡ型骨折愈合时间为3~12个月,平均8.8个月;3例PipkinⅠ型术后24个月随访时为骨折部分愈合;1例PipkinⅠ型及1例PipkinⅡ型骨折术后24个月随访时仍可见骨折线存在。末次随访时,Thompson和Epstein评价,优12例,良1例,可3例,优良率81.3% (13/16);Merle d’ Aubigne和Postel评分为10~18分,平均15.75分,优13例,良1例,可2例,优良率87.5%(14/16)。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切口相关并发症及异位骨化。术后1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经减少活动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加重;2例发生骨折不愈合,但患者功能满意日常生活不受影响;2例合并创伤性关节炎,予非甾体药物治疗后减轻;3例出现骨折块吸收,但患者功能满意未进一步治疗。结论 髋内侧入路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可获得良好显露,有利于复位和固定,手术创伤小,治疗效果满意。
刘兆杰金鑫孙玉玺戚浩天田维李刚贾健
关键词:股骨头骨折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进展
2024年
本文综述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介绍骨质疏松及其对骨折的影响,详细阐述各类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等,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参考依据,以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李刚贾健王宏川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
三角固定术治疗单侧IslerⅡ型腰骶结合部损伤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三角固定术治疗单侧IslerⅡ型腰骶结合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采用三角固定术治疗16例单侧IslerⅡ型腰骶结合部损伤患者资料,男13例,女3例;年龄24~61岁,平均35.5岁;其中7例为多发伤患者,合并头部、胸部、肌肉骨骼系统以及神经系统损伤。腰骶结合部损伤根据Isler分型,Ⅱa型5例,Ⅱb型9例,Ⅱc型2例。所有腰骶结合部损伤均合并同侧骶骨骨折,骶骨骨折根据Denis分区,Ⅰ区1例,Ⅱ区13例,Ⅲ区2例。骨盆骨折根据Tile分型,B2型3例,C1型11例,C3型2例。其中合并骶神经损伤3例,根据Gibbons神经损伤分级,Ⅱ级2例,Ⅲ级1例。所有IslerⅡ型腰骶结合部损伤均采用三角固定术治疗,其中14例联合应用同侧S1椎体骶髂螺钉固定,2例联合应用后方锁定钢板固定。结果16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30个月,平均20.6个月。术后12~24个月CT检查示所有骶骨骨折均达骨性愈合;2例腰骶结合部L5S1关节突关节骨性融合,14例未融合。术后Majeed评分66~100分,平均81.7分,其中优12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87.5%(14/16)。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标准,解剖复位14例,复位满意2例。术前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中,2例Gibbons分级由术前Ⅱ级恢复至Ⅰ级;1例术后仍残留足外侧部分感觉减退,但Gibbons分级从Ⅲ级恢复至Ⅱ级。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切口相关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腰骶部内置物压迫皮肤出现疼痛,待内固定取出后疼痛消失;1例患者出现腰部僵硬感,取出内固定后逐渐好转。结论三角固定术能够稳定单侧IslerⅡ型腰骶结合部损伤,治疗效果满意。
刘兆杰贾健金鑫田维孙玉玺戚浩天王宏川肖湘李刚胡永成
关键词:骶骨骨折
髋臼上方水平钢板结合排筏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臼顶压缩老年髋臼骨折的疗效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比较髋臼上方水平钢板结合排筏螺钉与单纯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臼顶压缩老年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5月至2023年1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20例合并臼顶压缩老年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5例;年龄61~84岁[(72.2±7.3)岁]。根据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13例,前柱伴后方横行骨折5例,双柱骨折2例。患者均行前方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11例采用髋臼上方水平钢板结合排筏螺钉固定(钢板+排筏螺钉组),9例采用单纯螺钉固定(单纯螺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3 d采用Matta影像学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评价患侧髋关节功能并比较末次随访时优良率;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13.1±3.1)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Matta影像学标准:钢板+排筏螺钉组解剖复位6例,满意复位5例,单纯螺钉组分别为5例和4例(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钢板+排筏螺钉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分别为(14.0±2.4)分、(15.8±2.2)分,均高于单纯螺钉组的(11.0±2.6)分、(13.0±3.1)分(P<0.01),且两组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提高(P<0.01)。末次随访时,钢板+排筏螺钉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优3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1.8%;单纯螺钉组良3例,可2例,差4例,优良率为33.3%(P<0.05)。钢板+排筏螺钉组1例、单纯螺钉组5例术后出现臼顶压缩骨折再移位且并发创伤性髋关节炎(P<0.05)。结论对于合并臼顶压缩的老年髋臼骨折,髋臼上方水平钢板结合排筏样螺钉较单纯螺钉内固定治疗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臼顶压缩骨折再移位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刘兆杰贾健戚浩天孙玉玺李刚田维王宏川白树财李鹏飞
关键词:髋臼
改良Ottawa踝准则鉴别急性足踝损伤骨折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改良Ottawa踝准则(Ottawaanklerules,OAR)对急性足踝损伤骨折鉴别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0至12月天津医院骨科前瞻性纳入急诊连续收治的足踝损伤患者272例,男135例,女137例;中位年龄27.5(7-87)岁;左侧肢体155,右侧117例;受伤至就诊中位时间4(0.3~24)h。参照传统和改良OAR进行体格检查,然后行足踝X线确定骨折发生情况,对比两种方法对足踝骨折的检出效果。结果272例患者骨折100例(发生率36.8%);踝关节骨折49例,足部骨折51例。以影像学检查结果为标准,传统和改良OAR灵敏度分别为93.0%、100%,特异度9.9%、8.7%,阳性预测值37.5%、38.9%,阴性预测值70.8%、100%,准确度40.4%、42.3%,漏诊率7%、0%。改良OAR灵敏度、阳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阴性似然比、漏诊率均优于传统OAR,特异度略低于传统OAR。改良OAR的Kappa值=0.065(P〉0.05),对足踝骨折的诊断一致性优于传统OAR。传统OAR可以减少6.3%(17/272)X线检查,改良OAR减少5.51%(15/272)。结论改良OAR明显降低了足部骨折漏诊率,但其特异度较差,临床需辅助超声检查提高其特异度并减少不必要X线检查。
李楠刘彦士辛景义马信龙梅晓龙石忠琪李刚孙振辉
关键词:足损伤踝损伤急救医疗服务
改良的髌股关节动态轴位投照方法应用初探
目的:探讨改良的髌股关节动态轴位投照方法在髌股关节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自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髌骨骨折行张力带固定术后1~1.5年住院取内固定患者50例(男性35例,女性15例;右膝34例,左膝16...
李刚刘志刚孟祥虹董潇蔓王春生
关键词:投照髌股关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