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染色
  • 4篇染色体
  • 4篇核型
  • 3篇染色体核型
  • 3篇染色体核型分...
  • 3篇核型分析
  • 2篇低剂量电离辐...
  • 2篇电离辐射
  • 2篇细胞
  • 2篇细胞遗传
  • 2篇分型诊断
  • 2篇干预
  • 2篇干预措施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 1篇顶体
  • 1篇顶体酶
  • 1篇短缩
  • 1篇遗传学
  • 1篇遗传咨询者

机构

  • 9篇厦门大学

作者

  • 9篇张旺东
  • 4篇王秋菊
  • 2篇林丽蓉
  • 2篇邵根阵
  • 2篇周琳艳
  • 2篇李文艺
  • 1篇刘丽芳
  • 1篇许志祥
  • 1篇陈珠菊
  • 1篇林振宗
  • 1篇梁贤明
  • 1篇陈美珺

传媒

  • 2篇中国优生与遗...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男性不育患者精液质量异常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分析男性不育患者精液质量异常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613例男性不育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精液质量异常男性不育患者512例,按照年龄将精液质量异常男性患者分为≤25岁组(58例)、>25~30岁组(179例)、>30~35岁组(185例)、>35~41岁组(65例)与≥41岁组(25例),比较五个亚组患者的精液参数,分析精子顶体酶活性与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精子(PR)百分率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精液质量的异常率为83.5%。≥41岁组患者的PR百分率、精子总活力、精子存活率均低于≤25岁组、>25~30岁组、>30~35岁组和>35~41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子存活率、PR百分率和液化时间为最常出现异常的参数,异常率分别为55.9%、54.9%和51.4%。液化时间、精液pH、“精子存活率+PR百分率+精子总活力”为最常见的异常模式,分别占异常精液的16.4%、11.1%、9.8%。精子顶体酶活性与精子总活力(r=0.390,P<0.01)、PR百分率(r=0.301,P<0.01)呈正相关。结论 男性不育患者的精液异常主要表现为精子存活率、PR百分率和液化时间的异常,PR百分率、精子总活力、精子存活率从41岁后就出现明显下降。
陈珠菊陈美珺张旺东梁贤明
关键词:男性不育精液质量精子精子顶体酶
染色体46,XX,t(1;4)(q42;q35)平衡易位一例
2006年
目的报道染色体平衡易位家系1例。方法检查父母及女儿染色体,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G显带。结果父亲染色体核型为46,XY。母亲染色体核型为46,XX,t(1;4)(q42;q35)。女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der(1)t(1;4)(q42;q35),der(4)t(1;4)(q42;q35)。结论母亲染色体发生t(1;4)(q42;q35)平衡易位并遗传给下一代。
张旺东刘丽芳林丽蓉
关键词:染色体易位
46,XY,t(Y;15)(q12;p12)携带者生育异常核型患儿一例
2008年
患儿男,9个月23天,生长发育迟缓,能抬头,不能坐,不能爬。查体:体重7kg,精神倦怠,发育落后,轻度营养不良,皮肤弹性差,皮下脂肪薄,方颅,前囟1.5cm×1.0cm,平软,肋骨外翻,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咿音,心前区无隆起,率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阴茎短小,长约1.5cm。
张旺东许志祥
关键词:异常核型患儿携带者生育轻度营养不良
46,XX,der(2)ins(2;8)(q21;q11q13)t(2;16)(q21;q13),del(8)(q11q13),der(16)t(2;16)伴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一例
2009年
患儿 女,2岁6个月,以“发现右下肢跛行1年余”为主诉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右下肢短缩约3cm,右大腿增粗,皮肤皱褶增多,变深,右髋关节外展受限,右髋关节无疼痛,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Allis征及Trendelenburg征阳性。X射线摄片示:右髋关节脱位,髋臼角55度。诊断为先天性右髋关节脱位。
张旺东林振宗
关键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X射线摄片下肢跛行下肢短缩髋关节外
染色体核型分析在白血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
2006年
目的为确诊1例疑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提供细胞遗传学证据。方法采用24h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染色体,G显带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染色体核型为46,XY,t(1;5)(q21;q33)[15]。结论细胞遗传学不支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t(1;5)(q21;q33)可能是导致白血病的主要原因。
张旺东王秋菊
关键词:白血病染色体核型细胞遗传
染色体核型分析在白血病分型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白血病患者进行染色体畸变检测,分析它们对白血病分型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疑似白血病患者118例,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G显带。结果疑似白血病患者染色体畸变率为61.86,其中和法美英合作小组(FAB)亚型相关的特异染色体重排占染色体畸变的72.60。按FAB分类,M1、M2a、M2b、M3、M4、M5、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L2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染色体畸变率分别是50.00、56.00、83.33、70.59、40.00、66.67、92.59、44.44、20.00。t(8;21)仅出现在M2,t(15;17)仅出现在M3,t(9;22)出现在CML和L2。其中,CML的t(9;22)的阳性率为92.60,L2的t(9;22)的阳性率为18.18。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法,染色体核型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和中间组的白血病缓解率分别是88.89、33.33和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白血病的分型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张旺东王秋菊
关键词:染色体白血病预后
低剂量电离辐射和适当干预措施对医务放射工作人员遗传物质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医务放射工作人员遗传物质损伤及适当干预措施对遗传物质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对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人员,放射治疗工作人员以及健康成人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细...
张旺东周琳艳王秋菊邵根阵李文艺
厦门地区83例遗传咨询者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
2006年
目的对83例遗传咨询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常规制备染色体,G显带。结果按主诉分为三组:不良孕产史或不孕不育者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6.4%;性发育不良者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30.0%;智力低下或身体发育不良者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31.3%,其中21三体占异常染色体80.0%。结论孕前,有不良孕产史患者的染色体检查;产前,唐氏综合征和平衡易位患者胎儿的筛查;出生后,性发育不良患者的染色体检查是优生优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张旺东林丽蓉
关键词: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优生优育
低剂量电离辐射和适当干预措施对医务放射工作人员遗传物质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研究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医务放射工作人员遗传物质损伤及适当干预措施对遗传物质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对放射诊断工作人员、放射治疗工作人员以及健康成人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检测。对于2009年微核细胞率大于6‰的人员进行适当干预。结果 2009年,对照组、放射诊断组和放射治疗组的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分别是0.27‰、2.47‰和3.24‰。各放射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放射工龄(<5年、5~15年、>15年)的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分别是1.43‰、2.80‰和4.58‰。不同工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核细胞率大于6‰的放射工作人员经干预后,其2011年微核细胞率较2009年有所降低。结论低剂量电离辐射会造成医务放射工作人员遗传物质损伤,其损伤程度与放射工龄和工种相关,与性别无关,适当干预措施对减缓遗传物质损伤具有一定作用。
张旺东周琳艳王秋菊邵根阵李文艺
关键词:微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