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晔

作品数:65 被引量:1,073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1篇经济管理
  • 16篇社会学
  • 13篇建筑科学
  • 10篇历史地理
  • 5篇政治法律
  • 4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城市
  • 7篇城镇化
  • 6篇移民
  • 6篇影响因素
  • 6篇实证
  • 6篇流动人口
  • 5篇意愿
  • 4篇地方依恋
  • 4篇新移民
  • 4篇幸福感
  • 4篇农民
  • 4篇邻里
  • 4篇可达性
  • 4篇空间分异
  • 4篇城中村
  • 3篇定居意愿
  • 3篇新型城镇化
  • 3篇心理健康
  • 3篇社会
  • 3篇社会空间

机构

  • 63篇中山大学
  • 18篇武汉大学
  • 9篇东南大学
  • 8篇香港大学
  • 8篇香港中文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广东工业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上海社会科学...
  • 2篇重庆工商大学
  • 2篇伦敦大学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贵阳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东京大学

作者

  • 64篇刘晔
  • 24篇李志刚
  • 10篇陈宏胜
  • 5篇薛德升
  • 5篇吴蓉
  • 4篇刘于琪
  • 3篇王兴平
  • 3篇袁媛
  • 2篇张弦
  • 2篇杨传开
  • 2篇陈明星
  • 1篇唐志鹏
  • 1篇丁建军
  • 1篇李钢
  • 1篇虞虎
  • 1篇唐常春
  • 1篇陆大道
  • 1篇宁越敏
  • 1篇沈建法
  • 1篇李玉恒

传媒

  • 9篇热带地理
  • 8篇地理科学进展
  • 6篇地理研究
  • 5篇地理科学
  • 5篇世界地理研究
  • 4篇地理学报
  • 4篇人文地理
  • 4篇城市规划
  • 2篇经济地理
  • 2篇现代城市研究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规划师
  • 1篇地理教育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风景园林
  • 1篇城市与区域规...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25
  • 6篇2024
  • 9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10篇2020
  • 13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机制被引量:74
2014年
基于广州、东莞、沈阳、成都、杭州、郑州市所获问卷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城市新移民总体上呈现较强的定居意愿,其中投资型新移民的定居意愿最强,智力型新移民次之,劳力型新移民最弱。影响新移民定居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户籍因素、社会网络、社会认同、生活满意度和地域差异。与本地人交往和社会认同是影响智力型新移民定居意愿的决定性因素;职业、产权、本地社会资本、社会认同和地域差异是影响劳力型新移民定居意愿的主要因素;就投资型新移民而言,影响其定居意愿的主要因素为人力资本、本地社会资本、户籍状况及其所在的城市。地方政府应根据新移民所属的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社会与空间政策,为新移民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城市融合路径。
刘于琪刘晔李志刚
关键词:新移民定居意愿LOGISTIC回归分析
评《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空间演变、回流与就业增长》
2022年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平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不平衡。因此加快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西部乡村地区的发展,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刘晔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要矛盾
基于多出行模式两步移动搜索法的东莞市小学空间可达性研究被引量:7
2023年
教育资源可达性的精准评估是衡量教育资源配置合理性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公共教育均等化的重要途径。针对前人在教育资源可达性研究中对设施综合服务能力研究不足和交通模式单一等问题,论文以东莞为例,结合多源数据、综合服务能力和多出行模式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测度东莞市小学空间可达性,并评价其公平性。研究发现:①东莞市小学可达性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特征,高可达性的格网主要在中心城区4个街道及虎门镇、厚街镇等;低可达性的格网主要在水乡地区、大岭山和银瓶山等地形复杂地区。②从公平性视角看,东莞市域和91.18%的镇街小学空间分配处于绝对公平水平,茶山镇、东坑镇公平性最高,麻涌镇、松山湖高新区、虎门镇公平性最低。③学龄人口规模、人均GDP和教育经费支出是东莞市小学空间可达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可为实现东莞市教育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和构建更公平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郑銮娟肖童刘晔刘晔柴力行姚江春
关键词:可达性综合服务能力
城市街景绿地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广州为例被引量:19
2021年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飞速扩张,绿地作为稀缺资源,对居民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5年广州市1273份居民问卷调查数据,并通过腾讯街景视图和机器学习算法提取街景绿地数据,考察街景绿地、地方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逻辑与机理,并对比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差异。研究发现:①街景绿地与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街景绿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受到中介变量地方依恋的影响,即街景绿地通过影响居民地方依恋,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③对于本地居民,地方依恋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即街景绿地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完全通过地方依恋实现;④对于外来移民,地方依恋则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即街景绿地不仅直接作用于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通过影响居民的地方依恋间接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吴蓉吴蓉刘晔刘晔
关键词:心理健康地方依恋外来移民
中国老年人口自评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0
2020年
基于2005年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采用ArcGIS分级制图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刻画中国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变化,并使用面板数据线性回归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识别影响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老年人口健康水平高的地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省份、华北平原和新疆北部,老年人口健康水平低的地市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②十年间,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异水平有所降低,老年人口健康水平中等的地市数量大幅增加;③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随着空间分异的缩小,空间集聚程度上升;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高—高类型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地区,低—低类型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饮食习惯和自然地理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差异。
黄柏石李思思仝广乾林宇敏刘晔
关键词:老年人空间分异影响因素TOBIT模型
广州社区绿化环境对居民自评健康的邻里影响被引量:20
2021年
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有益于居民的健康福祉。至今鲜有研究阐明绿化环境对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的心理—社会—行为机制。本文运用广州调查问卷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百度街景数据,提取多种社区绿化指标,并运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技术,阐明社区绿化环境影响居民自评健康的路径和机制,定量测度社区绿化环境的健康效应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差异。研究发现:(1)社区绿化水平与居民的自评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关联;(2)社区绿化通过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居民的自评健康水平;(3)社区绿化的健康效应在不同收入群体和不同性别群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社区绿化水平与健身时长和心理压力的关系,中低收入群体强于高收入群体,女性群体强于男性群体。本文以期丰富健康地理学视角下的绿化环境与公共健康的实证研究,并为健康社区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袁媛陈玉洁刘晔刘晔
关键词:弱势群体
社会公平视角下广州市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被引量:24
2020年
基于中国市场经济转型与住宅市场急剧分化的背景,城市绿色空间的社会公平问题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选取广州作为案例城市,从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空间结构这3个维度划分目标人群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公园可达性的空间格局,采用空间集聚分析评估其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利用独立样本检验评判人口特征与公园可达性的相关性,从社会公平的视角揭示城市公园的空间不均衡和社会空间分异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低收入群体在公园可达性方面并不像预想中的那样处于劣势地位,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低端从业者仍然是公园资源统筹调配过程中的弱势群体,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何格肖扬吴蓉刘晔
关键词:风景园林社会公平弱势群体
城市水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启示——基于CiteSpace的计量研究
2023年
城市水环境是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或使用的城市蓝色空间水体,能够影响居民身心健康。基于CiteSpace软件,从文献分布特征、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和研究内容方面切入,检索学科范围集中在地理学、社会学、环境科学、医学等,以“水环境”“健康”“潜在机制”等作为检索关键词,最终选取Scopus数据库中2000—2020年的972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国外城市水环境与居民健康的研究关注度持续上升,文献归属地区主要集中在英、美等国家;2)城市水环境类型、城市水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城市水环境影响健康的机制、不同群体的健康影响差异、政策规划启示等是研究热点;3)研究趋势从早期探索到目前的主题多元化,并逐渐向微观精细化发展;4)研究内容分为城市水环境暴露水平度量、城市水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影响路径与机制、群体差异、增进健康的水体规划设计和主动干预政策五方面。本文可为中国健康城市、健康社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陈玉洁袁媛刘晔
关键词:城市水环境健康CITESPACE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广州市居民公园访问行为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加快推进城市公园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既有研究大多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分析城市居民的公园访问行为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科学性有限。手机信令数据具有大样本、覆盖范围广、信息被动提供和动态实时性强等优点。利用手机信令数据精准刻画城市居民的公园访问行为,有助于开展城市公园的布局优化与品质提升工作。基于个体尺度的手机信令数据,本研究试图揭示广州市居民公园访问行为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识别其影响因素,尤其关注城区居民和郊区居民的差别。结果表明:(1)城区居民的公园访问频率、公园访问时长和公园访问强度均高于郊区居民,前者的公园平均访问距离低于后者;(2)公园访问频率、公园访问强度、公园平均逗留时间和公园平均访问距离呈现高值集聚区/低值集聚区在城区连片分布,在郊区零星分布的空间特征;(3)公园访问行为受性别、年龄、时空约束性、社会经济地位、公园可达性、社区出行便利性和出行适宜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本研究为相关政府部门精准开展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刘晔叶柏麟吴景豪
关键词:城市公园空间分异
基于条件过程分析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对耕地撂荒影响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研究目的:探求农村劳动力外流背景下耕地撂荒的影响机制,以期为耕地撂荒破解之道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条件过程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劳动力外出务工确会减少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促进耕地撂荒;(2)纯务工劳动力既会直接影响耕地撂荒,也会通过影响留守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进而影响耕地撂荒,而兼业劳动力只有间接影响;(3)农户非农收入削弱了劳动力外出务工(尤其是兼业劳动力)对留守农业劳动力的负向影响进而减少耕地撂荒;(4)农业机械化提高是把“双刃剑”,既增强劳动力外出务工与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的负相关关系,也减弱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与耕地撂荒之间的负相关关系;(5)当且仅当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度高时,无论非农收入和机械化水平高低,劳动力外流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将不再显著。研究结论:应着力增强留守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激发留守农业劳动力农耕的内生动力;同时,对于不同非农收入和机械化水平的农村地区,应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推行制度创新,并配套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完善,减少耕地撂荒。
陈藜藜邹朝晖刘晔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耕地撂荒农地流转市场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