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学志

作品数:130 被引量:300H指数:8
供职机构: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6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0篇动脉
  • 31篇手术
  • 31篇冠状
  • 31篇冠状动脉
  • 22篇心脏
  • 19篇外科
  • 18篇动脉旁路
  • 18篇主动脉
  • 17篇动脉旁路移植
  • 17篇旁路移植
  • 17篇冠状动脉旁路
  • 17篇冠状动脉旁路...
  • 14篇动脉旁路移植...
  • 14篇移植术
  • 14篇术后
  • 14篇外科手术
  • 13篇体外循环
  • 13篇外循环
  • 12篇血管
  • 12篇外科治疗

机构

  • 92篇大连市中心医...
  • 20篇宁夏医学院附...
  • 17篇中国医科大学...
  • 12篇天津市中医药...
  • 9篇大连医科大学
  • 6篇天津中医药大...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辽宁省肿瘤医...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宁夏医学院
  • 1篇天津市南开医...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大学附属...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作者

  • 129篇何学志
  • 49篇庄熙晶
  • 27篇石磊
  • 26篇高峰
  • 24篇张庆华
  • 23篇刘继红
  • 19篇高洋
  • 15篇孙喜琢
  • 15篇韩凤桐
  • 13篇苗志林
  • 13篇曾定尹
  • 13篇周旭晨
  • 13篇关启刚
  • 12篇程颖
  • 12篇张利
  • 11篇郭德和
  • 10篇张宗礼
  • 10篇韩阳
  • 8篇梁永才
  • 7篇王玺胜

传媒

  • 17篇中国胸心血管...
  • 8篇宁夏医学杂志
  • 7篇临床心血管病...
  • 7篇宁夏医学院学...
  • 7篇中华胸心血管...
  • 6篇大连医科大学...
  • 4篇临床外科杂志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4篇中国实用医药
  • 4篇宁夏医科大学...
  • 3篇临床荟萃
  • 3篇中国心血管病...
  • 3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实用肿瘤杂志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2篇天津中医药
  • 2篇实用诊断与治...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10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7篇2009
  • 14篇2008
  • 12篇2007
  • 10篇2006
  • 5篇2005
1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手术风险患者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结果分析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总结低手术风险冠心病患者施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低手术风险冠心病患者(EuroSCORE≤2)分别施行on-pump CABG(on-pump组)与off-pump CABG(off-pump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胸腔引流量、血液制品的使用、主要并发症、特殊用药、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临床指标;并监测血流动力学、心肌酶谱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移植血管根数、胸腔引流量、术后主要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辅助时间、血液制品的应用和住院总费用on-pump组高于off-pump组(P<0.05)。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酶谱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ff-pump CABG与on-pump CABG均为有效的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的方法,对低手术风险冠心病患者应选择off-pump CABG手术方式。
何学志刘继红张庆华庄熙晶王多友段文健韩凤桐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非体外循环
右侧开胸小切口清除多次心脏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一例
2013年
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2005年曾在外院行胸骨下段小切口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术后5年发现升主动脉瘤样扩张76mm,且出现机械瓣瓣周漏,于2011年6~7月中无诱因突发晕厥摔倒3次,并出现明显心悸、气促不适症状。
高洋庄熙晶石磊高峰何学志
关键词:瓣周漏感染性心内膜炎小切口
不同抗血小板策略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冠脉搭桥术后1年桥血管的影响。方法2016年3月~2020年8月我院行冠脉搭桥术病人7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1例,采用氯吡格雷治疗,B组37例,采用替格瑞洛治疗。术后1年行CTA检查评估桥血管情况,并随访不良事件。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总桥血管及动脉桥血管通畅率、心绞痛、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静脉桥血管通畅率显著高于A组(89.2%vs.76.8%,P=0.04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替格瑞洛可降低桥血管狭窄风险(OR=2.488,95%CI:1.016~6.091,P=0.046)。结论冠脉搭桥术后1年,替格瑞洛可更好地维持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桥血管通畅。
高洋王文君高峰石磊刘巍何学志庄熙晶
关键词:冠脉搭桥术高血压病氯吡格雷
小儿急性脓胸的外科治疗(附76例报告)
1997年
1987年3月至1996年5月,共行廓清术或脏层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小儿急性脓胸76例,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无并发症,效果满意。本文对手术时机、手术方案的选择及术后管理等作了讨论。
何学志王云郭德和陆向阳李晋南
关键词:急性儿童外科手术脓胸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以膏方辨治阴虚型慢性肾脏病经验总结
2024年
慢性肾脏病逐渐成为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作为中医肾脏病的奠基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最早提出了“肾虚血瘀论”并首创“补肾活血法”,同时将补肾活血法融入膏方之中来治疗阴虚型慢性肾脏病。文章总结了张大宁教授利用膏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供读者参考。
何学志张勉之韩阳韩阳孙岚云范军刘亚燊孙岚云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补肾活血法膏方
左心室室壁瘤的外科治疗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探讨左心室室壁瘤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L VA)的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  33例 L VA患者行闭式折叠术 1例 ,L VA切除后行标准线性修补术 14例 ,心内膜荷包环缩法 10例 ,心内室壁瘤缝合法 8例。其中 2 0例在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每例移植血管 3.2± 1.1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 6例。 结果  32例手术成功 ,手术死亡 1例 ;术后发生并发症 9例 ,其中低心排血量 6例、室性心律失常 2例、脑并发症 1例。术后早期随访 1~ 3个月 ,超声心动图示患者心功能均获改善 ,心绞痛缓解或消失。结论 L VA的外科治疗中 ,应用左心室几何重建技术和心脏不停跳及同期行 CABG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王玺胜何学志Devi Shetty
关键词:室壁瘤左心室外科治疗CABG血量
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8年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终末期患者会出现不可逆转的肾功能衰竭,死亡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中医辨证论治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和改善肾功能方面具有良好疗效。本文对近年来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的文献进行整理,从分期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归纳临床医师对于本病的不同理解和辨治规律,以期拓宽大家的思路和临床视野,提高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现综述如下。
韩阳何学志生晓迪徐英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
原发纵隔肿瘤与囊肿的诊断和外科治疗——附46例报告
1992年
本文报告了以往20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和囊肿46例,其中以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和畸胎瘤最常见。X线检查是诊断本病最可靠、简便的手段;CT是一种较好的辅助诊断方法。早期手术切除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本组手术切除率为95.7%。本文讨论了各种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介绍了手术的途径和方法。
王云张光休何学志张志卫
关键词:纵隔肿瘤外科治疗
醒脾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机理初探
随张宗礼老师学习期间运用醒脾法治疗湿浊型慢性肾衰竭取得满意疗效,在此临床基础上,探究了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并从脾胃的生理作用、慢性肾衰竭的病机、醒脾法的作用点和方药运用,探讨从醒脾论治湿浊型慢性肾衰竭的机理.
何学志韩阳张宗礼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发病机制药理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精神性狼疮病1例被引量:1
2015年
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是指由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引起的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病变。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在治疗方面目前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多为经验性治疗[1]。笔者随导师张宗礼教授于2011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NPSLE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病例简介刘某,女,20岁,于2011年5月12日因发热、面部蝶形红斑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压:
何学志张宗礼张兴坤韩阳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精神性狼疮神经系统病变SLE患者发病原因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