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峰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传热
  • 2篇冷凝
  • 2篇冷凝传热
  • 1篇单相对流
  • 1篇圆柱状
  • 1篇竖直
  • 1篇强化传热
  • 1篇最小二乘
  • 1篇网管
  • 1篇微孔
  • 1篇流场
  • 1篇流型
  • 1篇毛细力
  • 1篇R123
  • 1篇R245FA

机构

  • 3篇华北电力大学
  • 2篇华北电力大学...

作者

  • 4篇邢峰
  • 3篇徐进良
  • 3篇谢剑
  • 1篇刘欢
  • 1篇马晓林
  • 1篇程永攀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力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倾斜管内R245fa对流冷凝传热的实验研究
倾斜管内有机工质冷凝换热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掌握其传热规律可以优化换热设备,节约能源。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小管径的空调管等,而随着ORC等低品位能源的兴起,冷凝管径逐渐增大,因此,本文依托北京市低品位能源与多相流动传热重...
邢峰
关键词:冷凝传热
文献传递
微孔膜管显著强化R123冷凝传热
2014年
新能源和低品位能源利用需要高效相变换热器,将微孔膜插入管内(以下简称调控管)可提高近壁区质量含气率,从而显著强化传热.本文进行了R123在水平管内的冷凝传热研究,比较了光管与调控管的冷凝传热特性.研究表明,微孔膜管可显著强化冷凝传热.在实验参数范围内,强化传热因子EF达到1.118~2.124,综合评价因子PEC在0.71~1.66的范围内,大部分实验工况的综合评价因子大于1.当实验段出口为气液混合物时,强化传热因子EF随入口蒸气质量流速Gxin的增大而增大.当实验段出口为过冷液体时,强化传热规律与之相反.通过可视化图像及管内压力和速度分布的讨论,本文分析了微孔膜管冷凝传热强化机理.
谢剑邢峰徐进良刘欢
关键词:强化传热冷凝传热
内分液结构调控竖直管间歇流型建模研究
2015年
内分液流型调控管依靠微尺度网孔阻气通液的毛细力学特性,调控气液两相间歇流型以实现传热强化.基于Lockhart--Martinelli分相模型以及Zuber--Findlay漂移流动模型,建立描述内分液竖直管内流体动力特性的一维数学模型.采用模型求解实验工况,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误差均在20%以内.计算发现,液速对流动现象起决定作用,而气速影响通过丝网的渗透程度.在定性分析基础上,采用三角立方插值与最小二乘B样条拟合获得了流动特性与气速、液速的定量函数关系.据此得出结论,当Rel<693 7时,一定出现第1类工况;当Rel>693 7,且Reg<67时,可能会出现第2类工况,此时较低的气速会促进第2类工况的出现.根据建立的模型与拟合关系式可实现内分液调控管的优化设计.
马晓林徐进良谢剑邢峰程永攀
关键词:毛细力竖直最小二乘
插入圆柱状丝网管对单相对流传热的强化被引量:2
2014年
提出在传热管内插入圆柱状丝网管调控流场进而强化传热的方法。通过在管内同心插入圆柱状丝网管,将流通截面分成中心区和环隙区,流体流经丝网入口处时受到阻力较大,大部分流体流向环隙区,使得速度场受到调控。环隙区与中心区内冷热流体掺混,强化传热。为验证这一思想搭建强制对流换热实验台,以去离子水为工质,Reynolds数为2392~20175,热通量为50.18~282.88 kW·m-2。通过对局部、平均Nusselt数及摩擦压降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同光管传热相比,插入丝网管后平均Nusselt数提高,传热强化系数为1.21~1.84,且最大强化系数发生在过渡流内。入口段强化效果明显,局部传热强化系数最高可达到2.64。而强化传热的同时摩擦压降增大6.1~10.6倍。同时对该结构的传热强化机理进行分析:流场受到丝网管的调控作用,进而强化传热。
邢峰谢剑徐进良
关键词:传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