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常春
- 作品数:32 被引量:169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前瞻性研究围手术期中心静脉置管后导管感染情况。方法对95例手术病人在麻醉期间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拔管时经导管抽血并切取导管头端,分别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观察、记录导管相关性感染、血培养及导管培养结果、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情况。结果血培养阳性率8.42%,导管培养阳性率36.84%,导管感染率5.26%,感染者带管时间均超过72 h。60岁以上、恶性肿瘤及带管时间超过3 d的病人培养阳性率略高,但差异无显著性。培养阳性组与阴性组带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别。结论短期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导管感染一般发生于72 h之后。导管及血培养结果并不影响术后住院时间及费用。
- 蔡常春吴力群马长林史长涛
-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胆管术后并发症处理的单中心经验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胆管的安全性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武汉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期间89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病人的临床资料,对该术式的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9例病人均在完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人,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无结石未取净情况;平均胆总管直径为1.1cm,平均结石个数为2.6个,取石后胆总管探查均通畅,手术时间为(116±14)min,住院时间为(8.3±2.0)d,术中出血量为(45.4±12.1)ml;术后总体并发症18例,其中胆漏9例,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86.5±30.8)d,所有病人无胆总管狭窄情况。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胆总管安全可行,术中尽量切开并利用部分胆囊管有利于手术操作,术后并发症处于可控范围,合适的处理方法一般能够治愈。
- 王凡邓流恒郑小林蔡常春
- 关键词:胆总管一期缝合并发症
- 联合右三叶切除并门静脉重建治疗肝门胆管癌1例报道
- 2008年
- 目的报道1例联合右三叶切除及门静脉重建治疗肝门胆管癌,综述国内、外发展现状。方法肝门胆管癌1例,术前总胆红素为480.2 umol/L,联合切除右三叶及全尾状叶,并作门静脉部分切除、重建。检索国内、外文献。结果术后病理示中分化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3/3)。病人出现中量腹水但恢复顺利。10月后肿瘤复发,共存活13个月。本例是文献报道行该术式血清胆红素水平最高者。国内此类手术开展很少。国外经验认为该术式可提高切除率与治愈率。结论部分肝门胆管癌病人可直接耐受联合右三叶切除及门静脉重建。
- 蔡常春邱法波
- 关键词:门静脉黄疸肝门胆管癌
- 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3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4年
- 王豪夫邱法波曹景玉蔡常春卢云
- 关键词:旁路转流术下肢动脉闭塞症
- 携带人MDA-7/IL-24基因溶瘤腺病毒和干扰素联合治疗裸鼠肝癌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溶瘤腺病毒成为近年研究肿瘤靶向治疗的热点之一,目前鲜见溶瘤腺病毒SG600-IL24应用于裸鼠移植瘤的报道。本研究利用携带人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白介素24(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7/interleukin-24,MDA-7/IL-24)基因的溶瘤腺病毒SG600-IL24与干扰素联合治疗肝癌裸鼠移植瘤,旨在探讨溶瘤腺病毒基因和新辅助联合治疗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携带人MDA-7/IL-24基因的溶瘤腺病毒SG600-IL24,单独使用该病毒或干扰素以及两者联合治疗裸鼠肝癌模型,观察其抗肿瘤效应。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新辅助治疗组(IFN组)、基因治疗组(SG600-IL24组)和基因治疗+新辅助治疗组(SG600-IL24+INF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携带人MDA-7/IL-24基因的溶瘤腺病毒SG600-IL24载体,溶瘤腺病毒SG600-IL24介导的外源基因MDA-7/IL-24在SG600-IL24组和SG600-IL24+INF组裸鼠体内表达明显增高;对照组、IFN组、SG600-IL24组裸鼠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5.2±1.53)、(67.6±2.10)和(59.2±1.16)d,SG600-IL24+IFN联合治疗组有3只裸鼠生存时间超过120d,达到长期生存,与其他3组比较生存期明显延长,F=68.20,P=0.000 1;SG600-IL24+IFN组裸鼠肝癌体积也明显小于SG600-IL24组(P=0.000 9)或IFN组(P=0.000 4);SG600-IL24联合干扰素能明显降低MMP-2[表达率为(2.0±1.9)%]和VEGF表达[MMP-2表达率为(0.8±1.1)%],作用优于SG600-IL24组、IFN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溶瘤腺病毒SG600-IL24联合干扰素对裸鼠人肝癌种植模型有很好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肿瘤侵袭、转移有关。
- 肖朝文郑小林蔡常春郑建伟申铭
- 关键词:MDA-7/IL-24溶瘤腺病毒基因治疗干扰素
- IL-17在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英文)
- 2009年
-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含量的变化及其在排斥反应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心脏移植术式建立大鼠移植模型。实验组取15只SD大鼠的心脏移植于Wistar大鼠,对照组取15只Wistar大鼠的心脏移植于Wistar大鼠。实验组于术后第1、3天和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处死大鼠取血和供体心脏,对照组于术后第1、3、8天获取标本(每次5只)。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血清中IL-17的含量,心脏经过固定和染色后置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结果实验组急性排斥反应平均发生时间为(7.8±2.9)d。实验组中术后第3天和排斥反应发生时血清IL-17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3.126、-11.043,P〈0.05);排斥反应发生时IL-17的含量较术后第1天和第3天显著增高(F=15.113,q=3.72、5.21,P〈0.05)。对照组术后第1、3、8天IL-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7-0.097,P〉0.05)。实验组排斥反应发生时心脏排斥反应病理分级为4级,对照组为0级。结论在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前5 d血清IL-17水平已明显升高,排斥发生时达高峰,监测血清IL-17的含量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一种方法。
- 华龙蔡常春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7心脏移植
- 携带人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白细胞介素-24基因的溶瘤腺病毒SG600-IL24选择性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和增殖阻滞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观察携带人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MDA)-7/白细胞介素(IL)-24的溶瘤腺病毒SG600-IL24对各种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HepG2、Hep3B、SMMC7721和正常肝细胞L02的作用。方法将携带人MDA-7/IL-24的溶瘤腺病毒SG600-IL24分别感染人肝癌细胞HepG2、Hep3B、SMMC7721和正常肝细胞L02,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Western blot检测MDA-7/IL-24基因的表达,噻唑蓝(MTT)观察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Hoechst 33258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的凋亡,FCM检测细胞周期。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MDA-7/IL-24在肝癌细胞和正常肝细胞中高效表达,ELISA提示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DA-7/IL-24蛋白也明显增加。MTT和FCM提示MDA-7/IL-24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5.0±2.5)%、(85.0±2.0)%、(86.0±3.5)%,HepG2:F=5.860,Hep3B:F=7.210,SMMC7721:F=7.980,均P=0.000],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凋亡抑制率分别为(56.5±4.0)%、(34.4±2.0)%、(43.3±2.5)%,HepG2:F=203.400,Hep3B:F=313.200,SMMC7721:F=130.500,均P=0.000],阻滞肝癌细胞在G2/M期[G2/M期阻滞分别为(35.4±4.2)%、(47.3±6.2)%、(40.5±5.0)%],而对正常肝细胞没有明显的促进凋亡和增殖阻滞作用。结论溶瘤腺病毒SG600-IL24能选择性杀伤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和诱导凋亡,促进肝癌细胞增殖阻滞,而对正常肝细胞无明显促进凋亡和增殖阻滞作用。
- 肖朝文王从俊李明杰蔡常春郑建伟申铭
- 关键词:溶瘤腺病毒基因治疗
- 重度梗阻性黄疸病人广泛肝切除安全性的回顾分析
- 目的:探讨重度梗阻性黄疸病人广泛肝切除手术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今连续21例重度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检查结果、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病人平均血清胆红素为341.05umoI/I(191.3-64...
- 蔡常春张炳远吴力群邱法波张顺
-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肝切除术后并发症肝门胆管癌
- 文献传递
- 纵剖牵引法切除复杂胆囊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建立一种更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用于开腹复杂胆囊切除。方法2007年5月—2008年4月,采用纵剖牵引法切除复杂胆囊6例。进腹后游离胆囊底,横行缝合2针后留作牵引,切开胆囊底,取石后直视下或借用手指触觉顺胆囊游离面分离。横缝牵引与纵行剖开交替进行,直至看到胆囊管螺旋瓣标志。切开胆囊管至近胆囊管根部。利用胆囊壁的牵引线作适度牵拉,辅以手指在胆囊黏膜的触觉指引,将胆囊从肝床切下。不解剖胆囊动脉。结果6例胆囊切除均顺利完成。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纵剖牵引法能够提高复杂胆囊切除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 蔡常春邱法波
-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外科手术
-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手术切除的HCC及对应癌旁组织标本中CDC6mRNA及蛋白的表达,分析CDC6的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关系。结果:HCC组织中CDC6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应癌旁组织,qRT-PCR结果定量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C6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卫星结节有关(均P〈0.05);CDC6高表达的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低于CDC6低表达患者(均P〈0.05);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CDC6是影响HCC患者无瘤生存率(HR=1.089,95%CI=0.986~1.186, P=0.033)及总生存率(HR=2.441,95%CI=1.128~3.652,P=0.012)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CDC6在HCC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CDC6可能参与HCC发生及进展,并可作为判断肿瘤复发及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
- 吕波李明杰郑小林蔡常春
- 关键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