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广辉

作品数:61 被引量:606H指数:18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历史地理
  • 25篇天文地球
  • 9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9篇史前
  • 15篇新石器
  • 15篇石器
  • 15篇气候
  • 13篇气候变化
  • 11篇青铜
  • 10篇农业
  • 10篇青藏
  • 10篇青藏高原
  • 10篇青铜时代
  • 9篇考古
  • 8篇全新世
  • 6篇遗址
  • 6篇史前时代
  • 6篇人地关系
  • 6篇环境变化
  • 4篇石器时代
  • 4篇丝路
  • 4篇同位素
  • 4篇土壤

机构

  • 57篇兰州大学
  • 1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北京大学
  • 6篇甘肃省文物考...
  • 3篇华侨大学
  • 3篇青海省文物考...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云南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1篇董广辉
  • 22篇陈发虎
  • 11篇安成邦
  • 9篇张东菊
  • 6篇贾鑫
  • 6篇任乐乐
  • 5篇陈建徽
  • 5篇吉笃学
  • 5篇马敏敏
  • 5篇刘峰文
  • 4篇夏正楷
  • 4篇张山佳
  • 4篇王辉
  • 3篇董惟妙
  • 3篇刘德成
  • 3篇黎海明
  • 2篇侯居峙
  • 2篇陈国科
  • 2篇饶志国
  • 2篇杨颖

传媒

  • 11篇中国科学:地...
  • 8篇第四纪研究
  • 4篇科学通报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自然杂志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理教育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地理科学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科技成果管理...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5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8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进展与问题被引量:22
2019年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也是水文变化剧烈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该地区包括了古丝绸之路的主体,在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科学评估全球增温背景下亚洲中部干旱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风险,是广受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发展历史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可为认识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人地关系演变的规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总结东西方交流与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多时间尺度气候一水文变化机制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与规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目前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时空格局和丝路文明演化的过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破解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和文化演化研究区域不均衡问题,加强地学与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推进气候变化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的有效途径。这对理解该地区人地关系演化规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陈发虎陈发虎董广辉陈建徽郜永祺王涛黄伟侯居峙
关键词:丝绸之路气候环境变化人地关系
全球变暖背景下基于器测记录对青海省1960-2008年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变化特征分析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是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研究内容.本文利用青海省28个代表站1960-2008年间的逐年气温、降水资料,通过气候倾向率、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青海省近...
杨颖董广辉
关键词:气温降水量季风区
河西走廊史前时代人-环境相互作用
董广辉杨谊时张山佳陈国科陈发虎
植物大化石和微体化石分析揭示的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农业发展历程被引量:9
2016年
东亚地区农业起源和史前时代农业发展与传播的过程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2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云贵高原是连接东南亚的关键地区,但其史前农业发展历程尚不清晰.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泸水县石岭岗遗址植物大化石和植硅体研究,分析了其青铜时代先民的植物资源利用策略.结合云贵高原已发表的植物考古研究进展,探讨了云贵高原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农业发展历史.结果显示,距今2500年前石岭岗先民主要种植水稻和粟.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稻作农业发展阶段(距今约4800~3900年),稻、粟混作农业发展阶段(距今约3900~3400年)和稻、粟、麦类混作农业发展阶段(距今约3400~2300年).史前时代欧亚大陆的农业传播推动了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的农业发展,而云贵高原大河纵横的地貌特征可能导致该地区史前农业生产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尤其在青铜时代.
黎海明左昕昕康利宏任乐乐刘峰文刘鸿高张乃梦闵锐刘旭董广辉
关键词:怒江流域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
甘青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环境背景研究
<正>甘青文化区的主体是黄土高原西部,大致包括了甘肃的全部.青海东部和宁夏自治区的南部(见图1)。是从半湿润-半干旱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自然条件具有渐变的特征。气候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变干,植被也由草原渐变为荒漠。这里是我...
安成邦董广辉陈发虎
关键词:史前文化环境变化
文献传递
考古学视角下史前中国与东南亚的南北向文化交流
高玉董广辉杨晓燕
甘青地区史前农业发展与环境变化
甘青地区的环境考古研究表明, 8-7.3ka.B.P.之间的大地湾一期栽培作物黍数量少,出现频率低,并且个体较小.而6.4ka.B.P.之后的半坡期农作物出现频率空前提高,籽实饱满,说明在由大地湾一期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过...
安成邦吉笃学陈发虎董广辉王辉
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过程和可能驱动机制被引量:46
2016年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的活动历史历来是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近年来相关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提供了梳理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和定居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的可能.本文通过整理和总结在青藏高原已开展的考古工作,提出史前人类主要通过河湟谷地扩散到青藏高原东北部再进一步扩散到整个青藏高原,其扩散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末次冰消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5~1.16万年)、全新世早中期的中石器时代(距今11600~6000年)、全新世中晚期的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4000年)和全新世晚期的青铜时代(距今4000~2300年),而曾报道的青藏高原末次盛冰期及其以前的旧石器遗址的年代需要重新厘定.末次冰消期的人类扩散主要与盛冰期之后的气候转暖转湿事件和细石器文化的盛行有关,全新世早中期的扩散则受到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的驱动和黄土高原粟作农业发展的压迫,这两个时段高原上的史前人类均以季节性的狩猎采集为主;黄土高原粟作农业的传播推动史前人类于距今6000~4000年进入青藏高原东北和东南部的低海拔河谷地带并定居,从事以粟作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而麦作农业的传入推动史前人类距今3600年前开始常年定居到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张东菊董广辉王辉任晓燕哈比布强明瑞陈发虎
关键词:青藏高原史前考古
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时期农业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9
2019年
史前时代东西方交流及其对人类生产方式变化的影响是备受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甘青地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关键区域,考古研究显示该地区的跨大陆文化互动始于齐家文化时期(4300~3500 a B.P.)。作为铜石并用时代的重要文化类型,齐家文化早期(4300~4000 a B.P.)至晚期(4000~3500 a B.P.)先民生产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然而,已开展的植物考古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肃西部和青海东部,甘肃中、东部的研究相对薄弱,齐家文化时期农业结构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甘肃中、东部7处齐家文化时期遗址的植物大遗存进行研究,将其与已有研究结果对比,分析了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时期农业结构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齐家文化早期,甘青地区东、西部的农业结构均以粟(Setaria italica)为主、黍(Panicum miliaceum)为辅,这可能与粟的高产性和水分利用的高效性等有关;齐家文化晚期,西亚起源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传入甘青地区,西部的农业结构转变为粟黍农业为主、麦类农业为辅,但甘肃东部依然延续前期以粟黍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这可能源于不同地区对气候趋于冷干的响应程度不同。本研究显示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时期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受到史前东西方交流和气候变化与局地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有助于理解史前东西方交流关键时期和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与机制。
陈亭亭贾鑫黎海明董广辉
关键词:铜石并用时代气候变化
陇西黄土高原东南部地区末次冰期以来C_3/C_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及其区域性剖面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9
2013年
相对黄土高原东部地区而言,处于六盘山以西的陇西黄土高原,其末次冰期以来陆地生态系统中C_3/C_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的研究,不仅已开展研究工作的剖面数量相对较少,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如黄土高原东部地区那样一致。本文对陇西黄土高原东南部边缘区的张家川剖面末次冰期以来的黄土/古土壤地层进行总有机质碳同位素的分析测试,得到的结果表明该剖面全新世古土壤的总有机质碳同位素相对末次冰期马兰黄土更为偏正,这一结果与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数个剖面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表明该区域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转化过程中,C_4植物相对丰度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进一步将张家川剖面的研究结果与陇西黄土高原其他几个研究剖面进行了对比,发现陇西黄土高原末次冰期以来陆地生态系统中C_3/C_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情况要比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更加复杂,很可能在该区域内部还存在一些地区之间的差异,该区域东部和南部地区全新世相对于末次冰期C_4植物相对丰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该区域西北部地区则很可能末次冰期至全新世都以C_3植物占绝对优势。由于大量现代C_3植物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主要响应于降水量的变化,因此,来源于C_3植物为绝对优势植被的黄土有机质碳同位素很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古降水量的指示器,陇西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有机碳同位素研究还值得进一步加强。
张晓贾鑫饶志国董广辉张东菊
关键词:有机碳同位素C3C4植物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