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梅
- 作品数:47 被引量:242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阻力系数R_F和残余阻力系数R_K的影响因素被引量:30
- 1992年
- 采用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在取自大庆油田厚层试验区的岩心上,进行了实验。研究了聚合物分子量和溶液浓度、矿化度、注入速度、渗透率和温度对阻力系数R_F和残余阻力系数R_K的影响,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其研究结果对大庆油田厚层注聚合物矿场试验的方案设计和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 程杰成石梅高秀梅庞宗威
- 关键词:驱油
- 头台油田微生物驱油室内评价研究被引量:8
- 2003年
- 介绍了大庆头台油田的地质构造、油层温度、矿化度及渗透率等概况。在油层温度为60~65℃的条件下筛选出P24等菌种,完成了室内细菌特性、乳化原油、代谢活性物质的能力及物理模拟驱油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菌种SHB代谢出的活性物质使油水相间的界面张力由35 6mN/m降至12mN/m,降低了66 3%。经色谱分析发现,菌种X2作用后的原油C21以前的轻组分增加,正构烷烃参数ΣC21/ΣC22比值增加了97%,菌种A白作用后原油的粘度由作用前的48 9mPa·s降至27 3mPa·s,下降了44 2%。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微生物驱比水驱提高采收率4 60%~6 08%,实验表明筛选的菌种能在油藏条件下生长,代谢出有利于驱油的物质。该实验结果为矿场试验提供了配方和依据。
- 廖广志侯兆伟石梅李蔚王明宏
- 关键词:菌种筛选物理模拟微生物驱油头台油田油层温度矿化度
- 大庆油藏本源微生物生态分布规律的研究被引量:12
- 2004年
- 调查了大庆油田本源菌的分布状态 ,进行了激活油藏本源微生物的研究。实验表明 ,水驱后和聚合物驱后的油藏中生长着好氧性烃氧化菌、厌氧或兼性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石油烃降解菌、腐生菌、铁细菌、发酵菌、硫细菌、产乙酸盐菌、产甲烷菌、糖蜜菌、反硝化菌等 11种本源微生物。同时 ,水驱后的油藏中总菌数比聚合物驱后的油藏高 2个数量级 ,本源微生物之间的生长具有相关性 ,存在协同代谢作用 ,而且油藏经多年注水开发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微生物菌群 ,适合采用激活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
- 石梅王志瑶陈宗运金锐张继元
- 关键词:本源微生物油藏好氧菌微生物采油
- 特低渗油藏微生物矿场试验效果评价被引量:5
- 2003年
- 大庆外围朝阳沟油田 2 0 0 2年 8~ 9月在 13口油井进行了微生物吞吐采油现场试验。所用菌种为兼性厌氧混合菌。 13口井的油层按渗透率分为 3类 ,Ⅰ类 6口 ,18.2× 10 -3 μm2 ,Ⅱ类 4口 ,8.2× 10 -3 μm2 ,Ⅲ类 3口 ,4 .5×10 -3 μm2 。单井菌液注入量为 0 .9~ 3.0t,注菌后关井 5~ 7d(一口井关井 2 0d)。原油与菌种作用后正构烷烃分布移向低碳数方向 ,粘度 剪切速率曲线大幅度下移。跟踪检测的 3口试验井 ,注菌后产出的原油含蜡、含胶、油水界面张力分别由 2 7%~ 4 0 %、18%~ 2 2 %、32~ 36mN/m降至 17%~ 15 %、11%~ 16 %、14~ 17mN/m ,产出水中有机酸含量由 5 0~ 6 5mg/L增至 10 9~ 138mg/L ,其中一口井注菌 2 0和 15 0d天后采出水中菌数为 10 7和 10 5个 /mL ,室内实验表明在注入营养物后地层的微生物可继续生长繁殖。现场试验结果表明 ,5口Ⅰ类地层井微生物吞吐采油效果 (增油减水 )良好 ,3口Ⅱ类地层井和 2口Ⅲ类地层井效果差但仍有效。对 3口井无效的原因作了分析。图 2表 5参
- 石梅侯兆伟李蔚王颖陈星宏韩培慧杨振宇陈宗运
- 关键词:特低渗油藏矿场试验兼性厌氧菌微生物吞吐
- 以烃为碳源的微生物驱油微观机理探索研究被引量:23
- 2003年
- 在大庆油田油藏条件下,对所筛选的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的兼性厌氧菌种(U_(1-6)),在微观模型上进行了驱油实验,并探索性地研究了微生物驱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因迁移作用布及整个微观孔隙,在油水界面上生长、繁殖,降解重质原油,改善原油流动性质,同时产生具有界面活性的代谢产物;通过乳化、润湿性反转以及微生物在位繁殖效应等综合作用,使得孔隙中的未动油被启动、油膜被剥离,并在大孔隙中聚并,随着后续水驱被驱出,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 伍晓林石梅侯兆伟陈坚伦仕仪
- 关键词:微生物驱油驱油机理
- 一种微生物驱油方法以及一种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剂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驱油方法,顺序包括以下步骤:将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HP,CGMCC №.1141,和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HT,CGMCC№.1142中至少一株在...
- 侯兆伟伍晓林石梅韩培慧杨振宇
- 文献传递
- 一株地衣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U1-3CGMCC No.2437及其应用。含有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U1-3CGMCC No.2437的菌剂...
- 石梅侯兆伟李蔚乐建君陈星宏
- 文献传递
- 以烃类为碳源的微生物驱油探索研究被引量:14
- 2001年
- 针对大庆油田油层的物化环境 ,从数百个含油污水中分离、筛选了 8株以烃类为碳源的兼性厌氧菌 ,并进行了系统的性能评价和长管填充油砂模型物理模拟实验驱油效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 ,所筛选的 8株菌种 ,在厌氧条件下 ,能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繁殖 ,并具有降解原油 ,降低原油粘度 ,产生活性物质 ,降低界面张力的作用。岩心驱替实验表明 ,微生物驱比水驱提高采收率 10
- 韩培慧石梅孙凤荣
- 关键词:微生物驱油烃类碳源菌种物理模拟实验采收率
- 一种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方法以及一种微生物-三元复合驱油剂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驱油方法,顺序包括以下步骤:将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HP,CGMCC №.1141,和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HT,CGMCC№.1142中至少一株在...
- 侯兆伟伍晓林石梅韩培慧杨振宇
- 文献传递
- 一种用于高含水、低产油的微量计量器
- 一种应用于对原油采出液中的油、水含量进行精密计量的用于高含水、低产油的微量计量器。主要解决现有的普通计量器具不能对高含水的原油采出液中的含油量进行精确测量的问题。其特征在于:常规计量筒(1)与精密计量管(2)之间通过“U...
- 时均莲陈星宏乐建君石梅李蔚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