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计

作品数:13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武汉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息肉
  • 3篇内镜
  • 2篇窄带成像
  • 2篇直肠
  • 2篇直肠息肉
  • 2篇食管
  • 2篇肿瘤
  • 2篇细胞
  • 2篇消化道
  • 2篇结肠
  • 2篇结直肠
  • 2篇结直肠息肉
  • 2篇镜检
  • 2篇化道
  • 2篇NICE
  • 2篇肠息肉
  • 2篇成像
  • 1篇胆道
  • 1篇胆道感染
  • 1篇胆管

机构

  • 12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3篇王计
  • 9篇吴小微
  • 1篇谢宏民
  • 1篇于红刚
  • 1篇彭华军
  • 1篇杨新魁
  • 1篇李佳璇
  • 1篇陈莉

传媒

  • 2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当代医学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肝脏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湖北科技学院...
  • 1篇系统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黄色瘤的胃镜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4
2021年
胃黄色瘤是一种发生于胃黏膜的黄白色斑块,是少见的胃良性反应性增生性病变,既往称为胃脂质小岛、网状内皮细胞瘤等[1]。近年,有研究表明该病可能与胃癌相关,并认为胃黄色瘤是一种癌前病变[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4例胃黄色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胃镜表现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陈莉王计彭华军吴小微
关键词:胃黄色瘤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
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BE)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经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BE患者72例,在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术后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2次/d,8周后改为20mg,1次/d,维持治疗24周。于术后第3、6个月进行内镜随访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对其疗效、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72例患者行79次APC治疗,平均烧灼次数1.1次/例,经APC治疗均完全消除BE上皮。其中1次治疗者65例(90.3%),2次治疗者7例(9.7%)。72例患者中65例进行了临床随访,60例完成2次随访,5例完成1次随访。11例治疗期间有轻度并发症,其中9例为胸骨后不适,2例治疗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经抑酸剂和黏膜保护剂治疗1周内症状改善。结论 APC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E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方法。
王计于红刚
关键词:BARRETT食管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治疗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胆道感染患者胆汁需氧菌及其药敏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 观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胆道感染患者胆汁需氧菌及其药敏分析。方法 选取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消化内科2015年1月-2020年1月85例ERCP术后胆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胆汁标本取自ERCP术中,根据胆汁细菌培养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同时对需氧菌进行药敏与耐药基因分析。结果 85例患者中,胆汁培养阳性62例,阴性23例,阳性组患者血象异常例数高于阴性组(P<0.05);共检出需氧菌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1株占75.00%,革兰阳性菌17株占25.00%,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粪肠球菌为主;粪肠球菌对青霉素G、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40%,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以及替考拉宁较敏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耐药率较高,均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以及替加环素较敏感;肠球菌属主要检出耐药基因为ant(4c,4d)、aac(6c)/aph(2d)、ant(2d)-Ⅰ、TEM、aph(3c)-Ⅲ;大肠埃希菌主要检出耐药基因为TEM、aac(6c)/aph(2d)、ant(6)-Ⅰ。结论 ERCP术后胆道感染患者胆汁需氧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检测到的病原菌大多具有多药耐药性,药敏试验分析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卢忠友吴小微王计晏妮张光燕
关键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感染胆汁需氧菌药敏分析
结肠镜检查联合血清CEA、TuM2-PK检测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联合CEA、TuM2-PK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150例疑似结肠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结肠癌组与非结肠癌组,分析结肠镜下检视结果、血清CEA、TuM2-PK水平,并评价结肠镜检查、血清CEA、TuM2-PK水平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150例疑似结肠癌患者恶性比例66.67%;结肠癌组结肠镜下检出率、血清CEA、TuM2-PK水平均高于非结肠癌组,且不同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及是否淋巴结转移与结肠癌患者结肠镜下检出率、血清CEA、TuM2-PK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镜下检查结肠癌患者血清CEA、TuM2-PK水平均高于非结肠癌患者(P<0.05);ROC曲线显示,结肠镜下检查结果、血清CEA、TuM2-PK水平联合诊断结肠癌AUC最大,为0.961。结论结肠镜下检查、血清CEA、TuM2-PK均可用于疑似病例的结肠癌诊断及病情、病理评价,联合使用可提高结肠癌诊断价值,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王计吴小微晏妮
关键词:结肠镜癌胚抗原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结肠癌
雷贝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诊治的8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奥美拉唑组)43例和观察组(雷贝拉唑组)43例,然后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6周时的食管压力、反流时间百分比及其他食管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6周时的食管压力、反流时间百分比及其他食管动力学指标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3、6周时的检测结果好于本组治疗前的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更为积极,对于患者疾病的改善作用相对更为明显。
王计
关键词:雷贝拉唑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动力学
circ_0001178靶向miR-1179调控胃癌AGS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探讨
2022年
目的:探讨circ_0001178靶向miR-1179调控胃癌AGS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方法:选取33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irc_0001178和miR-1179的表达水平;将胃癌细胞株AGS随机分为si-NC组、si-circ_0001178组、miR-NC组、miR-1179组、si-circ_0001178+anti-miR-NC组、si-circ_0001178+anti-miR-1179组;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数,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蛋白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circ_0001178和miR-1179的靶向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circ_000117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而miR-1179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抑制circ_0001178表达或过表达miR-1179,AGS细胞克隆形成数减少,细胞活性降低,AGS细胞凋亡率升高,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9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抑制circ_0001178表达可能通过靶向上调miR-1179抑制胃癌AGS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王计吴小微晏妮
关键词:胃肿瘤增殖凋亡
窄带成像技术下NICE分型对结直肠息肉诊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下采用非放大内镜应用NICE分型对结直肠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3例患者结肠镜检查发现的240处结直肠息肉进行非放大NBI内镜观察,从病变的颜色、微血管结构和表面结构三方面,依据NICE分型标准预测病变的性质,并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病变的变大,窄带成像内镜下NICE总体分型诊断的准确率有所提高,对于≤5 mm的直乙结肠微小息肉,NICE分型实时预测息肉病理类型的准确性较高。结论 NBI内镜下应用NICE分型能够准确的实时鉴别结直肠息肉的性质,区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对下一步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王计吴小微晏妮
关键词:窄带成像技术结直肠息肉
腹膜后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1例
2022年
患者男,32岁,因“呕血、黑便2 h”于2020年12月30日收入汉阳医院消化内科治疗。患者入院2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1次,内有血凝块,黑便数次,出血总量大于1000 mL;伴有循环血量不足表现,无规律性上腹痛,无晕厥史。既往2016年3月曾因左肾动脉狭窄于上海三甲医院行搭桥手术,2019年1月行左肾动脉扩张术。
熊逢春王计吴小微
关键词:肾动脉狭窄
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及临床有效性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分析消化道息肉患者接受消化内镜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本院进行消化内镜治疗的10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对比组(高频电切术)与实验组(黏膜切除术),各5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指标、切除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比组的80.00%(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比组的16.00%(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比组(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比组(P<0.05);实验组完全切除率为96.00%,高于对比组的76.00%(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镜治疗方法能帮助主治医生获得更好地手术视野,提升手术效果,其中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切除消化道息肉更彻底,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王计吴小微晏妮
关键词: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
人工智能在结直肠息肉检测与诊断中的应用
2022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消化内镜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人工智能技术在结直肠息肉中的应用,主要围绕辅助结直肠息肉检测、诊断及预测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风险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熊逢春吴小微王计
关键词:人工智能内窥镜检查结直肠息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