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立勇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东莞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小儿
  • 2篇套叠
  • 2篇切除
  • 2篇结肠
  • 2篇发型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2篇肠套叠
  • 1篇修补术
  • 1篇愈合
  • 1篇诊治
  • 1篇诊治分析
  • 1篇治疗儿童
  • 1篇伤口
  • 1篇伤口愈合
  • 1篇十二指肠
  • 1篇十二指肠溃疡
  • 1篇十二指肠溃疡...
  • 1篇手术
  • 1篇手术切口

机构

  • 8篇东莞市人民医...
  • 2篇粤北人民医院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作者

  • 8篇王立勇
  • 5篇任浩棠
  • 5篇李瑞平
  • 3篇袁树明
  • 2篇叶镇彭
  • 2篇王毅钧
  • 2篇何惠玲
  • 1篇朱小春
  • 1篇周建平
  • 1篇陈建新
  • 1篇伍贤志

传媒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结直肠肛门外...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15
  • 5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腹腔镜下根部缝扎法在梅克尔憩室切除中的应用研究
2022年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根部缝扎法行梅克尔憩室(MD)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取42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梅克尔憩室患儿,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20例)与对照组(22例)。研究组行腹腔镜下根部缝扎法切除,对照组行传统腹腔镜辅助下经脐部切口提出行憩室切除的肠吻合术。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包括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并发症(腹部并发症、腹外并发症、切口感染)及远期治疗效果(再出血)。结果 42例患儿均成功实施手术。两组性别、年龄、憩室长度、憩室基底/相邻肠管直径比、憩室位置、距回盲部距离、异位组织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切口总长度为2.70(2.40,3.53)cm、下床活动时间为0.75(0.51,1.65)d,均优于对照组的5.00(4.00,6.00)cm、2.00(1.50,2.6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腹部并发症、腹外并发症、切口感染及再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随访,42例患儿均无再出血发生,无腹痛、粘连性肠梗阻等情况。结论 与传统腹腔镜辅助下经脐部切口提出行憩室切除的肠吻合术相比,腹腔镜下根部缝扎法的切口短,且安全、有效,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临床效果佳、易于推广等优势。
李钰坤叶镇彭黄荏安王立勇黄立平李泽民邓志权
关键词:梅克尔憩室肠吻合术
小儿多发型肠套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多发型肠套叠是指在肠管的不同区域内有分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肠套叠。肠套叠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在临床上比较多见,而多发型肠套叠比较少见。
王立勇
关键词:肠套叠发型小儿急腹症
15例小儿多发型肠套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总结小儿多发型肠套叠的发病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近10年收治的15例小儿多发型肠套叠病例临床表现、肠套叠数量及发生部位、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 15例多发型肠套叠患儿均于术中确诊,其中1例术前超声提示多发型肠套叠;共发生肠套叠36个,其中回结型肠套叠15个、小肠小肠型肠套叠11个;继发性3例,原发性12例.结论 小儿多发型肠套叠诊断困难,术前难以明确,容易漏诊,超声检查可以帮助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
王立勇李瑞平任浩棠朱小春何惠玲
关键词:超声检查
64层^(18)F-FDG PET/CT在结肠癌N分期中的诊断价值(附73例报告)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评价64层^(18)F-FDG PET/CT在结肠癌N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收于我院就诊并手术的结肠癌患者73例,回顾性分析术前18F-FDG PET/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根据解剖学定位统计结肠癌区域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同机64层PET/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在4 mm时为80.2%、41.3%、56.7%;7 mm时为60.9%、87.3%、79.4%;10 mm时为30.2%、94.1%、76.2%;淋巴结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在1.0时为100%、38.7%、54.9%;2.0时为91.3%、83.6%、85.1%;3.0时为77.9%、94.8%、90.9%。PET/CT在本次诊断结肠癌的准确率为100%,但与病理结果相比,PET/CT诊断淋巴结分期的准确率为90.4%。且当SUVmax在2.535时与病理结果诊断具有最高的一致性。结论 64层PET/CT检查能准确诊断结肠癌,并能清楚显示区域淋巴结情况,当取SUVmax在2~3之间时可以作为结肠癌N分期的评判标准,提高PET/CT在确定结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准确性。
任浩棠王毅均李瑞平王立勇陈建新周建平
关键词:结肠癌18F-FDGPET/CT
内括约肌部分切除在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内括约肌部分切除对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人组2003-2012年间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3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均予以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治疗。按简单单双号法将患儿分为部分切除组(77例)和单纯切开组(76例),分别于术中进行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或仅单纯切开直肠后壁肌鞘。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及排粪控制功能的差异。结果部分切除组患儿较单纯切开组术后直肠肌鞘内感染[1.3%(1/77)比11.8%(9/76),P〈0.05]、小肠结肠炎[2.6%(2/77)比13.2%(10/76),P〈0.05]、吻合口狭窄[3.9%(3/77)比22.4%(17/76),P〈0.01]及腹胀[10.4%(8/77)比25.0%(19/76),P〈0.05]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两组术后1年排粪控制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elly评分:5.1±0.5比5.2±0.6,P〉0.05)。结论与单纯切开直肠后壁肌鞘相比,内括约肌部分切除能明显降低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后直肠肌鞘内感染、腹胀、吻合口狭窄和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同时并不会加重术后远期排粪控制功能的损害。
王立勇李瑞平任浩棠王毅钧袁树明伍贤志
关键词:经肛门SOAVE术
小儿脐尿管囊肿23例诊治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小儿脐尿管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B超、脐孔及膀胱碘水造影等检查,诊断23例脐尿管囊肿,并进行手术治疗,术中保留脐部。结果: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23例脐尿管囊肿诊断。2例合并脐尿管瘘,其中1例同时合并膀胱憩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脐部正常,无复发。结论:B超、脐孔及膀胱碘水造影检查对脐尿管囊肿的诊断及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手术中需注意可能合并脐尿管瘘及膀胱憩室;手术关键是彻底切除脐尿管及病变组织。
王立勇李瑞平任浩棠袁树明何惠玲
关键词:脐尿管囊肿
腹腔镜修补术治疗儿童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腹腔镜修补术治疗儿童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行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记录患儿中转开腹情况、手术时间、术后胃管停留时间、恢复进食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治疗效果、再次手术情况、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伤口感染、腹腔脓肿、缝合口漏、肠梗阻及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幽门螺杆菌治疗情况。结果7例患儿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修补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手术时间(80±20)min。术后胃管停留时间3~4 d,恢复进食时间3~5 d,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3~5 d。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无再次手术患儿。未发生消化道出血、伤口感染、腹腔脓肿、缝合口漏、肠梗阻及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7~11 d,平均住院时间(8.8±2.5)d。4例术后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儿于门诊消化内科正规治疗后转为阴性。随访时间1~5年,未见再次穿孔、便血、贫血、营养不良及腹痛、呕吐等肠粘连肠梗阻表现。结论儿童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无前驱消化性溃疡或胃炎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应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及不规律饮食是引起儿童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主要病因,腹腔镜修补术治疗儿童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安全、有效,其创伤小、临床效果佳。
李钰坤王立勇叶镇彭黄荏安黄立平李泽民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腹腔镜修补术儿童
应用多抹棒粘合小儿疝手术切口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多抹棒(Dermabond)在小儿疝手术切口粘合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小儿疝手术患儿86例按单双法随机分两组:粘合组(43例)皮肤切口予以多抹棒粘合,缝合组(43例)皮肤切口按传统方法予以丝线缝合。观察术口长度、术后切口红肿及疼痛程度、愈合情况、美观效果、换药次数以及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两组比较,粘合组切口疼痛及局部红肿发生率低(粘合组3例,缝合组25例,χ2=23.353 4,P<0.05),切口及针眼瘢痕不明显(P<0.05)。切口甲级愈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均换药次数、术后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粘合组均低于缝合组(P<0.05)。结论应用多抹棒作为小儿疝手术关闭皮肤切口的一种方法,切口愈合好,术后不需换药,可明显减轻术后患儿心理负担和医院护理压力、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值得大力推广。
王立勇李瑞平任浩棠袁树明王毅钧
关键词:外科学伤口愈合组织黏合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