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爱慧

作品数:28 被引量:255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土壤
  • 5篇水文
  • 5篇土壤湿度
  • 5篇降水
  • 4篇水文过程
  • 4篇气候
  • 3篇陆面
  • 3篇环流
  • 2篇动力框架
  • 2篇雨量
  • 2篇水文过程模拟
  • 2篇台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相互作用
  • 2篇陆面过程
  • 2篇局地
  • 2篇空间插值
  • 2篇空间自相关
  • 2篇环流模式
  • 2篇降水资料

机构

  • 28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兰州大学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解放军理工大...
  • 2篇教育部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信息科技...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应急管理部国...
  • 1篇自然资源部国...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28篇王爱慧
  • 3篇曾庆存
  • 3篇王丹
  • 2篇叶涛
  • 2篇张铭
  • 2篇张东凌
  • 2篇谢正辉
  • 2篇林朝晖
  • 1篇支蓉
  • 1篇张贺
  • 1篇封国林
  • 1篇汤秋鸿
  • 1篇郭东林
  • 1篇田向军
  • 1篇杨晓春
  • 1篇毕训强
  • 1篇刘辉志
  • 1篇徐伟
  • 1篇王会军
  • 1篇孙福宝

传媒

  • 6篇大气科学
  • 5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知识就是力量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32届中国...
  • 1篇第33届中国...
  • 1篇第34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EX-GDDP和CMIP5对青藏高原地区近地面气象场历史和未来模拟的评估与偏差校正被引量:8
2021年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气候模式模拟是研究该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数据来源。本文使用基于中国地面台站的插值格点数据集(CN05.1),对国际气候耦合模式第5次比较计划(CMIP5)及其高分辨率统计降尺度数据集(NEX-GDDP)中15个模式1966-2005年间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降水和平均风速在青藏高原区域的模拟能力进行了评估。使用多领域间影响模型比较计划(ISI-MIP)的偏差校正方法对上述数据进行了训练和验证,并对未来时期模式数据进行了校正。研究表明:(1)训练时期(1986-2005年),NEX-GDDP高估了日最高气温(1.04℃)和日最低气温(0.23℃),低估了日降水量(-0.11 mm),CMIP5低估了日平均风速(-0.11 m·s^(-1))。年/季平均值/总量和极端值存在较大偏差。(2)校正后,验证时期(1966-1985年)各变量逐日数据的相关系数提高(除气温外),均方根误差下降,平均偏差幅度减小。各变量的年/季平均值/总量和极端值的偏差大幅减小。(3)对于未来时期(2006-2095年),校正过程保留了原有数据年/季平均值/总量和极端值的变化趋势,调整了各要素平均值/总量和极端值的基准值和空间分布特征,以更准确地衔接历史时期的规律,可为该地区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陈说叶涛叶涛王爱慧
关键词:青藏高原偏差校正
土壤质地对中国区域陆面过程模拟的影响被引量:16
2014年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LM3.5)和中国区域两种土壤质地数据(分别来自第二次中国土壤调查SNSS和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AO),研究了土壤质地变化对于模式模拟的陆表水热变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质地对土壤水文学变量的影响远大于对土壤热力学变量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饱和土壤含水量和饱和水力传导率的影响。对于模式的输出,土壤质地影响比较明显的有土壤湿度、总径流和土壤渗透等水文学变量以及地表潜热、地表感热和土壤热通量等热力学变量,而影响相对较小的有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地表反照率。同时,发现基于SNSS模拟的土壤湿度与站点观测值更加接近。因此,本研究认为基于SNSS土壤质地数据可以有效地改进模式模拟结果,建议以后在陆面模式试验中尽可能使用以观测为基础的SNSS土壤质地数据。
吴龙刚王爱慧盛炎平
关键词:土壤质地土壤湿度
1901~2013年GPCC和CRU降水资料在中国大陆的适用性评估
降水是研究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地表与大气间能量与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降水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并且降水的区域变化特征在不同的时期也表现不同。影响降水研究降水的长期...
王丹王爱慧
关键词:CRU
文献传递
高分辨率统计降尺度数据集NEX- GDDP对中国极端温度指数模拟能力的评估被引量:12
2019年
利用1986—2005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观测的格点化逐日气温资料(CN05.1)评估了高分辨率统计降尺度数据集NASA Earth Exchange/Global Daily Downscaled Projections(NEX-GDDP)中21个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极端温度指数的模拟能力。在选用了日最低温度最大值(TNx)、日最高温度最大值(TXx)、暖夜指数(TN90p)和暖昼指数(TX90p)来研究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结果显示:(1)除MRI-CGCM3模拟的日最高温度最大值外,其余模式对4个指数的模拟结果均表现出与观测一致的上升趋势,但模拟结果的平均值相对观测平均低0.26℃/(10 a)(日最低温度最大值)、0.19℃/(10 a)(日最高温度最大值)、2.21%/(10 a)(暖夜指数)、1.04%/(10 a)(暖昼指数)。(2)不同模式对各指数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的模拟存在较大差别,对日最低温度最大值、日最高温度最大值、暖夜指数和暖昼指数模拟能力最优模式分别为CCSM4、CESM1-BGC、MIROC-ESM-CHEM和bcc-csm1-1。模式模拟的日最低温度最大值和日最高温度最大值气候态平均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在0.97以上。暖夜指数和暖昼指数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的标准差比值为0.34—1.58,均方根误差变化为1.6%—3.47%,对这两个指数模拟能力较优的模式分别为MIROC-ESM-CHEM(暖夜指数)和CESM1-BGC(暖昼指数)。(3)综合模式对4个指数在气候态平均值和变化趋势模拟能力的评估结果来看,CanESM2、CESM1-BGC和MIROC-ESM-CHEM显示了相对较高的模拟能力。因此,在利用GDDP-NEX研究未来极端温度事件时,建议将它们作为优选模式。
李金洁王爱慧郭东林王丹
全球陆表逐小时气温的构建及气候变化的新指标
陆表气温(LSAT)是全球天气和气候变化研究中最重要的变量,也是评估地球系统模式的重要参量之一.现有的全球长时间的资料都是在逐月或逐日分辨率上,没有以逐小时为分辨率的,使用局限性很大.本研究基于四个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中地...
王爱慧Xubin Zeng
全球陆表水文过程模拟和评估(英文)
陆面模式是地球系统模式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为气候系统模式中大气模式提供下边界条件,又为海洋模式提供陆地的淡水输入。现阶段陆面模式的结构以及参数化方案也越来越复杂,不但包括地表水、热过程,也包括植被生长的动态植被过程、地...
王爱慧XubinZeng郭东林
文献传递
基于西南地区台站降雨资料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被引量:32
2019年
以西南地区1996~2000年93个气象台站观测的月均降雨量为基础,对各月降雨量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变异特征等空间分析后,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和以不同变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球面模型、高斯模型)为基础的普通克里金(O-Kriging)两种方法进行空间插值,通过交叉验证结果对两种方法进行分析比对。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月均降雨量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并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变异特征,可对该研究区域降雨量进行空间插值研究。(2)在O-Kriging插值时,变异函数选用指数模型的效果最好,球面模型次之,高斯模型最差。(3)两种方法对月均降雨量及其极大值和极小值插值时,O-Kriging的插值误差均小于IDW,插值误差整体上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剔除各月降雨量极大值较为集中的两个站点后进行插值,插值结果的误差均明显降低。(4)对研究区域整体来说,O-Kriging的插值效果优于IDW,但就单个站点来看,结果并非如此。在降雨量的空间插值中,由于研究区域和时间尺度的不同,并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应根据实际应用效果选择最适方法。
李金洁王爱慧
关键词:降雨量空间插值空间自相关
CMIP6土地利用模式比较计划(LUMIP)概况与评述被引量:1
2021年
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已大大改变了土地覆盖格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LCC)反馈引起的气候要素的变化也不容忽视[1-3]。研究表明:LULCC对全球平均气候影响较小,但对区域/局地气候影响显著[4-5]。森林砍伐已经并将导致高纬度地区变冷和热带地区变暖,并给中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6-8]。
王爱慧缪月史学丽
关键词:气候要素局地气候土地利用模式森林砍伐中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
1901~2013年GPCC和CRU降水资料在中国大陆的适用性评估被引量:43
2017年
利用1901~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气象台站实测降水资料,对东英吉利(East Anglia)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和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GPCC)的降水资料分别从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961~2013年CRU与GPCC降水资料均能较准确地描述中国大陆地区的降水特征,且在东部较西部地区、夏季较冬季与站点实测降水情况更为一致。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不同区域并在其季节、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通过比较降水偏差绝对值的百分比、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等统计量后发现:CRU在青藏高原和其它较大的山脉附近与站点实测降水的差别较大,且年均降水趋势在西北一带的阿尔金山脉、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比实测降水的年均趋势小、甚至出现趋势相反的情况。此外,CRU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也偏小。而GPCC数据不论是降水量还是降水趋势都更接近实际情况。在1901~1961年,通过与65个长期气象观测站点的降水时间序列比较发现,CRU在110°E以西地区与站点观测的降水资料间的差别较大,而GPCC与站点观测资料的吻合较好。最后,利用1961~2013年两套降水资料和站点实测资料分别计算了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简单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的干旱变化,发现GPCC对旱涝的时空变化特征的描述比CRU更接近站点实际观测;并且CRU也没有反映出1997年夏季中国地区出现的严重干旱情况,而GPCC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了这一干旱事件特征。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认为,就中国大陆地区长时期降水资料而言,GPCC的适用性优于CRU。
王丹王爱慧
关键词:PRECIPITATIONCLIMATOLOGY
气候模式中的陆表过程参数化研究
该论文主要是研究陆表和大气过程的水文和能量循环。主要的方法是采用:理论分析、发展新的参数化方案,和作敏感性试验。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和改进陆表参数化过程模式以及它在气候模式中的作用。本论文包括七章。   第一章,简要...
王爱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