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炳义

作品数:62 被引量:827H指数:18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8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6篇海冰
  • 19篇北极海冰
  • 15篇环流
  • 14篇年代际
  • 13篇年代际变化
  • 13篇气候
  • 12篇夏季
  • 12篇季风
  • 12篇降水
  • 9篇海温
  • 9篇大气环流
  • 7篇气温
  • 6篇冬季气温
  • 6篇夏季降水
  • 5篇涛动
  • 4篇冻土
  • 4篇年际
  • 4篇气候变化
  • 3篇低频振荡
  • 3篇地表

机构

  • 46篇中国气象科学...
  • 13篇南京信息工程...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气象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深圳市国家气...

作者

  • 62篇武炳义
  • 14篇张人禾
  • 10篇黄荣辉
  • 8篇高登义
  • 6篇杨柳妮
  • 4篇周顺武
  • 4篇卞林根
  • 4篇杨双艳
  • 3篇许立言
  • 3篇朱伟军
  • 3篇李震坤
  • 3篇赵平
  • 2篇逯昌贵
  • 2篇辛羽飞
  • 2篇效存德
  • 2篇陆龙骅
  • 1篇何立富
  • 1篇刘舸
  • 1篇阳坤
  • 1篇韩晋平

传媒

  • 11篇大气科学
  • 9篇科学通报
  • 6篇气象学报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气候与环境研...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科技
  • 2篇第29届中国...
  • 2篇第一届中国大...
  • 1篇人与生物圈
  • 1篇气象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极地研究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2008年气...
  • 1篇第四次全国大...
  • 1篇第30届中国...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1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1
  • 2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5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亚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成因分析
本文利用1979~2011 年NCEP/NCAR 和JRA-25 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分析近33a 东亚地区冬季地面气温的主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套资料所揭示的东亚冬季气温主要模态具有很好的一...
杨柳妮武炳义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海温北极海冰
文献传递
东亚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成因
本文利用1979~2011年NCEP/NCAR和JRA-25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分析近33a东亚地区冬季地面气温的主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套资料所揭示的东亚冬季气温主要模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即...
杨柳妮武炳义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海温北极海冰
文献传递
冻土水热变化对东亚气候影响的模拟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气候模式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CAM3.1)作为工具,在保持模式陆-气之间能量、水量守恒的状况下,通过在其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CLM3.0)中引入了未冻水过程,改变了冻土中的水热属性,分析了欧亚区域气候对冻土变化的敏感性、东亚季风对冻土变化的响应等相关问题.研究发现:(1)未冻水过程较为显著的改变土壤中冰、水比例,其对地表温度、土壤温度有显著影响.(2)欧亚区域(包括东亚)气候对冻土变化较为敏感,1月海平面阿留申低压有所加强,500hPa乌拉尔阻塞高压减弱,东亚大槽减弱.7月阿留申群岛地区海平面气压显著减弱,500hPa位势高度大陆有显著的负异常,海洋有显著的正异常.(3)1月东亚地区850hPa风场南风分量增大,冬季风减弱;7月大陆气旋性异常,海洋反气旋性异常,东部沿海地区夏季风加强.(4)东亚夏季降水有显著改变,其中青藏高原南部、长江流域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增大,华南、海南岛地区显著较少,我国中部、华北地区减少,但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30°N附近,有显著的空气上升运动,其南北两侧有显著的下沉运动,中高纬度太平洋暖湿气流在东北与北方冷空气汇合,这些因素是上述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辛羽飞武炳义卞林根刘舸张玲李韧
关键词:冻土大气环流模式东亚季风降水异常
冻土水热变化对东亚气候影响的模拟研究
利用气候模式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CAM3.1)作为工具,在保持模式陆-气之间能量、水量守恒的状况下,通过在其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CLM3.0)中引入了未冻水...
辛羽飞武炳义卞林根刘舸张玲李韧
关键词:冻土大气环流模式东亚季风降水异常
文献传递
热带和中高纬季节内振荡的动力机理及延伸期预报方法研究
李天明张人禾李双林陈丽娟徐邦琪任宏利凌健吴志伟武炳义刘向文刘飞齐艳君宋洁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我国生产总值的1%~3%。在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中,80%左右是由大范围、超过天气时间尺度(3~5天)的持续性异常天气气候过程所引起,这...
关键词:
关键词:气候动力学
大气环流模式CAM中土壤冻融过程改进对东亚气候模拟的影响被引量:11
2011年
本文在改进了大气环流模式NCARCAM3.1中的土壤冻融过程参数化的基础上,模拟研究了改进的冻土过程对东亚气候模拟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表明,改进冻融过程参数化后,冬季欧亚大陆上大部分地区大气对地表的加热偏强,而夏季地表对大气的加热偏强,尤其是青藏高原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显著增强。东亚气候对冻土过程参数化方案非常敏感,冬、夏两季地表气温都有显著的变化。在模式中合理考虑土壤冻融过程后,模拟的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增强,东亚大槽位置偏西;东亚夏季风增强,副热带高压增强西伸和偏北,造成华北和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华南降水偏少。此结果对改进气候模式对东亚气候模拟能力有重要意义。
李震坤朱伟军武炳义
关键词:冻土参数化
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06年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科学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5年来有较大进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参加了我国组织的23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3次北极考察;承担了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北极黄河站气象业务建设和维持,以及中-澳合作南极冰盖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工作;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环境资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在极地天气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时空多样性、极地海冰变化和南极海冰涛动、极地近地面物理特征和海-冰-气相互作用、中山站臭氧变化特征及南极臭氧洞和大气化学、气候代用资料获取和古气候环境以及极地大气环境变化对东亚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中国极地大气科学正积极通过多学科交叉、走国际合作道路,努力提高对极地在全球变化中作用的认识水平,并积极探索极地变化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
陆龙骅卞林根效存德武炳义逯昌贵
关键词:大气科学全球变化
大气准双周振荡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5年
大气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主要是指时间尺度为10~20 d的振荡,它是大气中重要的低频系统之一,是在研究季风天气及其相联系的季风系统时被发现的。QBWO对大范围的长期天气变化及异常有着重要影响,且具有全球性和多季性。本文较系统总结了近年来QBWO的研究成果,主要对其结构、活动特征,以及它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激发维持机制等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一些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杨双艳武炳义胡景高周顺武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
冬季北极海冰长期变化对华北降水的可能影响被引量:29
1999年
分析表明,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可以影响8 月份海河、辽河流域的降水;而冬季巴芬湾、戴维斯海峡海冰对7 月黄河中上游流域降水有影响,海冰与降水变化均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武炳义黄荣辉高登义
关键词:海冰降水
春季北极海冰与我国夏季降水变化的关系
本研究揭示了春季北极海冰与我国夏季降水变化的关系,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联系机理,来解释春季北极海冰与我国夏季降水变化的关系:(1)春季北极海冰与欧亚大陆积雪一致性变化及其对后期大气纬向遥相关波列的影响,进而影响我国夏季降水异...
武炳义张人禾
关键词:夏季降水
文献传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