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娟
- 作品数:26 被引量:532H指数:10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麻醉成分意识与镇痛的分离监测被引量:24
- 1999年
- 李建军岳云张忱高建东柳娟
- 关键词:麻醉镇痛麻醉深度
- 心电图辅助中心静脉导管定位技术在胸段脊柱侧后凸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采用心电图辅助中心静脉导管定位技术,探讨胸段脊柱侧后凸患者与同龄无脊柱侧后凸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深度是否存在差异,以确定其最佳置管深度。方法观察组为37例择期胸段脊柱侧后凸矫形手术患者,ASAⅠ~Ⅲ级,年龄16~40岁;对照组为40例无脊柱畸形的择期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16~40岁。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后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中路),在心电图出现P波改变时停止送入导管,再后退1cm作为导管最终留置深度。记录心电图出现P波改变时的导管深度及导管最终留置深度;手术结束后24h内拍床旁胸片,确认导管位置。结果观察组实际完成33例,2例中心静脉导管未放置成功,2例未做术后床边胸片。观察组患者身高、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37.9±24.5)vs.(168.2±9.4)cm,(52.3±14.1)vs.(68.4±11.7)kg,P<0.01];观察组心电图出现P波改变时的导管深度和最终留置深度均小于对照组[(12.2±3.7)vs.(14.3±3.1)cm,(11.4±2.9)vs.(13.3±2.6)cm,P<0.05],两组患者平卧位时测得的中心静脉压(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床边胸片显示,观察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与心影的相对位置较好者29例(87.9%),基本位于上腔静脉入口水平,另4例(12.1%)则略偏浅,导管尖端与胸椎的相对位置则变化较大;对照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与心影和胸椎的相对位置均较好,导管尖端基本位于上腔静脉入口水平及第4胸椎上下缘范围内。结论胸段脊柱侧后凸手术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深度明显短于同龄无脊柱侧后凸的手术患者。心电图辅助中心静脉导管定位技术,有助于精确定位导管尖端的位置。
- 温洪柳娟岳云
-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心电图
- 相同浓度的丁卡因与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比较被引量:20
- 2002年
- 盐酸丁卡因作为一种长效酯类局麻药常以合剂或单独用于硬膜外阻滞中[1],但很少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本研究拟通过与罗哌卡因比较,探讨0.125%的丁卡因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可行性,为丁卡因应用于术后镇痛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拟行下腹部手术及下肢手术的病人60例,年龄20~60岁,随机分为两组:丁卡因组(Ⅰ组)
- 柳娟岳云林传尧刘芳
- 关键词:丁卡因罗哌卡因术后镇痛硬膜外镇痛
- 不同剂量依托咪酯用于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对镇静深度的影响被引量:28
- 2011年
- 目的观察不同诱导剂量依托咪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麻醉诱导对镇静深度的影响。方法65岁以上老年患者60例,按照依托咪酯诱导剂量随机分为四组:A组0.2mg/kg,B组0.3mg/kg,C组0.4mg/kg,D组0.5mg/kg。观察并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min(L)、3min(T4)和5min(T5)的MAP、HR和BIS变化。结果A、D组血流动力学波动比B、C组明显。T2~T5时D组BIS明显低于其它三组(P〈0.05或P〈0.01),T4、T5时A组BIS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1)。结论依托咪酯0.3~0.4mg/kg复合舒芬太尼0.3μg/kg较适合老年患者麻醉诱导,镇静深度适中,循环较平稳。
- 张忱岳云吴奇伟柳娟
- 关键词:麻醉诱导依托咪酯脑电双频指数老年
- 依达拉奉对单肺通气患者肺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对单肺通气患者肺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3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I或Ⅱ级,年龄40~64岁,体重50—85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5)。依达拉奉组(E组)气管插管后即刻,以60.0mg/h速率静脉输注依达拉奉30min,随后以7.5mg/h速率输注至术毕。对照组(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切皮前即刻、单肺通气30min、双肺通气30min时采集动脉血样和静脉血样,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肺泡一动脉血氧分压差以及呼吸指数,并测定静脉血血清丙二醛(MDA)和8-异前列腺素F2α的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E组双肺通气30min时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呼吸指数、血清MDA和8-异前列腺素F2。浓度降低(P〈0.05),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减轻单肺通气患者肺损伤的机制与抑制肺组织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 柳娟张忱张永谦岳云
- 关键词:自由基清除剂应激
- BIS监测预防全凭静脉麻醉下术中知晓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24
- 2014年
- 目的 评估BIS监测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下预防术中知晓的作用,探讨术中知晓的可能原因。方法 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随机、双盲、分组对照研究方法,患者(年龄≥16岁)被随机分为BIS监测指导组(A组,监测并维持BIS值40-60)和对照组(B组,监测BIS但遮挡显示屏)。分别于术后第1天和第4天随访,由独立的评估委员会作明确和可疑知晓的判断。术后间隔一定时间导出BIS数据,分析明确知晓病例的BIS趋势以判断是否存在浅麻醉。明确两组知晓的发生率。结果 共收集5 228例有效病例,其中A组2 919例,B组2 309例。明确知晓病例A组4例(0.14%),B组15例(0.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OR=0.21,95%置信区间:0.07-0.63)。两组可疑知晓(A组0.14%,B组0.26%,P=0.485)和做梦(A组3.1%,B组3.1%,P=0.986)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例明确知晓病例的术中BIS趋势和麻醉总结显示,8例(A组3例,B组5例)无BIS及知晓原因分析;6例获取了相应的BIS趋势图,其中5例(A组1例,B组4例)BIS趋势提示有明确浅麻醉表现,1例(B组)BIS基本稳定于60及以下;其余5例(B组)知晓经主管麻醉医生回顾,有术中浅麻醉和BIS波动且升高〉60的情况。结论 行BIS监测并维持BIS值40-60可有效减少TIVA术中知晓的发生。发生知晓的主要原因为术中浅麻醉。
- 吴奇伟张忱胥亮吴安石岳云柳娟
- 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麻醉监测脑电双频指数术中知晓
- 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减轻七氟醚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对减轻七氟醚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及其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 90例行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ASAⅠ~Ⅱ级,男:女为43:47,年龄20~65岁,体重50~85kg,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分成三组,每组30例。A组:手术结束前20min静注舒芬太尼0.1μg/kg+氟比洛芬酯1mg/kg;B组:手术结束前20min静注舒芬太尼0.2μg/kg;C组:手术结束前20min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T0)、拔管时(T1)、拔管后10min(T2)、拔管后20min(T3)各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拔管后即刻视觉模拟评分(VAS)、躁动评分、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有无恶心、呕吐、咽痛等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B组相比,C组T1、T2、T3时HR、MAP明显升高(P<0.05),VAS评分明显升高(3.9±0.5vs.22.2±0.6,P=0.035;3.9±0.5vs.22.3±0.7,P=0.041),躁动评分明显升高(2.2±0.9vs.21.3±0.9,P=0.033;2.2±0.9vs.21.4±1.0,P=0.037)。与A组、C组相比,B组拔管时间明显延长[(12.3±2.9)minvs.(10.4±3.0)min,P=0.041;(12.3±2.9)minvs.(29.9±2.6)min,P=0.038],苏醒时间亦明显延长[(15.3±3.4)minvs.(12.3±3.7)min,P=0.032;(15.3±3.4)minvs.(12.8±3.2)min,P=0.042]。与B组、C组相比,A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与A组、B组相比,C组咽痛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B组嗜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安全有效地用于减轻七氟醚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明显减少恶心、呕吐、咽痛、嗜睡等不良反应。
- 柳娟吴奇伟张忱
- 关键词:舒芬太尼氟比洛芬七氟醚
- 异丙酚和七氟烷对全麻病人短时间吸入纯氧诱发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 评价异丙酚和七氟烷对全麻病人短时间吸入纯氧诱发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开腹手术全麻病人60例,年龄20~60岁,体重50~85kg,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4组(n=15),各组均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0.2 mg/kg、咪达唑仑0.02 mg/kg、异丙酚1~2 mg/kg和罗库溴铵0.6~0.8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Ⅰ组和Ⅱ组静脉输注异丙酚100~150μg·kg^-1·min-^1,FiO2分别为40%和100%,Ⅲ组和Ⅳ组吸入1.5%~3.0%七氟烷,FiO2分别为40%和100%,各组均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5~1.0μg·kg^-1·min^-1,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15 mg/kg,维持BIS 40~60.于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气管插管后2、4、6h、术后24h时(T1-4)采集动脉血样,测定PaO2、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MDA浓度和SOD活性,并计算PaO2/FiO2.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T1-3时Ⅰ组、Ⅱ组和Ⅲ组PaO2/FiO2升高,Ⅳ组血清8-iso-PGF2α和MDA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或0.01).与Ⅱ组和Ⅲ组比较,Ⅳ组T1~3时PaO2/FiO2降低,血清8-iso-PGF2α和MDA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Ⅰ组与Ⅱ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输注异丙酚100~150μg·kg^-1·min^-1维持麻醉可抑制全麻病人短时间(≤6 h)吸入纯氧诱发氧化应激反应,而吸入1.5%~3.0%七氟烷维持麻醉则不能.
- 柳娟贾兴元张睛岳云
- 关键词:二异丙酚氧化性应激七氟烷
- 曲马多术中给药时机对术后镇痛效果影响的探讨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比较曲马多麻醉诱导后和手术结束前综合给药方案与单纯手术结束前给药对于开腹手术术中镇静程度,麻醉苏醒质量以及术后镇痛效果和副作用的影响,探讨适合开腹手术的曲马多术中应用方案。方法选择60例开腹手术患者,通过电脑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曲马多麻醉诱导后和手术结束前给药组(A组)以及曲马多手术结束前给药组(B组)。A组于气管插管后和手术结束前30min分别给予曲马多1.5mg/kg,B组仅手术结束前30min给予曲马多1.5mg/kg。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给予曲马多前后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变化,麻醉苏醒,术后镇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和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镇静评分、头晕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曲马多1.5mg/kg给药前后BIS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麻醉苏醒和完全清醒时间以及相应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5、2,6、12hVAS评分,A组优于B组[不同时点VAS评分A组为(3.4±0.5)、(3.2±0.5)、(3.1±0.4)和(3,1±0.4);组B为(3.9±0.6)、(3.6±0.6)、(3.4±0.6)和(3.4±0.5),P〈0.05或P〈0.01];24h及48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镇静评分,补救用药,有无PONV,头晕等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诱导后和手术结束前联合应用曲马多较单纯手术结束前应用曲马多有助于改善术后0.5h-12h镇痛效果,且未增加副作用。
- 张忱吴奇伟柳娟
- 关键词:曲马朵镇痛药
- 曲马多术后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通过曲马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观察其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镇静(Ramsay)评分以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及自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探讨曲马多用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行择期腹腔胆囊切除术的的患者,ASAⅠ或Ⅱ级,用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Ⅰ组(芬太尼组),Ⅱ组(曲马多组)。观察记录术后2、4、24hVAS评分,Ramsay评分,以及血清IL-2,IL-6水平,并记录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24hVAS、Ramsay评分、PCIA有效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诱导前比较Ⅰ组为(12.4±2.0),Ⅱ组为(12.1±2.1),Ⅰ、Ⅱ组血清IL-2水平术后2h明显升高,Ⅰ组为(16.8±2.4),Ⅱ组为(17.4±2.6)(P〈0.05),持续至术后24h(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诱导前比较,Ⅰ、Ⅱ组血清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本研究中芬太尼剂量相比,曲马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术后镇痛能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并有效地抑制术后应激反应。
- 柳娟张忱张永谦岳云
- 关键词:曲马多芬太尼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