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祥
- 作品数:87 被引量:283H指数:11
-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联合支持国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提高小麦单倍体苗成活率和加倍率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小麦单倍体苗成活率和加倍率的方法,属于小麦育种技术领域。通过有效的基质调配、瓶苗移栽和移栽后的处理得到可以提高成活率和加倍率的小麦麦苗,获得的单倍体苗质量好且较均一;利用瓶苗移栽实现了比移栽提高15%...
- 李宏生顾坚李绍祥杨木军丁明亮赵红刘琨
- 文献传递
- 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 F2群体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的单倍体胚成胚率呈混合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最佳模型为B6,即单倍体胚成胚率由2对等显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较低,仅为43.46%,表明非遗传因素对小麦材料单倍体胚成胚率的影响更大。
- 李绍祥田玉仙顾坚杨木军杨和仙刘琨
- 关键词:小麦×玉米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 提高小麦×玉米中小麦单倍体苗加倍率的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以小麦玉米杂交产生的小麦单倍体为材料,研究了单倍体苗分蘖节切口预处理对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倍前对分蘖节进行切口处理的单倍体苗加倍率和加倍效率均达90.3%,比对照高16个百分点。对560个加倍成功的DH株的第一结实穗位分布进行了统计,从主茎开始结实的植株只占31.1%,其余均从分蘖穗开始结实,个别植株到第13个分蘖穗才收到种子;前5个穗位开始结实的植株占82.1%,前7个穗位占94.3%。结果表明,小麦单倍体的加倍率不仅受加倍方法的影响,还与加倍处理前后的栽培技术有关,培育多蘖壮苗、提高分蘖成穗率是提高加倍率的重要保障。
- 顾坚杨木军李绍祥田玉仙李宏生杨和仙刘琨赵红
- 关键词:单倍体
-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柱头活力研究
- 2022年
- 【目的】旨在明确小麦不育系柱头活力的变化规律,为杂交小麦高产制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4个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为研究材料,第1朵小花开颖进行套袋并连续21 d饱和授粉,通过调查研究杂交结实率探讨4个小麦不育系柱头活力的差异。【结果】4个小麦不育系柱头活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柱头活力从高到低依次为K456S>K64S>K78S>K43S,K64S和K456S柱头活力开颖后第5天达到峰值,而K78S和K43S开颖后第3天达到峰值。4个不育系柱头活力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都可达15 d,但高柱头活力(结实率>80%)的持续时间存在明显差异,K78S(9 d)>K64S(7 d)>K456S(5 d)>K43S(3 d)。K64S柱头活力在大田环境下显著高于温室,最高杂交结实率提高17.58%,平均杂交结实率提高13.83%;2种环境下柱头活力持续时间无差异,均为17 d,但高柱头活力持续时间大田环境下比温室长2 d,为9 d。【结论】4个不育系都有较高的杂交结实率,但达到最高杂交结实率的授粉时间不同,高柱头活力持续时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不同不育系其柱头活力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开花期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有利于提高不育系最高杂交结实率(柱头活力)和高柱头活力持续时间,进而提高制种的结实率和产量。
- 李宏生李绍祥杨忠慧刘琨赵红杨木军
- 关键词:两系杂交小麦柱头活力杂交结实率
- 云南昆明自然条件下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研究
- 小麦玉米杂交是产生小麦单倍体效率最高的途径之一。但由于其加倍单倍体的产生效率不够高,制约了该技术的育种应用。在云南夏、秋、冬季自然条件下,小麦和玉米均可同季大量种植,为该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本文对昆明自然条件下冬性...
- 顾坚杨木军刘琨田玉仙杨和仙李绍祥
- 关键词:单倍体春化
- 文献传递
- 两系杂交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Ⅰ.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 为充分利用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的分蘖优势,降低杂交种的用种成本,对“云杂3号”最佳种植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基本苗(30×104/hm2、60×104/hm2、90×104/hm2、120×104/hm2)间产量差...
- 刘琨顾坚李绍祥田玉仙杨和仙杨木军
- 关键词:两系杂交小麦种植密度
- 文献传递
- 一种水稻×玉米杂交产生水稻单倍体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产生水稻单倍体的新方法,即通过水稻×玉米杂交产生水稻单倍体。该方法以水稻为母本,稻穗去雄后授以新鲜玉米花粉,授粉24小时后用2,4‑D溶液喷穗,15‑20天后剪取稻穗,收集颖果,从颖果中剥取单倍体胚接种于...
- 丁明亮杨木军李宏生赵红李绍祥顾坚刘琨
- 文献传递
- 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技术研究进展
- 2003年
- 1992年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报道育成小麦温光敏两用核不育系,这是近40年来世界杂交小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在过去10年中,中国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在不育系、强优势组合、制种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在长江上游麦区正逐步走向大面积生产,该技术体系已成为目前进展最快、最有发展前景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之一。本文总结了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同时对该技术体系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
- 杨木军顾坚田玉仙李绍祥刘琨杨和仙周金生
- 关键词:生产技术温光敏核不育系杂种优势
-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及其衍生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为了评价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配合力,采用14×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14个温光敏核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的7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和小穗数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达极显著水平,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株高的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3个性状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GCA好的亲本一般都有较大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GCA效应值以及较多的正效GCA产量构成因子,不育系S1、S6、S7、S9、S12、S13、m14均具有较好的GCA。10个单株产量最大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SCA效应值分析结果表明,强优势组合产量三要素的重要性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不育系的小穗数和株高,恢复系的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株高的田间表型值与其GCA效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些性状的表型值可直接用于指导亲本选配。
- 田玉仙李宏生顾坚杨木军赵红杨兆春李绍祥刘琨耿智德杨和仙刘翠华
- 关键词: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合力
- 一种提高小麦单倍体剥胚接种效率的观察装置
- 本实用新型属于剥胚接种设备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提高小麦单倍体剥胚接种效率的观察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底架,所述底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台式放大镜,所述台式放大镜的下方设置有...
- 朱建军顾坚李宏生李绍祥刘琨丁明亮赵红杨木军杨忠慧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