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书敏
- 作品数:15 被引量:187H指数:6
-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陇中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物量分布被引量:12
- 2014年
- 以2 mm为粗、细根的划分界限,采用根钻法对黄土高原安家沟流域油松、白杨、山杏、刺槐、沙棘和柠条6个主要造林树种细根分布进行研究,并测定不同林地下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油松细根生物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二次多项式分布,其他5个树种细根生物量均呈对数分布,水平根系发达,细根主要分布在冠幅半径2~3倍的范围内,表明各植被通过水平扩展来获取更多的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细根生物量均呈减小趋势.6种植被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全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 荐圣淇赵传燕方书敏余凯
- 关键词:黄土高原细根土壤水分土壤性质
- 陇中黄土高原典型人工林土壤水文过程研究
- 植被与水分的关系问题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正因为如此,生态水文学一经提出便备受青睐,为干旱半干旱区以植被建设为主的生态恢复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植物...
- 方书敏
- 关键词:陇中黄土高原生态恢复植被重建
- GIS专业“空间分析”课程教学与实践被引量:5
- 2013年
- 针对"空间分析"课程综合性强、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设"空间分析"课程的具体实践,探讨了空间分析开设要求、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包括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安排;提出实验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穿插进行;并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案例教学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 方书敏
- 关键词:GIS课程案例教学
- 甘肃陇中安家沟小流域日降水格局被引量:2
- 2012年
- 利用1981-2009年生长季日降水资料,对陇中黄土高原安家沟小流域日降水格局及脉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年均降水量为271.56 mm,年际变异系数为29.14%.降水事件以≤5 mm的降水为主,占全年降水事件的44.55%;≥10 mm的降水频率很低,但对年降水的贡献大,占降水总量的64.87%.0~10d降水间隔期(无降水日)所占比例最大,为年无降水期的87.03%;>10d降水间隔期呈增加趋势.近30年来,≤5 mm/d的降水呈下降趋势,而≥10 mm/d的降水略有上升,年内总降水日数与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
- 方书敏赵传燕吴东平王小平
- 关键词:黄土高原
- 利用染色示踪与图像处理术研究根系对土壤大孔隙的影响被引量:8
- 2011年
- 以定西安家沟流域油松、柠条根部土壤为例介绍了染色示踪和图像处理技术在土壤大孔隙研究中的应用,分析根系对土壤大孔隙的影响.将配制好的示踪溶液沿树基部渗入土壤,可获得具有颜色深浅不同的土壤染色剖面.土壤孔隙越大,充斥的染料溶液就越多,所染的颜色就越深,反之则浅.据此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对染色土壤剖面图像进行处理并分级计算,计算染色的等级以及染色面积.结果表明染色等级高以及染色面积大的区域一般出现在根系密度较大的地方,并且对染色示踪方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 荐圣淇赵传燕彭焕华方书敏柳逸月
- 关键词:土壤大孔隙图像处理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柠条与沙棘冠层的持水能力被引量:6
- 2013年
- 2011年5-10月,以黄土高原人工造林主要灌木树种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冠层截留数据与冠层各组分持水能力,采用Pereira回归分析法和直接测量法,对柠条与沙棘的冠层持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两种方法测定的冠层持水能力有一定差异。回归分析法主要受植株叶面积指数(LAI)季节性变化与穿透雨观测方法的影响,得到的柠条与沙棘冠层最大持水能力分别为0.68mm和0.72mm;而直接测量法主要受冠层结构特征影响,得到的柠条与沙棘冠层最大持水能力分别为0.73mm和0.76mm。直接测量法得到的柠条各组分最大持水量依次为枝(0.31mm)>叶(0.27mm)>树干(0.15mm),沙棘为树干(0.33mm)>枝(0.29mm)>叶(0.14mm)。
- 荐圣淇赵传燕方书敏余凯马文瑛
- 关键词:柠条蒸散沙棘黄土高原持水能力
- 陇东黄土高原中沟小流域土壤水分实测数据集(2018)被引量:1
- 2019年
- 作者在陇东黄土高原中沟小流域内选取70年代中后期大面积种植的人工刺槐林与退耕后自然恢复的草坡植被,综合考虑不同坡度坡向刺槐林地及不同林龄与不同种植密度的刺槐林等因素,按照植被类型、林龄、立地特征等变化,设立了十个林地样地和三个草地样地,采用烘干法与时域反射仪法(TDR)对所有样地的土壤水分进行了测定。土壤水分测定管的最大埋深可达3m,土钻的最大测定深度达2m。2018年实现了对所有样地的完整观测,获取了生长季内土壤重量含水量和体积含水量的实测数据。该数据集包括:(1)样地基本信息表,包括观测样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林龄、密度、胸径等主要林分结构数据;(2)2018年4–10月用土钻测得的13个样地0–120 cm土壤重量含水量数据;(3)2018年4–10月TDR测量的13个样地0–30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数据集存储为.xlsx、.shp和.kmz格式,由9个数据文件组成,数据量为252 KB(压缩为2个文件,238 KB)。该数据集的部分分析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干旱区研究》2019年第36卷第5期。
- 张军邸利李小英陈徵尼黄海霞王安民任艺彬方书敏汝海丽景贯阳张晓梅费俊娥
- 关键词:人工刺槐林陇东黄土高原
- 黄土丘陵区典型植物种群下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采用亮蓝(Brilliant blue,FCF)野外染色示踪实验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陇中黄土高原安家坡流域典型植物种群下土壤大孔隙分布特征及其与植物种群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6种植物种群下土壤中的大孔隙流不同,大孔隙流使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深度提高了2~3倍;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6种植物种群下土壤的染色面积均呈减小趋势;6种植物种群下土壤中各级别大孔隙以2、3级大孔隙最多,平均占染色面积的29.3%和29.4%,其次是1级和4级大孔隙,分别占17%和19.8%,5级特大孔隙最低,占4.5%。大孔隙分布特征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容重有关。
- 余凯赵传燕荐圣淇方书敏
- 关键词:土壤大孔隙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柠条和沙棘灌丛的降雨截留特征被引量:18
- 2012年
- 2011年5—10月,以黄土高原人工造林的主要灌木树种柠条和沙棘为对象,研究了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对其截留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的影响.研究期间共观测到降雨47次,以小降雨事件为主,年降雨总量为208.9mm,平均降雨强度为2.82mm.h-1,其中降雨量为2~10mm,降雨强度为0.1~2mm.h-1的降雨事件出现次数最多.柠条和沙棘的截留量、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分别为58.5mm、124.7mm、25.7mm和38.2mm、153.1mm、17.6mm,分别占降雨量的28%、59.7%、12.3%和18.3%、73.3%、8.4%.柠条和沙棘的截留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与降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两种灌木的截留率、穿透雨率和树干茎流率与降雨量、最大10min雨强之间均呈指数相关或幂函数相关.
- 荐圣淇赵传燕方书敏余凯王阳柳逸月郑祥霖彭守璋
- 关键词:冠层截留树干茎流柠条沙棘
- 陇中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特征及模拟被引量:18
- 2013年
- 以陇中黄土高原安家沟小流域的油松人工林为对象,于2011年生长季(5—9月)观测其林外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及林冠结构特征,采用修正的Gash解析模型模拟林冠截留,研究油松人工林的生态水文过程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共观测到19次降雨事件,总降雨量为215.80mm,其中林冠截留48.27mm,占总降雨量的22.4%;穿透雨165.24mm,占同期林外降雨量的76.7%;树干茎流量2.29mm,占同期降雨量的1.1%.模拟的林冠截留量为41.24mm,比实测值低7.13mm,相对误差为14.7%,其中,33.8%和60.0%截留分别在降雨期间和降雨之后蒸发.修正的Gash解析模型对林冠盖度、林冠持水能力、蒸发和雨强有较强的敏感性,而对树干茎流率和树干持水能力的敏感性不高.
- 方书敏赵传燕荐圣淇余凯
- 关键词:陇中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