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守璋
- 作品数:55 被引量:828H指数:16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陕西省油松林生产力动态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5
- 2018年
- 本研究利用LPJ-GUESS模型,分析了陕西省油松林在未来时期(2015—2100年)不同气候情景下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未来时期,研究区温度在RCP_(2.6)、RCP_(4.5)和RCP_(8.5)情景下将分别以0.12、0.23和0.54℃·10 a^(-1)的速率显著升高;降水在RCP_(2.6)和RCP_(8.5)情景下无显著变化,在RCP_(4.5)情景下将以14.36 mm·10 a^-1的速率显著增加.与历史时期(1961—1990年)相比,研究区油松林的NPP在未来时期将升高1.6%~29.6%;在RCP_(8.5)情景下21世纪末期(2071—2100年)油松林NPP将会升高45.4%;不同情景下油松林NPP表现为RCP_(8.5)>RCP_(4.5)>RCP_((2.6)).在未来时期,陕北地区油松林NPP在RCP_(2.6)和RCP_(4.5)情景下将分别以41.00和21.00 g C·m-2·10 a^(-1)的速率下降,该区油松林有变为碳源的可能.
- 霍晓英彭守璋任婧宇曹扬陈云明
-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油松气候变化
-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eoEye-1在黑河下游柽柳生物量估算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1年
- 以黑河下游绿洲柽柳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eoEye-1柽柳分类结果,基于典型样点生物学特性调查与生物量试验,建立柽柳冠幅面积与生物量关系模型,计算研究区柽柳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分析黑河0~2、2~5、5~10与10~15km不同缓冲带柽柳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研究区柽柳总生物量为4.10×105 t,其中:0~2、2~5、5~10与10~15km缓冲带内柽柳生物量分别为2.34×105、1.07×105、6.35×104和5.17×103 t。河流距离对柽柳生物量影响显著,单位面积柽柳生物量随着与河流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二者相关系数为-0.97。
- 张华赵传燕张勃彭守璋
- 关键词: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生物量柽柳黑河下游
- 气候因子对青藏高原植被生长的时间效应被引量:13
- 2022年
- 植被生长与气候存在着不对称的时间关系,考虑气候因子对植被生长的时间效应可为准确理解植被与气候关系、预测植被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提供重要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气候以及植被类型数据,通过构建气候与植被NDVI之间的4种时间效应方程,揭示了气候因子对青藏高原植被生长的时间效应以及影响植被生长的主导因子。在4种时间效应中,同时考虑气候滞后和累加效应对植被生长的解释度最高(47%),相比于不考虑时间效应,其解释度可整体提高4%–18%;同时考虑气候滞后和累加效应时,青藏高原有超过43%的区域受时间滞后与累加联合效应的影响,只受时间累加效应或滞后效应影响的区域面积次之,而不受时间效应影响的区域面积最小;青藏高原NDVI与降水的偏相关性整体上高于其与气温的偏相关性,其中降水占主导地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和西南部,面积占比约为40.1%,而气温占主导地位的区域集中在青藏高原中部和东南部,面积占比约为29.7%。
- 刘宁彭守璋陈云明
- 关键词:气候因子青藏高原
-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冠生态水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60
- 2012年
- 以位于祁连山中段大野口关滩森林站的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利用2008年观测期间(6月12日至10月8日)34场降雨的大气降雨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观测资料,对青海云杉林的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的总穿透雨量、截留量和干流量分别为212.6、64.5 mm和3.4 mm,分别占大气降雨量的75.8%、23.0%和1.2%;穿透雨在林内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其变异程度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叶面积指数和冠层郁闭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穿透雨的空间分布,且降雨量越小其影响效果越明显;青海云杉林的总干流量为3.4 mm,平均干流率为0.58%,雨前林冠的湿润程度对树干流的产生有很大影响,导致当降雨量为5.6 mm时就开始产生树干茎流;青海云杉林冠截留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降雨量,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先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林冠截留量总体上随冠层郁闭度和叶面积指数的增大而增大,但当观测点位于树冠边缘或多个树冠重叠处时出现负截留现象。所以,就特定林分而言,冠层结构特征对于其林冠生态水文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 田风霞赵传燕冯兆东彭守璋彭焕华
- 关键词:青海云杉穿透雨树干茎流林冠截留
- 2001-2100年中国区域季节平均温度变化的时空格局被引量:5
- 2022年
- 基于1km分辨率长时间序列温度数据集,采用距平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Sen’s斜率估计法,分析四季平均气温在历史时期(2001−2020年)与未来时期(2021−2100年)低强迫情景(SSP119)、中等强迫情景(SSP245)和高强迫情景(SSP585)下的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的时空格局,以期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制定详细的区域适应性策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相比历史时期,未来时期在3个情景下的四季均温总体上升,且夏季增温区域面积最大,其中SSP119情景下增温1~2℃的区域占66.70%,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增加2℃以上的区域分别占37.37%和99.06%;同时,3个SSP情景下的季节均温的整体变化幅度具有显著差异,SSP119情景下较缓和,SSP245情景次之,SSP585情景增温幅度最大。(2)在历史时期,相比其他季节,春季均温的显著上升速率最快(0.68±0.24℃∙10a^(−1)),且面积占比最大(14.44%),主要分布于华北、云贵川和江浙局部区域。(3)在未来时期,中国区域季节均温呈总体上升趋势,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在SSP119情景下,春季和冬季均温显著上升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中国南部和青藏高原局部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29.03%和25.58%,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中国所有区域的季节均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在SSP585情景下,北方的季节均温显著上升速率比南方快,全国区域在冬季的显著上升速率最快(0.66±0.09℃∙10a^(−1))。
- 付大容陈笑蝶刘亦婷刘力彭守璋
- 基于机载雷达数据的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降雨截留空间模拟
- 2016年
- 以祁连山天老池流域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为对象,以2013年降雨截留观测数据和机载雷达数据,结合GIS技术对青海云杉林进行流域尺度上的截留模拟。先以样方尺度上观测的数据建立截留量统计模型,然后利用机载雷达数据计算冠层激光穿透指数(LPI),根据LPI与叶面积指数(LAI)的关系实现对青海云杉LAI的反演,最后利用青海云杉林区降雨量和LAI空间分布数据,在GIS的空间分析中,模拟研究区青海云杉林截留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2013年生长季研究区青海云杉林林冠截留量0~331.0mm,平均161.9mm,林冠截留率在0~67.97%,平均33.89%;整个生长季,流域青海云杉林冠截留量约5.26×10^5 m^3,占整个流域生长季总降雨量的7.38%。
- 高婵婵赵传燕李文娟别强彭守璋王清涛
- 关键词:林冠截留机载雷达叶面积指数
- 黄土丘陵区刺槐与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46
- 2018年
- 为阐明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间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陕北黄土丘陵区落叶阔叶树种刺槐和常绿针叶树种油松人工林乔木、灌草、枯落物和土壤(土层深度0—100cm)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刺槐乔木各器官(叶、枝、干、皮、根)C含量显著低于油松,但N和P含量显著高于油松。因此,油松的C∶N和C∶P显著大于刺槐,而N∶P小于刺槐。2)刺槐林下枯落物N和P含量显著高于油松,但C含量显著小于油松。此外,油松林下枯落物C∶N(70.21)大于刺槐林下枯落物C∶N(19.71),说明油松林下枯落物分解较慢,有利于养分的存储。3)刺槐和油松人工林土壤C、N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P含量则基本保持不变。刺槐人工林土壤中C含量低于油松,N、P含量在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4)刺槐人工林内乔灌草叶、枯落物与土壤C、N、P及其计量比的相关性多集中在10—20、20—30cm土层,而油松林中各组分与土壤营养元素的相关性相对较小,其中20—30cm土层中无显著相关性,说明相比刺槐人工林而言,油松人工林内土壤层N、P供应量对植物叶片N、P含量影响不显著。本研究为深入了解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养分耦合循环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黄土丘陵区的植被恢复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 章广琦张萍陈云明彭守璋曹扬
- 关键词:刺槐油松人工林
- 黄土丘陵沟壑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30
- 2017年
- 为了阐明黄土丘陵沟壑区森林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养分循环关系,明确叶片与乔木层整体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内主要森林生态系统不同乔木器官和土壤C、N、P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叶片、乔木层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平均C、N、P含量均显著低于叶片水平,表层土壤(0—10 cm)C、N含量以及C∶P、N∶P值均显著高于土壤(0—100 cm)平均值;叶片与乔木层及二者与土壤间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关系不同;乔木层平均C含量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乔木层平均P含量仅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影响本地区植物生长状态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土壤平均C、N含量仅受土壤容重的影响,土壤平均P含量主要受土壤容重、温度和降水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赵一娉曹扬陈云明彭守璋
- 关键词:人工林自然林乔木层化学计量
-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冠层持水能力被引量:21
- 2011年
- 基于2008年祁连山大野口关滩流域青海云杉林冠截留观测数据和青海云杉林冠各组分持水能力实验室数据,采用直接测量和回归分析方法对青海云杉林冠层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不同因素影响,两种方法测得的青海云杉林冠层持水能力有一定差异.回归分析法主要受林内穿透雨观测方法的影响,所得林冠层最大持水能力为0.69mm;直接测量法主要受样地内树高、胸径、植株密度、叶面积指数等影响,所得林冠层最大持水量为0.77mm.直接测量法得到的青海云杉林冠各组分单位面积最大持水量依次为树皮(0.31mm)>枝(0.28mm)>叶(0.08mm).
- 彭焕华赵传燕许仲林彭守璋王瑶
- 关键词:林冠截留
- 黄土高原潜在自然植被空间格局及其生境适宜性被引量:6
- 2021年
- 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各界关注,潜在自然植被(potential natural vegetation, PNV)和生境适宜性概念应纳入植被规划,作为植被恢复的参考依据。基于高空间分辨率气候数据,使用动态植被模型(LPJ-GUESS),揭示黄土高原2001—2020年PNV空间格局及其生境适宜性的动态演变,并界定了植被优先恢复区。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的PNV以草地和森林为主,潜在草地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部地区(约占73.23%),潜在森林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约占26.16%),极少的裸地主要分布在西部高海拔山区;在潜在森林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温带常绿针叶林占比分别为22.28%,3.88%,0.01%;随着气候变化的推进,潜在森林面积有所下降,而潜在草地面积有些许增加。PNV的生境适宜性呈现西北低、南部及东南高的分布,其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南部平原地带的潜在温带落叶阔叶林其生境适宜性较高,而分布在北部及东北部的潜在草地其生境适宜性较低;并且,对于每种PNV类型,其最高生境适宜性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及优先恢复区有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 韩庆功彭守璋
- 关键词:植被恢复生境适宜性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