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申英
- 作品数:15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Ⅰ型干扰素不同亚型的产生和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06年
- IFN因其具有抗病毒作用而命名,并根据其产生、细胞受体、应答途径和效应的不同而分为Ⅰ型IFN和Ⅱ型IFN。其中,Ⅰ型IFN是机体对抗病毒感染的关键因素,该文对近年来Ⅰ型IFN不同亚型的产生和抗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 凌云张申英张欣欣
- 关键词:干扰素病毒
- 重组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2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目的:利用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重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包膜蛋白 2(envelopeprotein,2,E2)进行抗体检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了100份助血员血清标...
- 张申英张欣欣刘晶卢敏汪垣
- 文献传递
- 宿主IL28B基因型联合病毒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预测被引量:26
- 2011年
- 目的综合分析宿主IL28B基因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全程联合治疗,其中92例患者完成了治疗后24周随访,同时分析HCV基因型及宿主IL28B基因型对治疗结束时应答(ETR)及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影响。结果 IL28B基因CC型在这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占89%。在HCV基因1b型患者中,IL28B基因CC型患者可以获得比非CC(N-CC)型更高的ETR率(P=0.001 4)和SVR率(P=0.000 7),但在HCV基因非1b(N-1b)型患者中,CC型与N-CC型患者间的抗病毒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L28B基因N-CC型患者中,HCV基因N-1b可以获得比1b型更高的ETR率(P=0.035 0)和SVR率(P=0.022 2),但在CC型患者中,HCV基因N-1b与1b型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CV基因型及宿主IL28B基因型对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疗效具有重要影响。联合检测宿主IL28B基因型和病毒基因型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预测抗病毒疗效,为真正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廖祥伟凌云李新华韩悦张申英谷雷雷张东华金根娣陆志檬龚启明张欣欣
- 关键词:HCV基因型抗病毒治疗
- 乙型肝炎疫苗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3年
- 自从1970年,在弱智儿童中接种加热灭活的HBsAg(+)血清,证明可获得免疫保护以来,乙型肝炎(HB)疫苗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现在,HB疫苗除提供主动免疫,用于暴露前后的预防之外,正被探索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张申英王耆煌
-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性免疫接种
- IFN-λ——干扰素家族新成员
- 2009年
- IFN-λ,即Ⅲ型IFN,是一类新发现的细胞因子,由IFN-λ1(IL-29)、IFN-λ(IL-28A)和IFN-λ3(IL-28B)三个亚型组成。IFN-λ具有不同于Ⅰ型IFN的基因、结构及特异性受体,但具有与Ⅰ型IFN相类似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效应。此文就IFN—λ的表达、信号转导通路及生物学效应等研究现状作了综述。
- 廖祥伟张申英张欣欣
- 关键词:干扰素类免疫受体
- 干扰素信号传导与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相关性
-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α-干扰素(IFN -α)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之一。本研究旨在对干扰素信号传导系统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
- 孔晓飞张欣欣张申英陆志檬张东华龚启明金根娣姜节洪高健
- 文献传递
- 汉族人群中部分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局关系的研究
-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大部分呈自限性,而有一小部分(5%-10%)趋向慢性化。引起这些不同临床转归的因素除了病毒与环境因素以外,宿主的遗传因素也渐渐显现其重要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部分可能相关的细胞因子相关基...
- 张欣欣杨之涛孔晓飞陆志檬姜节洪张东华龚启明张申英金根娣
- 文献传递
- 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APDW2001年会信息
- 2002年
- 张申英陆志檬
-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
- 干扰素信号传导相关蛋白和基因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和应用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建立α鄄干扰素(IFN鄄α)信号传导蛋白和基因检测的方法。方法:收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自愈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健康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并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建立EB病毒(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系。体外分别用不同浓度的IFN鄄α(0、100、1000、10000IU/ml)刺激细胞,用凝胶电泳迁移率试验(EMSA)检测IFN活化的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ISGF鄄3)和γ鄄干扰素活化因子(GAF);设计特异的引物和探针,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IFN诱导抗病毒蛋白MxA、OAS1、PKR的相对表达。结果:成功建立了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系。建立了EMSA检测ISGF鄄3和GAF转录蛋白的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能够准确地检测样本中MxA、OAS1和PKR的表达。结论:建立了IFN信号传导蛋白和基因检测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IFN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提供依据。
- 孔晓飞张欣欣张申英张东华金根娣陆志檬
- 关键词:干扰素信号传导蛋白基因
- 汉族人群中部分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局关系的研究
-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大部分呈自限性,而有一小部分(5%~10%)趋向慢性化。引起这些不同临床转归的因素除了病毒与环境因素以外,宿主的遗传因素也渐渐显现其重要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部分可能相关的细胞因子等相关基...
- 张欣欣杨之涛孔晓飞陆志檬姜节洪张东华龚启明张申英金根娣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