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洪秋

作品数:32 被引量:177H指数:8
供职机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农垦总局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6篇大豆
  • 7篇调节剂
  • 7篇DTA-6
  • 6篇生长调节剂
  • 5篇植物
  • 5篇植物生长
  • 5篇植物生长调节
  • 5篇植物生长调节...
  • 5篇S3307
  • 4篇玉米
  • 4篇花荚
  • 4篇
  • 3篇生理代谢
  • 3篇小豆
  • 3篇花荚脱落
  • 3篇红小豆
  • 2篇氮代谢
  • 2篇氮磷
  • 2篇叶片
  • 2篇中耕

机构

  • 27篇黑龙江八一农...
  • 17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黑龙江省科学...
  • 1篇黑龙江省密山...

作者

  • 32篇崔洪秋
  • 10篇郑殿峰
  • 9篇冯乃杰
  • 9篇张玉先
  • 8篇师臣
  • 8篇孙福东
  • 8篇刘春娟
  • 7篇罗奥
  • 7篇郑巍
  • 7篇祁倩倩
  • 6篇徐磊
  • 5篇鲁巍
  • 5篇姜玉美
  • 5篇刘冰
  • 5篇赵晶晶
  • 4篇谭福忠
  • 4篇刘德福
  • 3篇刘涛
  • 3篇任翠梅
  • 3篇齐国超

传媒

  • 7篇黑龙江农业科...
  • 6篇黑龙江八一农...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大豆科学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现代化农业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8
  • 4篇2017
  • 8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耕作措施对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土壤温度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在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2007—2008进行了秋旋、深松、春旋和原垄卡四种耕作措施以及中耕对土壤温度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原垄卡和深松能有效地调节土壤温度,在早上8:00温度较低的时候,提高地温0.5-1℃,在温度较高的下午14:00,能减缓土壤温度升高过快。中耕在高温时能极显著提高地温1—2℃,但温度下降也很快,对调节土壤温度没有积极作用。综合来看,在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原垄卡和深松且不中耕的耕作措施可使土壤的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创造良好的农田小气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旋耕措施不适宜该地区农业耕作。
张玉先罗奥祁倩倩姜玉美崔洪秋才艳
关键词:不同耕作措施土壤温度中耕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花荚脱落率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为探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大豆品种脱落率及酶活性指标的影响。以5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在R1期叶面喷施两种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烯效唑(S3307)。结果表明:DTA-6有效降低了5个大豆品种的落花率;S3307降低了嫩丰18、绥农28、垦丰16和抗线6的落花率。DTA-6降低了嫩丰18、绥农28、垦丰16和抗线6的落荚率;S3307降低了合丰50和绥农28的落荚率。两处理总体上降低了大豆脱落花荚的MDA含量,提高了POD含量,因品种特性不同,效果也有所不同。除绥农28外,两种调节剂均提高了大豆产量。
董卓郑殿峰孙福东崔洪秋刘春娟冯乃杰
关键词:大豆酶活性
锰对大豆苗建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利用蛭石为基质,采取发芽盒培养的方法,综合评价了不同锰水平对大豆(垦农18号)的形态及物质积累的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适宜浓度的锰(0.0001~0.1mg·L-1)具有促使大豆根系发达和促进地上部生长的作用;缺锰或施锰过多均抑制大豆的苗期生长。
张玉先鲁巍崔洪秋赵玖香
关键词:大豆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
烯效唑对半干旱地区甘薯产量及结薯性的调控被引量:3
2018年
为明确新型调节剂烯效唑(S3307)促使甘薯增产增收的效果,2013年在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沙壤土甘薯结薯初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S3307分别进行大田小区试验。结果表明:S3307能够调控徐薯22和黑龙江省一窝红的产量、大小薯比例结构、结薯个数,增减幅度随浓度变化,与CK(喷施清水)达到差异显著,增产的最佳浓度均为75mg·L-1,分别增产17.16%和34.89%;可实现甘薯增收312.83~4 289.17元·hm-2;徐薯22存在低浓度造成减产减收。由此得出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S3307能够显著调控大小薯结构及产量(P<0.05),可使甘薯增产增收。
崔洪秋齐国超刘冰刘德福郑巍师臣冯乃杰徐磊解贤
关键词:甘薯烯效唑
不同N、P和密度水平对红小豆光合生理和产量的影响
试验于2006~2007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林甸县大豆试验基地进行,供试土壤为草甸黑钙土。采用3因素5水平2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田间布置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和密度水平对红小豆的形态、光合生理、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
崔洪秋
关键词:红小豆光合生理
文献传递
S_(3307)和DTA-6对大豆叶片生理活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化控技术是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技术,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鼓粒期至成熟期叶片生理活性及产量的影响,旨在探讨调节剂提高大豆产量的作用机理,为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2014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林甸试验基地,进行叶面喷施烯效唑(S3307)和2-N,N-二乙氨基乙醇酯(DTA-6)田间试验。试验于初花期(R1期)叶面喷施1次,设3个处理:1)CK,喷施清水;2)喷施DTA-6浓度60 mg/L;3)喷施S3307,浓度50 mg/L。大豆盛荚期(R4期),用叶绿素仪测定大豆倒3叶和倒9叶的叶绿素值;大豆鼓粒始期(R5期)开始第一次取样,以后每隔5d取样一次,共取样7次,测定叶片中的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和淀粉酶总活性。大豆成熟期测定产量。[结果]在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后22 d,调节剂极显著增加了大豆植株不同部位,尤其是下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3307和DTA-6处理的倒3叶叶绿素含量比CK增加9.32%、7.02%,倒9叶叶绿素含量比CK增加11.12%、10.38%,各处理倒3叶和倒9叶的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达到正相关。DTA-6和S3307在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后40、45和50 d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CK;DTA-6和S3307处理的蔗糖含量分别在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后4050 d和3550 d达到了最大增加量,S3307对蔗糖积累的作用效果较好;DTA-6和S3307处理在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后50、55和60 d叶片中的淀粉含量均高于CK;不同调节剂处理对淀粉酶总活性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后第45 d时,调节剂作用的淀粉酶总活性达到最大值,各处理淀粉酶活性的高低顺序为S3307、DTA-6〉CK均与CK处理差异显著。不同调节剂处理均增加了单株荚数、粒数、粒重,S3307处理的单株荚数和粒数与CK相比,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DTA-6处理的各产量因素与CK相比,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2013年S3307和DTA-6处理
刘春娟冯乃杰郑殿峰孙福东刘涛崔洪秋赵晶晶
关键词:烯效唑大豆生理活性
盐碱地玉米青枯病的发病规律研究
2017年
通过对盐碱地玉米青枯病的发病规律调查研究发现,盐碱地玉米青枯病发病率与品种抗性、栽培条件密切相关。结果表明,播种期越早,青枯病发病率越重;种植密度越大发病率越高。经品种抗病性鉴定,初步明确了当前黑龙江省主栽及推广玉米品种的抗性表现,10份鉴定材料中有5份高抗、2份抗病、1份为中抗、1份感病、1份高感。
徐磊谭福忠郑巍师臣崔洪秋侯丽卞景阳
关键词:玉米青枯病盐碱地发病率
一种手持式玉米种肥同播两用机
一种手持式玉米种肥同播两用机,其手柄以焊接方式固定在播种机外腔外侧,播种机外腔焊有两组连接板座和拉板座,在连接板座与拉板座外侧中部均安置连接板销轴与拉板销轴;一号拉板的外端焊有拉板手柄,便于操作者施加力,而一号拉板的另一...
崔洪秋侯丽郑巍师臣徐磊李建英刘冰李杰孙兴荣金铃朱蕾
文献传递
植物生长调节剂S3307和DTA-6对大豆源库碳水化合物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6
2016年
【目的】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叶片和籽粒碳水化合物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进一步从源库理论的角度挖掘调节剂增产的作用机理,为调节剂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和2014年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以合丰50和垦丰16为材料,在始花期(R1期)叶面喷施60 mg·L^(-1)促进型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50 mg·L^(-1)延缓型调节剂烯效唑(S3307),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喷施调节剂后30 d开始第一次取样,以后每隔5 d取样一次,共取样5次。测定叶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果糖含量及叶片中转化酶、蔗糖磷酸合酶(SPS)和蔗糖合酶(SS)活性。大豆成熟期测产。【结果】籽粒建成初期(喷施调节剂后30—35 d),S3307和DTA-6的叶片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籽粒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说明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用于籽粒的建成。籽粒建成中期(喷施调节剂后35—45 d),S3307的叶片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S3307和DTA-6的籽粒蔗糖和果糖含量普遍高于CK,为籽粒灌浆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籽粒建成后期(喷施调节剂后50 d),S3307和DTA-6的叶片蔗糖含量达到最大,且与CK差异显著,S3307的叶片淀粉含量高于CK,DTA-6的叶片果糖含量高于CK;S3307和DTA-6显著提高了籽粒中蔗糖含量,S3307同时提高了2个品种籽粒果糖含量,而DTA-6降低了合丰50籽粒果糖含量;S3307和DTA-6提高了合丰50籽粒淀粉含量,降低了垦丰16籽粒淀粉含量,说明调节剂对不同的大豆品种调控效果存在差异。调节剂增加叶片蔗糖含量的同时,S3307和DTA-6提高了叶片SPS和SS活性;在多数测定时期内,显著降低了叶片转化酶活性。S3307和DTA-6协调了源库系统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动态平衡。与清水对照(H-CK和K-CK)相比,调节剂处理H-S、H-D和K-S、K-D两年平均增产为20.07%、14.57%和10.54%、10.95%,增产极显著。相关分析
刘春娟冯乃杰郑殿峰宫香伟孙福东石英崔洪秋张盼盼赵晶晶
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碳水化合物生理代谢
植物生长调节剂S3307和DTA-6对大豆荚的生理代谢及GmAC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荚是为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提供同化物的暂存源器官。大豆荚脱落率高是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探讨化学控制技术提高大豆产量的内在机制,通过研究叶面喷施2种调节剂对大豆荚生理代谢及离区脱落纤维素酶基因(Gm AC)表达的影响,为大豆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豆品种抗线6号(Glycine max)为材料,在R1期叶面喷施60 mg·L^(-1)促进型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50 mg·L^(-1)延缓型调节剂烯效唑(S3307),以喷施清水为空白对照,于喷药后35、42、49和56 d选取处理和对照中的大豆豆荚,测定荚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脱落纤维素酶(AC)等生理指标。喷药后第5天用剪刀剥取同一处理大豆荚基部与茎相连离层区组织,采用RT-PCR方法测定脱落纤维素酶基因(Gm AC)的表达量。【结果】除喷DTA-6后35 d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外,其余取样时期DTA-6和S3307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荚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喷药后35—49 d,DTA-6和S3307处理荚皮中蔗糖含量低于对照,而在喷药后56 d高于对照。除喷S3307后42 d处理的淀粉含量低于对照外,其余时期DTA-6和S3307处理均增加了荚皮中淀粉含量。在喷药后35、49和56 d DTA-6和S3307处理降低了荚皮中MDA含量。在喷药后35、42和56 d DTA-6和S3307处理提高了荚皮中POD活性。S3307处理在喷药后35、49和56 d降低了荚皮中AC活性,DTA-6处理在喷药后42—49 d降低了荚皮中AC活性。DTA-6处理下调了大豆离区Gm AC的表达量,而S3307处理大豆离区Gm AC的表达量上调。DTA-6和S3307处理均有效地改善了大豆单株荚数、荚粒数、百粒重等产量性状,2012年和2013年产量分别比对照高6.23%、1.41%和4.83%、5.30%。【结论】DTA-6和S3307处理有利于大豆荚皮中同化物的转运和积累,提高保护酶活性,减少膜脂质过氧化产
孙福东冯乃杰郑殿峰崔洪秋刘春娟何天明赵晶晶
关键词:大豆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理代谢基因表达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