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修铮
- 作品数:27 被引量:12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胃类癌33例诊治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胃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87至2007年期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33例胃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Ⅰ型类癌8例,Ⅲ型类癌25例。病变位于胃体10例,胃底贲门18例,胃窦5例。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全组共31例行手术治疗,1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1例行肝转移灶放疗。2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173个月。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2%、47.1%和25.0%。其中Ⅰ型患者全部存活。Ⅲ型患者中9例死亡,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30.8%和18.2%。结论胃镜是早期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免疫组化有助于提高类癌的诊断率。胃类癌的治疗以及预后与准确的分型密切相关。
- 赵宏崔修铮阎涛黄振鲁海珍
- 关键词:胃肿瘤类癌瘤
- T_2期胃癌术后复发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00年
- 目的 探讨T2 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性和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 方法 将 12 4例接受了根治性手术的T2 期胃癌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 ,对其临床资料、手术方式、病理结果以及术后累积生存率等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型、手术方式、肿瘤大小及部位和组织学分化程度等情况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未复发组局限性溃疡型肿瘤占 45 1%、浅肌层肿瘤占 30 5 %、透肌层肿瘤占 2 5 6 % ,复发组分别占 2 6 2 %、4 8%、6 1 8% ,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分别P <0 0 5、P <0 0 1)。复发组淋巴结转移率为 88 1% ,阳性淋巴结数为 (7 0 2± 6 5 0 )枚 ,未复发组分别为 5 7 3%、(2 16± 2 0 4)枚 ;复发组中位生存时间为 2 6 5个月 ,未复发组为 5 7 0个月 ;复发组 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 6 1 4%、18 7%、8 3% ,未复发组分别为 97 6 %、95 9%、95 9% ,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复发组局部复发占 5 4 8% ,远处转移占 46 2 %。 结论 T2 期胃癌患者一旦术后复发预后极差。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状况是影响复发的重要因素。
- 袁兴华邵永孚崔修铮郑朝旭
- 关键词:肿瘤复发
- 手术治疗胃癌肝转移的预后分析被引量:17
- 2005年
-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胃癌肝转移的预后因素。方法:对25例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应用多元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20例行同时性肝切除,5例行异时性肝切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0%,28.0%,21.0%。肝转移灶数目(孤立和多灶),转移灶分布(单叶和多叶),肝切除方式,原发灶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及脉管瘤栓与预后相关,多元分析显示多灶肝转移,原发灶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是其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出现孤立转移灶、原发灶无淋巴结转移且无脉管瘤栓的胃癌肝转移患者应手术切除以获得更好的预后。
- 郑朝旭袁兴华孙跃民崔修铮赵平
- 关键词:胃肿瘤肝脏外科学预后
- 早期胃癌肿瘤大小与预后关系分析
- 目的: 探讨分析早期胃癌的预后因素,特别是肿瘤大小与早期胃癌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2年2月128例我院外科治疗的早期胃癌病例临床及病理特征,统计分析早期胃癌的预后因素。结果: 本组早期胃癌病例...
- 谢玉权郑朝旭冯强方仪崔修铮袁兴华
- 关键词:肿瘤大小病理特征
- 文献传递
- 黄疸与壶腹癌患者原发肿瘤分期及预后的关系
- 2010年
- 目的黄疸是壶腹癌的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黄疸为壶腹癌的始发症状时,原发肿瘤的分期情况和预后情况。方法对92例根治性手术后的壶腹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黄疸的定义为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351.3mmol/L(3mg/dl)。结果本组中44例(47.8%)黄疸为始发症状,其与淋巴结转移、侵犯胰腺和分化程度相关。远隔部位淋巴结转移更常见于黄疸患者。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为10~88个月。存在黄疸患者的预后较无黄疸者差,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疸预示分期较晚,常伴有邻近脏器侵犯和远隔淋巴结转移,行根治性手术后预后较无黄疸者差,术后辅助化疗能够改善生存情况。
- 张建伟赵宏白晓枫王成锋崔修铮
- 关键词:壶腹癌黄疸预后
- 小肠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GIST25例临床资料。结果恶性GIST23例(92.0%),交界性恶性GIST2例(8.0%)。临床常见的症状为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肿瘤完全切除23例(92.0%),姑息性切除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94.4%(17/18)和50.0%(10/20)。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平均随访时间8年,复发和转移18例。全部病例术后口服伊玛替尼(格列卫),中位无瘤生存期短期服药组(15±3)月,长期服药组(52±3)月。全组无瘤生存期(35±13)月,转移、复发后中位生存期未治疗组(6±0.3)月,单纯服药组(23±10)月;服药加手术组(51±11)月,平均生存期(12±13)月。短期服药组与长期服药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7.0%、21.0%、21.0%和100.0%、82.0%、36.0%。肿瘤转移、复发后未治疗组,单纯服药组与服药手术组0.5、1、3、5年肿瘤复发后生存率分别为14.0%、0.0%、0.0%、0.0%,64.0%、51.0%、0.0%、0.0%和88.0%、83.0%、76.0%、21.0%。结论小肠GIS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靠临床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CD34阳性的联合诊断。肿瘤的完整切除和分子靶向综合治疗是小肠GIST的主要手段。肿瘤复发转移后的积极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重要途径。
- 荣维淇王黎明吴凡崔修铮刘立国苗成利吴健雄
- 关键词:小肠综合疗法
- 腹腔冲洗细胞学检查对判断胃癌预后的价值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腹腔游离癌细胞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胃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1例胃癌手术患者施行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与腹腔游离癌细胞形成的相关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累积生存曲线分析预后及相关因素。结果61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为36%,Ⅲ、Ⅳ期胃癌、浆膜受累、淋巴结受侵及血管癌栓、术后腹膜转移者阳性率分别为50%、47%、45%、65%、88%,明显高于Ⅰ、Ⅱ期胃癌(19%)、浆膜未侵(22%)、无淋巴结受侵(12%)、无血管瘤栓(18%)及其他转移者(33%)。腹腔游离癌细胞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3·614,P=0·02),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组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腹腔游离癌细胞形成微转移灶是胃癌根治术后腹腔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测有助于判断预后。
- 郑朝旭袁兴华孙跃民荣维淇崔修铮赵平
- 关键词:腹腔冲洗细胞学检查胃癌肿瘤
- 治疗方式对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65--2007年收治的60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预后进行生存分析和COX风险因素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肿瘤发生于直肠者50例,发生于肛管者10例。53例行手术切除治疗。对行单纯手术的23例患者和术后辅助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的3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生存分析,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05)。53例手术病例中,37例行Miles术,16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两种术式生存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4,P〉0.05)。风险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浸润深度为危险因素,治疗方式为保护因素。结论手术切除是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病变局限者,应首选局部扩大切除术;病变深度和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 李智宇蔡建强崔修铮邵永孚郑晓川
- 关键词:黑色素瘤肛管外科手术
- 胃肠道肿瘤样异位胰腺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本文旨在提高发生于胃肠道的肿瘤型异位胰腺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本院近10年收治14例术前考虑为胃肠道肿瘤,术后病理证实为异位胰腺组织,对患者病史、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预后等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32~67岁。8例有上腹不适症状,6例体检偶然发现。10例发生于胃,3例发生于十二指肠,1例发生于空肠。术前影像学检查仅1例CT提示"异位胰腺",1例胃镜考虑"异位胰腺",其余均考虑为胃肠道间质瘤或恶性肿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8例行局部切除术,3例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2例行胃癌根治术,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随访均无复发或死亡。结论:肿瘤型异位胰腺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检查手段,易与其它肿瘤混淆。手术治疗是有效治疗手段,能明确诊断及避免其它并发症。
- 李智宇崔修铮王一澎张慧明
- 关键词:异位胰腺胃肠道外科手术
- Ⅱ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 探讨Ⅱ期结直肠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92例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复发转移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行根治术后出现复发转移68例,其中肝转移19例,肺转移15例,多脏器转移9例,骨转移5例,腹腔转移5例,脑转移3例,肾转移1例,吻合口复发11例.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清扫个数、有无脉管瘤栓是术后复发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χ~2 值分别为8.566、7.602、6.505、11.892、6.995,P均〈0.05).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术前CEA水平、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清扫个数为Ⅱ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Ⅱ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最常见部位为肝脏,提高淋巴结清扫个数有助于降低复发转移风险.
- 赵宏张建伟毕新宇蔡建强崔修铮赵东兵
- 关键词:结直肠癌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