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雨
- 作品数:8 被引量:58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标记辅助培育水稻抗稻褐飞虱和稻白叶枯病基因聚合系被引量:28
- 2010年
- 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是水稻的主要病虫害,利用优良的抗性基因培育抗性基因聚合系对于防治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回交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将抗稻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稻褐飞虱基因Bph3分别导入主栽杂交水稻品种的保持系先B、天B、盟B、龙特甫B和桂B中。结果表明,获得稳定的单抗性基因导入系1436份和双抗性基因聚合系144份。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Xa23导入系和Xa23Bph3聚合系对抗稻白叶枯水平达到中抗和接近高抗的水平(1.1~3.0级),Bph3导入系和Xa23Bph3聚合系抗褐飞虱水平达中抗到抗的级别(3.2~4.0级)。农艺性状分析显示多数抗性基因聚合系的株高、剑叶长宽度、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与受体差异不显著,只有少数聚合系有1~2个性状的差异。SSR标记分析表明抗性基因聚合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达89.6%~97.8%,等位性位点纯合度达95.6%~99.9%。初步证明本研究已成功地获得抗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基因的聚合系,这些抗性改良保持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为建立完善的分子设计育种平台提供了重要育种材料基础。
- 阳海宁韦绍丽李孝琼张月雄刘驰陈乔陈乔岑贞陆韦素美杨朗黄凤宽何文强刘开雨黄大辉马增凤黄悦悦宋建东
- 关键词:杂交水稻保持系设计育种
- 高山离子芥冷诱导基因转化甘蔗二元植物表达载体构建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利用载体重组技术分别将高山离子芥冷诱导基因(Cbcor15a)和报告基因eGFP插入载体pCambia1300-bar,并引入玉米泛素基因启动子UBi-1代替载体本身启动子CaMV35s,重组为适合甘蔗转基因的二元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cbcor15a-bar。【方法】参照pCambia1300-bar载体多克隆位点和基因Cbcor15a、eGFP和启动子UBi-1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通过载体重组技术将基因和启动子分别插入相应的位点。利用基因枪分别将pCambia1300-bar载体和重组载体导入洋葱表皮细胞,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与导入pCambia1300-bar载体的洋葱表皮细胞相比较,导入重组载体pCambia1300-cbcor15a-bar的洋葱表皮细胞内有强烈的绿色荧光信号。【结论】重组甘蔗转基因二元植物表达载体启动子Ubi-1能够调控下游冷诱导基因Cbcor15a和报告基因eGFP的正常高效表达,为外源基因Cbcor15a转化甘蔗提供保障。
- 卢双楠李粲滕峥刘开雨刘芳邱永福梁朝旭方位宽何姗珊刘晓静李鸣梁俊李容柏
- 关键词:甘蔗转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培育水稻恢复系抗稻褐飞虱基因导入系和聚合系被引量:22
- 2011年
- 稻褐飞虱是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培育优良的抗性基因聚合系对于防治稻褐飞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回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接虫鉴定三者相结合的办法,将抗稻褐飞虱基因Bph3和Bph24(t)分别导入主栽杂交水稻恢复系广恢998、9311、R15、明恢63、R29中,最终获得遗传稳定的Bph3导入系32份和Bph24(t)导入系22份,获得Bph3Bph24(t)优良聚合系13份。人工接虫鉴定结果显示,Bph3和Bph24(t)导入系对稻褐飞虱抗性达到中抗至抗的水平,平均分别为3.96级和3.84级,其中Bph24(t)导入系对稻褐飞虱抗性略强于Bph3导入系;Bph3Bph24(t)聚合系抗性最强,对稻褐飞虱抗性达到2.38~2.65级、平均2.52级的抗级水平,表明抗性基因聚合对稻褐飞虱的抗性具有累加基因效应。SSR标记分析表明抗性基因导入系、聚合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达到90%以上。农艺性状分析显示,所选的多数基因聚合系的株高、剑叶长宽度、有效穗、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与受体恢复系差异不显著。证明本研究已成功获得5个主栽杂交水稻恢复系的抗稻褐飞虱基因导入系和聚合系,这些抗性改良恢复系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并且为建立完善的水稻抗性育种平台提供了重要育种材料基础。
- 刘开雨卢双楠裘俊丽李孝琼马增凤陈乔李粲韦素美黄凤宽张月雄刘驰黄大辉李容柏
- 关键词:稻褐飞虱恢复系水稻育种
- 水稻抗稻褐飞虱和螟虫基因导入系和聚合系培育的研究
- 稻褐飞虱和水稻螟虫是水稻的主要虫害,培育优良的抗性基因导入系和聚合系对于防治上述两种害虫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如下:
(1)本研究通过回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接虫鉴定三者相结合的办法,将稻抗褐...
- 刘开雨
- 关键词:褐飞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螟虫
- 文献传递
- 甘蔗MAP激酶基因SoMAPK4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克隆甘蔗MAP激酶家族新基因的全长序列,为了解甘蔗抗逆胁迫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新台糖22为材料,提取甘蔗幼叶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利用已知物种MAP激酶基因核苷酸序列保守区设计引物,采用5'和3'端RACE技术克隆新基因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克隆获得的甘蔗新基因与玉米ZmMAPK4同源性很高,达92.6%,将该基因命名为SoMAPK4(登录号JQ062930),基因全长1499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1128bp,5'非翻译区(UTR)为218bp,3'非翻译区(UTR)为213bp。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SoMAPK4基因编码一个含37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量约43.5kDa,等电点为5.51,含有11个保守的蛋白激酶亚区和MAP激酶的磷酸化位点TEY基序。【结论】克隆获得甘蔗MAP激酶新基因SoMAPK4,该基因可能参与多种胁迫反应的信号传递,是研究甘蔗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过程中信号传递的一个关键因素。
- 李粲滕峥刘开雨桑洪玉卢双楠方位宽梁朝旭刘晓静何姗珊刘芳邱永福李鸣李容柏
- 关键词:甘蔗MAP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天B和龙特甫B稻米品质被引量:4
- 2013年
- 直链淀粉含量与粒型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及外观品质的重要因素,降低水稻品系的直链淀粉含量或选育其长粒型品系对提高水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回交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对主栽杂交水稻的保持系天B与龙特甫B的直链淀粉含量和对龙特甫B的粒型进行改良,选育出较好保持原品系的优良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得到明显改良的天B改良系5个和龙特甫B改良系4个。品质分析测定表明9个改良系的直链淀粉含量较改良前明显下降,天B和龙特甫B分别由改良前的23.5%和34.5%下降至平均14.4%和23.9%,胶稠度变长,糊化温度升高;龙特甫B改良系的粒长得到显著改良,粒长由龙特甫B的8.10mm增加到10.40mm、长宽比由2.36增加到3.80;天B改良系的粒长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谷粒长由9.95mm增加到10.30mm、长宽比由3.34增加到3.65~3.94;此外,天B及龙特甫B改良系其垩白粒率及垩白度都有所降低或降幅较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天B和龙特甫B的稻米品质是有效的。
- 胡德辉刘开雨周萍刘芳韦政黎志方邱永福李容柏
- 关键词:改良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直链淀粉含量粒长
- 早晚兼用型高大韧稻品种八红优256生产示范与推广小结
- 2013年
- 八红优256是2004年审定通过的第一代高大韧水稻品种。为了充分发挥该品种的优良种性,于2012年对该品种进行了大面积的栽培技术示范,重点开展该品种在桂中地区的辐射推广工作。在桂中和桂南地区,各设立两个品种栽培技术示范点,早晚稻各示范面积23.33 km2。在桂中的9个县区强化开展新品种的辐射推广工作。比较和分析八红优256桂中和桂南在早稻和晚稻的示范与推广中稻谷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揭示,八红优256在桂中南地区一般产量7800—8400kg/hm2,作早稻和作晚稻栽培产量差异不显著,在桂中和在桂南地区栽培产量差异也不显著。说明八红优256是桂中和桂南地区典型的早晚兼用型品种,具有较广环境适应性,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方法可以获得高产或超高产。研究结果重新验证了八红优是广适性、早晚稻兼用型、易栽培的高产优质高大韧稻品种。
- 陈勇韦政黎志方韦民航刘芳邱永福刘开雨李容柏
- 关键词:高大韧稻
- 野生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
- 李容柏刘芳张月雄邱永福刘驰覃宝祥韦政黄凤宽黄大辉马增凤吴碧球岑贞陆陈燕华黎志方刘开雨阳海宁
- 广西是中国野生稻的主要分布地,普通野生稻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变异类型,形成了对水稻强的病虫害抗性和环境适应性,是水稻育种重要基因的来源,野生稻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一直是国内外水稻专家进行水稻品种改良、创造新...
- 关键词:
- 关键词:野生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