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波 作品数:68 被引量:1,013 H指数:19 供职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建筑科学 生物学 更多>>
扬子板块北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重晶石结核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析 被引量:14 2017年 在扬子板块北缘城口明中剖面及巫溪徐家坝剖面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的硅质岩、泥岩中发现椭球状重晶石结核。其矿物组成主要为重晶石颗粒与作为"基质"的黄铁矿、粘土矿物和石英。通过重晶石岩石学、矿物学及锶同位素分析表明,重晶石结核形成于早期成岩阶段松软沉积物的孔隙水中。上升洋流带来丰富的营养及富钡物质,表层海水的高初始生产力促使生物繁盛,海水中的钡通过生物作用富集形成生物钡,生物钡(bio-barite)在埋藏过程中的硫酸盐耗竭区(sulfate depleted zones)通过硫酸盐细菌作用(BSR)溶解被激活提供了钡的来源。围岩岩性(黑色泥岩和硅质泥岩)表明重晶石结核形成于缺氧的环境中。上述研究对深入理解早志留世时期扬子板块北缘古海洋环境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昝博文 刘树根 冉波 叶豪 杨迪 黄瑞 夏国栋 焦堃关键词:扬子板块 下志留统 龙马溪组 贵州习水骑龙村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剖面 2022年 对贵州习水骑龙村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剖面实测,通过古生物对比、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氮气吸附等方法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其主要认识有:①骑龙村五峰组—龙马溪组剖面出露完整,与上覆志留系石牛栏组和下伏奥陶系涧草沟组均为整合接触,发育12个笔石带,无地层缺失;②骑龙村五峰组—龙马溪组剖面黑色页岩主要发育6种页岩岩相;③骑龙村五峰组—龙马溪组剖面页岩中的石英含量从底到顶逐渐减少,而黏土矿物却逐渐增加,因此脆性矿物的含量从底到顶逐渐减少,页岩易压裂性降低;④骑龙村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高总有机碳含量(TOC)优质页岩主要分布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⑤骑龙村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古生产力相对较低,优质黑色页岩沉积环境为缺氧—贫氧条件,其有机质含量高得益于高有机质埋藏效率;⑥骑龙村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孔主要分布在龙马溪组下段和五峰组,龙马溪组上段与观音桥段有机质孔不发育,纵向上表现为小孔径孔隙占比随地层向上递减,大孔径孔隙占比随地层向上递增;⑦骑龙村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天然气吸附量最小为1.62 m^(3)/t,最大为2.8 m^(3)/t,平均值为2.13 m^(3)/t,表现为TOC值越大,相应的吸附能力也越强,反映出有机质含量对富有机质页岩的含气能力起决定性的作用。 刘树根 冉波 冉波 叶玥豪 杨迪 杨迪 罗超 宋金民 宋金民关键词:有机质丰度 含气量 青藏高原东缘中生代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2019年 40 Ma B.P."原青藏高原"的提出使得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历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向东的延伸情况不明。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高原、龙门山冲断带和四川盆地有机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原-山-盆体系,成为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的理想场所,而位于高原内部若尔盖地块的红参1井更为此提供了宝贵素材。基于红参1井的构造恢复和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结合区域上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和古高程数据,提出青藏高原东缘在早新生代印-亚大陆碰撞之前就已形成了高原,称之为若尔盖古高原,并从基底构造属性、构造变形、地壳缩短与增厚、沉积记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证。红参1井钻井剖面构造恢复结果揭示所钻遇7 000余米的三叠系复理石层系实际上有46%的厚度是由构造重复所致,连同广泛发育的晚三叠世埃达克质花岗岩以及利用中性岩浆岩Sr/Y比值估算的地壳厚度,共同表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地区在晚三叠世就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地壳加厚。红参1井多重低温热年代学[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测试结果揭示若尔盖地块分别在白垩纪中期(约120 Ma B.P.和约80 Ma B.P.)经历了2次快速的冷却事件,累计剥蚀厚度达5 km,之后转入极其缓慢的冷却过程,暗示其已进入高原化阶段;而在整个新生代期间处于近乎"零"剥蚀的状态而被动地抬升到现今高度(不同于常见的山脉隆升,地块隆升代表了一定范围的区域整体抬升)。因此,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地块最晚在白垩纪末期就已形成高原,即若尔盖古高原,其范围可能包括三叠系复理石层系覆盖的大部分松潘-甘孜地区,并可能向西与羌塘古高原相连,构成羌塘-若尔盖古高原。若尔盖古高原的形成不仅造成四川盆地西缘在白垩纪中期出现了重要的物源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剧了青藏高原东缘白垩纪气候干旱化,出现了大� 刘树根 李智武 Peter J.J.Kamp 冉波 李金玺 邓宾 王国芝 Ganqing XU Martin Daniík 杨迪 王自剑 李祥辉 刘顺 李巨初关键词:隆升剥蚀 中生代 青藏高原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成岩矿物的种类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2024年 页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演化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页岩气勘探研究的重点,但对多矿物的类型、协同演化方式、以及对储层演化的影响的研究至今薄弱,无法更大限度地评价页岩的优质储层。运用大视域拼接扫描电镜和矿物定量分析2种方法,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的成岩矿物进行有效地识别,分析成岩作用对页岩储层发育的影响。基于矿物孔隙的发育程度将黏土矿物、草莓状黄铁矿定义为具多孔特性矿物,石英、长石、自形晶黄铁矿、碳酸盐矿物定义为不具多孔特性矿物,同时建立五峰组-龙马溪组矿物成岩演化序列,并以此探讨成岩作用中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早—中期成岩作用阶段,不具多孔特性矿物形成脆性格架,抑制压实并保持内部孔隙;中—晚期成岩作用阶段,具多孔特性矿物和有机质形成有机复合体,催化有机孔形成。这2类矿物阶段性的贡献共同构建了页岩的优质储层,为研究页岩矿物成岩演化对储层的影响提供了进一步的认识。 李怡 石学文 罗超 吴伟 杨雪 朱逸青 田冲 钟可塑 李彦佑 许幻 冉波关键词:多孔介质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及周缘下古生界页岩气深埋藏-强改造独特地质作用 被引量:122 2016年 四川盆地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转换部位,盆地及其周缘海相、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页岩经历了多旋回构造体系下的深埋藏(高演化)、强隆升、强剥蚀和强变形,强改造作用过程。这是我国南方中上扬子地区页岩与北美页岩气产层在地质特征和演化上的最大不同。晚白垩世以来四川盆地多阶段性隆升过程致使地表普遍具有1 000~4 000m剥蚀厚度。地表差异性剥蚀幅度与陆相地层沉积厚度共同控制着其下伏地层的古埋深。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界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界古埋深分别大于6 500m和9 000m,等深线总体呈NE-SW展布,且二者底界埋深均具有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减小的趋势。龙马溪组底界古埋深最浅处位于盆地南缘宜宾南绥江地区(约6 000m),最大埋深处为川北地区(约9 000m),古埋深分别向盆地东南缘和北缘明显加深,且盆地中央具有明显的NE-SW向展布低值或浅埋深带,即绥江—宜宾—泸州地区和达州—巴中地区。牛蹄塘组底界古埋深特征与现今埋深特征总体相似,最大埋深处位于川西-川北前陆盆地(古埋深大于11 000m);最小古埋深处位于川中—川西南宜宾—自贡—遂宁一带(古埋深小于8 000m)。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页岩深埋藏与其高演化具有密切相关性。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热成熟度Ro值普遍大于2.4%和2.8%,与其古埋深相似均具有由盆地北东向南西逐渐减小的趋势。强隆升、强剥蚀和强变形作用致使下古生界页岩经历强改造作用,具有动态的应力-应变、温度和压力变化特征,及其保存条件有效性的动态调整。四川盆地及其周缘现今钻探成果揭示差异性埋藏-隆升剥蚀-构造变形作用对下古生界页岩气富集与分布具有较大的控制作用。因此,我国南方中上扬子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地质 刘树根 邓宾 钟勇 冉波 雍自权 孙玮 杨迪 姜磊 叶玥豪关键词:强变形 下古生界 四川盆地 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构造主控因素 被引量:47 2016年 为了研究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预测勘探接替区,从盆地区域构造角度,分析油气沿(或在)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区的分布特征,探讨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对海相油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并据此探讨四川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油气的勘探前景和有利地区。研究发现,拉张槽控制油气成藏的基础条件,即烃源岩、储集岩和优质源-储组合的发育,为油气成藏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古隆起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地区,控制古油藏和古气藏的形成与演化,奠定了油气成藏的主要聚集区,属于油气藏的建造过程;盆山结构则进一步改变盆地内的构造格局,再分配和调整古油气藏,形成现今油气藏,属于改造过程。拉张槽是油气早期富集最根本的控制因素,古隆起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地区,盆山结构是油气晚期散失最主要的控制因素,从基础到建造再到改造的一系列过程相辅相成,共同控制了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推测川西中北段深层—超深层是未来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最主要的有利地区,具备形成大型气田的基本条件,可能是原生气藏和次生气藏共存的天然气富集区,理由为:1具有以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为主的多源供烃系统;2具有多时代优质储集层的叠合层系;3具有以断裂(及不整合面)和优质储层构成的立体输导网络;4具有致密碳酸盐岩、泥质岩和膏盐等构成的多级封盖系统。 刘树根 孙玮 李智武 邓宾 钟勇 宋金民 冉波 罗志立 韩克猷 姜磊 梁霄关键词:海相碳酸盐岩 油气特征 主控因素 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晚侏罗世莲花口组沉积物源及其构造意义 王自剑 刘树根 李智武 冉波 田庆 黄瑞渝东北地区页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查明渝东北城口—巫溪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中稀土元素的特征、来源及其地质意义,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渝东北城口明中地区11件页岩样品的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进行测试,结合前人所测巫溪田坝地区12件稀土、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结果,全面分析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空间分布规律及分布模式。研究表明:渝东北城口—巫溪地区页岩稀土元素相对亏损,五峰组页岩中的稀土元素略低于龙马溪组;稀土元素总量∑REE与Sc,Ti,Cr,Zn,Zr,Nb,Th,Hf,T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元素呈明显正相关,反映了研究区页岩中稀土元素的来源主要为陆源碎屑;在五峰组页岩早期沉积速率、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比值的突变界面,可能是都匀运动(加里东运动第2幕)的影响范围延伸至该地区所出现的沉积响应。 肖斌 刘树根 冉波 李智武 叶玥豪 李金玺 姜磊 王瀚 唐卫关键词: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页岩 四川盆地北缘五峰组和龙马溪组沉积构造格局研究 被引量:8 2021年 为了重建四川盆地北缘五峰组和龙马溪组沉积构造格局,以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大巴山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地层格架对比和沉积相分析,并使用Mo/TOC和Al-Co[EF]×Mn[EF]地球化学指标对沉积时期水体滞留程度进行判识.发现靠近隆起区,受物源供给及沉积空间控制,地层厚度差异较大,黑色页岩厚度整体较小.而远离隆起区,受大陆边缘上升洋流和陆内凹陷控制,黑色页岩自西向东逐渐加厚,TOC含量增高.研究表明:(1)米仓山地区五峰组沉积时期南郑福成和南江桥亭位于两种上升洋流交汇区域,长期受上升洋流影响;龙马溪组沉积时期主要受西乡上升影响,导致旺苍和南江地区隆升成岛,MS1井沉积最厚.(2)大巴山前缘及鄂西-渝东地区五峰组整体呈现出隆-凹相间的格局;受到来自华夏地块自南东至北西的持续挤压,龙马溪组沉积时期石柱-巫溪一线持续沉降,地层沉积较厚. 肖斌 刘树根 冉波 冉波 李智武 叶玥豪关键词:五峰组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构造地质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特征 被引量:89 2013年 从源岩到储层的思路,探讨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沉积特征、储层特征及含气性特征。通过对野外露头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矿物学分析和等温吸附实验,表明五峰组-龙马溪组:①下段黑色页岩段沉积环境为深水陆棚;②岩性有硅质岩、黑色页岩、粉砂岩、生物灰岩及斑脱岩等5种;③下段黑色页岩段有效页岩厚度达到50m,TOC质量分数平均值为3.81%,成熟度平均值为1.62%,脆性矿物中石英的质量分数平均值为54.94%,从底到顶石英含量与TOC含量成正相关;④微孔可分为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及微裂缝4类,最具油气意义的是有机质孔和黏土片间孔;⑤吸附量Langmuir体积参数介于1.52~3.01cm3/g之间,均值为2.33cm3/g,黑色页岩中的有机质微孔是控制含气量的主要因素。 刘树根 王世玉 孙玮 冉波 杨迪 罗超 叶玥豪 白志强 邱嘉文 张旋关键词:黑色页岩 沉积环境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储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