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管生成、心肌重构和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在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3
- 2021年
-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心肌重构和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在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13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84名为对照组。检测两组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血管生成标志物[内皮抑素、干扰素调节因子4结合蛋白(IBP-4)、干扰素调节因子7结合蛋白(IBP-7)、抗血管生成因子(sFlt-1)和血管生成因子(PLGF)]、肌细胞应激标志物生长分化因子(GDF-15)、细胞外基质重构标志物[半乳糖凝集素-3、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炎症标志物(半乳糖凝集素-3)和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超敏肌钙蛋白(hs-TnT)]水平。结果经单变量分析,hs-TnT、sFlt-1、内皮抑素、IBP-4、IBP-7、PLGF、TIMP-1、骨甘氨酸、半乳糖凝集素-3、GDF-15均分别与NT-proBNP呈正相关(P<0.00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NT-proBNP、hs-TnT、GDF-15、sFlt-1、PLGF、骨甘氨酸、TIMP-1、IBP-7、半乳糖凝集素-3、内皮抑素、IBP-4含量均升高(P<0.001)。除了内皮抑素、骨甘氨酸和PLGF之外,其他标志物在3年的随访中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全因死亡率的预测因子,且对于缺血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NT-proBNP、hs-TnT、TIMP-1、GDF-15和IBP-4组合检测优于NT-proBNP单独测定。结论除PLGF和骨甘氨酸外,其他标志物的表达量均随症状严重程度和功能障碍逐步增加,并为缺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提供重要的预测信息。采用多标记检测方法进一步提高心力衰竭的预测性能。
- 王琦
- 关键词:血管生成心肌重构炎症标志物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 葡萄糖代谢障碍和临床分类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确定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分类和血糖代谢控制的分析标志物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相关性。方法将336例60岁至75岁分为正常葡萄糖耐受组、空腹血糖耐受受损组、血糖耐受受损或T2DM组,然后分别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IMT-CC测定。结果不可控T2DM患者(HbA1c≥6.5%)比可控T2DM患者(HbA1c<6.5%)(P<0.001)、糖尿病前期患者(P<0.001)和NGT患者(P<0.001)的IMT-CC更高。可控组T2DM组的IMT-CC也高于NGT组(P<0.005)。IMT-CC受葡萄糖代谢控制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此外,OGTT 2 h的葡萄糖浓度可预测出风险最高的冠心病患者(IMT-CC≥0.7 mm)。结论2 h时的血糖浓度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以为预测具有最高风险的冠心病患者提供一定得理论依据。
- 王永进卫娇娜杜亚坤王琦
- 关键词:葡萄糖耐量试验冠心病心血管疾病
-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所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与预后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分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所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积累该病的诊疗经验。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或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SCAD所致的AC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历资料和CAG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冠状动脉影像学特征、治疗策略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入选18例患者,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5例(27.7%),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3例(16.7%),不稳定性心绞痛10例(55.6%);患者平均年龄(47.5±12,3)岁,其中女性13例(72.2%),合并2种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仅7例(38.9%);冠状动脉夹层的分型以1型病变10例(55.6%)为主,18例患者共发现23处夹层病变,5例(27.7%)合并多支冠状动脉夹层病变,其中12处(52.2%)病变累及前降支(LAD),7处(30.4%)病变累及旋支(LCX),4处(17.4%)病变累及右冠状动脉(RCA);患者治疗策略以药物保守治疗13例(72.2%)为主,经过12个月的随访,血运重建2例(11.1%),再次心肌梗死1例(5.6%),其余15例在随访中无任何严重主要不良心脑血管(MACCE)事件发生。结论:SCAD所致的ACS患者多为年轻女性,且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较少,患者经药物保守治疗后近期预后良好。
- 黄新亮郭欣李明亮王琦白晓君赵宽陈强高宏波
- 关键词: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效果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患者到院诊治顺序给予前60例患者贝那普利治疗,并将其设为对照组;给予后60例患者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并将其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LVEF、LVESD、LVEDD、LVPW、E/e'、室间隔速度e'、左室侧壁速度e'、三尖瓣反流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心率、QRS波时限、QTc、P-R间期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胱抑素C、血肌酐水平降低,eGFR升高,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KCCQ-OSS-15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不仅可有效控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病情进展,还可有效提高其心功能和肾功能指标,改善生存质量。
- 杨淑王琦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
- 不同地区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特点与治疗对比分析
- 2011年
-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与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西安地区(A地区)与汉中地区(B地区)就诊并住院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150例做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两组患者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病死率等方面的特点。结果:在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中,A地区心肌梗死患者吸烟率高于B地区,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及糖尿病中,两组心肌梗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地区患者组无明显胸痛者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A地区,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律失常,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地区病死率高于A地区,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的发病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了降低终末事件的风险,心肌梗死患者应积极戒烟、在血压、血脂达标等方面进行综合预防和治疗,应用方法应因地区而异,逐渐达标。
- 王琦
- 关键词:心肌梗死病死率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球囊扩张度与术后无复流的关系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球囊扩张度与术后无复流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术前均进行常规治疗(服用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300mg等),且急诊PCI证实病变血管远端完全闭塞。其中,对照组经小球囊和低强度扩张后,可部分恢复闭塞血管远端血流,之后行支架植入术;观察组经小球囊和低压力预扩张后,可部分恢复闭塞血管远端血流,接着通过大球囊及强度扩张后行支架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等)、病变血管部位(右冠状动脉、回旋支、前降支)、血管开通时间及无复流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病变血管部位和血管开通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无复流发生率为19例(40.43%),较对照组5例(10.64%)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小球囊和低压力预扩张,部分恢复闭塞血管远端血流后,通过大球囊及高强度扩张后行支架植入术,会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病变血管无复流的发生率,提示术中球囊扩张度与术后无复流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 袁平年王琦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无复流
- 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与冠心病PCI患者术后氯吡格雷疗效和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与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氯吡格雷疗效和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西安市第三医院和汉中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9例CHD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PCI后行氯吡格雷治疗。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空腹肘静脉血样本测定ALP水平,根据ALP水平分为高水平组(60例)和低水平组(89例)。采用改良血栓弹力图法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氯吡格雷疗效的因素。随访1年,记录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通过绘制Kaplan-Meier曲线评价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高水平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ALP水平分别为(3.56±1.01)mg/L、(2.69±0.48)g/L、(142.29±29.23)U/L,明显高于低水平组的(3.05±0.89)mg/L、(2.33±0.51)g/L、(126.25±28.18)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患者的氯吡格雷疗效为68.33%,明显低于低水平组的83.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B(OR=4.198,95CI%:1.847~9.541)、ALP(OR=1.019,95CI%:1.004~1.034)、hs-CRP(OR=1.820,95CI%:1.151~2.879)水平是CHD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访1年,失访4例,最终145例获得随访,46例(31.72%)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高水平组25例,低水平组21例;经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高水平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为43.10%,明显高于低水平组的24.14%,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ALP水平与CHD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疗效和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有关。
- 袁平年王琦
- 关键词:血清碱性磷酸酶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氯吡格雷心血管不良事件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46例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6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给予PCI治疗;分析所有患者的冠脉靶血管特点、术后并发症,分别于术前、术后4周、术后随访6个月检查心功能改变情况。结果:①A、B、C型病变数量分别为25处、35处、42处,PCI治疗成功率分别为25处(25/25,100%)、35处(35/35,100%)、37处(37/42,88.1%);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46,6.5%;②术后1周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与术前相比具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复查LVEF、FS、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明显优于术后1周(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能够明显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及心功能,PCI治疗的成功率较高,安全性较满意。
- 王琦
- 血浆Hcy、D-D及Fib在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3
- 2022年
-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在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3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是否并发冠心病分为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84例)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46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健康组,再将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患者按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进行分组。测定各组血浆Hcy、D-D、Fib水平,比较3组受检者血浆Hcy、D-D、Fib水平,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Hcy、D-D、Fib水平,不同Gensini评分患者血浆Hcy、D-D、Fib水平,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血浆Hcy、D-D、Fib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血浆Hcy、D-D、Fib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且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Hcy、D-D、Fib水平均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患者(P<0.05),且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Hcy、D-D、Fib水平高于心绞痛患者(P<0.05);随着Gensini积分升高,血浆Hcy、D-D、Fib水平均升高(P<0.05);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血浆Hcy与D-D、Fib水平均呈正相关(r=0.514、0.488,P<0.05),血浆D-D与Fib水平呈正相关(r=0.512,P<0.05)。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且炎性反应明显,其血浆Hcy、D-D、Fib水平随冠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3项指标互呈正相关,共同参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发生。
- 王永进卫娇娜杜亚坤王琦
- 关键词:2型糖尿病冠心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指导意义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接受PCI手术治疗的STEMI患者110例,依据Rentrop分级将患者分为CCC形成良好组和CCC形成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STEMI患者CCC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并建立CCC形成不良的预测模型。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梗死前心绞痛、无梗死后心肌缺血、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病变血管支数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为STEMI患者CCC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利用以上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其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56(95%CI:0.711~0.801),ROC曲线AUC为0.766(95%CI:0.709~0.823),具有较好的区分度;Calibration校准曲线评价结果提示模型准确性较好。两组患者术后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CCC形成良好组STEMI患者全因死亡率与CCC形成不良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无梗死前心绞痛、无梗死后心肌缺血、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病变血管支数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STEMI患者CCC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CCC形成良好与否对STEMI患者PCI术后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影响,但CCC形成良好对降低STEMI患者全因死亡率具有积极作用。
- 张燕王永进王琦丁钰轩
-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侧支循环影响因素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