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珺平

作品数:16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胰腺
  • 4篇胰腺炎
  • 4篇腺炎
  • 4篇坏死
  • 4篇坏死性
  • 4篇坏死性胰腺炎
  • 4篇急性坏死
  • 4篇急性坏死性
  • 4篇急性坏死性胰...
  • 3篇胆道
  • 3篇胆道系统
  • 3篇胆道系统恶性...
  • 3篇蛋白
  • 3篇信号
  • 3篇信号转导
  • 3篇信号转导和转...
  • 3篇信号转导和转...
  • 3篇预后
  • 3篇肿瘤
  • 3篇转导

机构

  • 10篇广西壮族自治...
  • 5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作者

  • 16篇王珺平
  • 6篇陈可和
  • 5篇唐国都
  • 4篇梁志海
  • 4篇陈振祥
  • 3篇冯国生
  • 3篇区梅
  • 2篇黄文福
  • 2篇钟卫一
  • 2篇黄敏
  • 1篇曹宇华
  • 1篇梁金仙
  • 1篇韦海明
  • 1篇潘登
  • 1篇覃蒙斌
  • 1篇高婷

传媒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医学综述
  • 2篇临床荟萃
  • 2篇医学理论与实...
  • 2篇中国临床新医...
  • 1篇吉林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1
  • 4篇2009
  • 1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源性IL-10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胰腺、肝组织中对STAT3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外源性人重组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大鼠胰腺及肝组织中对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王珺平
关键词: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白介素10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肝组织
文献传递
紫杉醇类联合抗EGFR单抗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紫杉醇类联合抗EGFR单抗(尼妥珠单抗)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一线非紫杉类化疗失败的27例晚期胃癌患者,行尼妥珠单抗联合紫杉类二线治疗.尼妥珠单抗400mg/次静滴每周1次;多西他...
陈振祥陈可和冯国生钟汶河王珺平区梅
关键词:胃癌紫杉醇尼妥珠单抗安全性
腹腔来源淋巴上皮瘤样癌一例
2022年
1病例介绍,患者,女,23岁。2019年1月体检B超示肝脏占位,诉乏力,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肝脏CT示:肝门区、胰头、胰体周围、胃底区、右侧心膈角多发结节及肿块影,包绕血管;肝左内叶多发占位。查体:卡氏评分90分,心、肺、腹腔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癌相关抗原-125214.98 U/ml,癌相关抗原-19941.69 U/ml。
王珺平陈可和陈振祥黄敏
关键词:淋巴上皮瘤样癌腹腔诊疗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与凝血功能的关系,寻找凝血功能变化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102例我院收治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取8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凝血指标PT、INR、APTT、TT、FIB和DD,比较两组间凝血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凝血功能变化和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各凝血指标PT、INR、APTT、TT、FIB和DD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中,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T、INR、APTT、TT、FIB和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异常。监测凝血功能,为患者病情评估及高凝干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王珺平
关键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凝血功能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资料与生存的相关性分析
2019年
目的:分析胆道系统恶性肿瘤(BTC)患者临床特征资料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病理确诊的BTC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临床特征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后次日血常规数据得出的外周血炎性指标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有无胆结石和胆道系统慢性炎症病史、原发灶部位、功能状态(PS)评分、TNM分期、治疗前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有无抗肿瘤治疗。随访所有患者的总生存期(OS)。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各项临床特征中组间患者的生存率,并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结果:100例病理确诊BT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7个月,1年、2年、3年、4年生存率分别为18%、12%、9%和3%。PS评分1~2分组与3~4分组生存率比较、TNM分期Ⅰ~Ⅱ期组与Ⅲ~Ⅳ期组生存率比较、有无抗肿瘤治疗之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R<150组与PLR≥150组之间的生存率比较,LMR<3组与LMR≥3组之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性别、有无胆结石和胆道系统慢性炎性反应、原发灶部位不同、治疗前CA19-9水平是否正常之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评分3~4分、TNM分期Ⅲ~Ⅳ期、未进行抗肿瘤治疗的BTC患者生存率较低,临床可将此三项指标作为判断BT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王珺平
关键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生存率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梁志海王珺平唐国都
关键词:淋巴瘤
褪黑素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干预作用及机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褪黑素前干预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的胰腺和肺组织的保护作用与硫氧还蛋白-1(Trx-1)表达的关系.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ANP模型组(A组)、褪黑素前干预组(M组)、对照组(C组).A组的大鼠腹腔注射6%左旋精氨酸(25mL/kg体质量),每次间隔1h,共3次,诱发ANP,且在诱发ANP前、后0.5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mL/kg体质量)各1次;M组的大鼠诱发ANP的方法同A组,但在诱发ANP前0.5h腹腔注射0.25%褪黑素(20mL/kg体质量)1次,替代生理盐水;C组的大鼠腹腔注射相当于A组各次注射用量的等容积生理盐水.每组术后6h、12h及24h时点分批处置大鼠.抽血测定Trx-1、白介素-6(IL-6)、谷胱甘肽(GS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取胰腺和肺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和病理学评分证实左旋精氨酸导致A组的ANP.与A组比较,M组胰腺和肺组织的病理损伤显著减轻.与C组比较,A组的大鼠血清的Trx-1的量在6h、12h时点显著降低,24h时点显著升高,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与A组比较,M组的大鼠血清的Trx-1的量在6h、12h时点显著增高,他们表达的峰值前移.与C组比较,A组的大鼠血清的IL-6、MDA水平显著增高,血清的T-SOD活力、GSH的含量显著降低;与A组比较,M组的大鼠血清的IL-6、MDA水平显著降低,血清的T-SOD活力、GSH的含量显著增高.结论:ANP可诱导Trx-1的表达;而褪黑素前干预可进一步促进Trx-1的表达,提高T-SOD活力和GSH水平,降低IL-6、MDA水平,故能显著减轻大鼠胰腺和肺组织的病理损伤,发挥其对胰腺和肺组织的保护作用.
钟卫一唐国都梁志海黄文福梁金仙王珺平
关键词:褪黑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硫氧还蛋白-1
STAT3介导的IL-10抗炎性反应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9年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目前研究热门且了解较多的抗炎性因子,能发挥抗炎性反应作用。IL-10受体(IL-10R)存在于单核吞噬细胞膜上,能与IL-10结合后发挥抗炎作用,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是该过程的关键因素,通过与IL-10R上的暂时锚靠位点结合而活化。活化的STAT3激活某些控制炎症靶点转录的基因,发挥抗炎症作用。
王珺平唐国都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肝癌早期复发相关生物标志物筛选及对患者预后预测的意义
2025年
目的筛选肝癌早期复发相关生物标志物,分析其对肝癌患者预后预测的意义。方法基于前期研究筛选出1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A(HLA-A)、白介素-23A(IL-23A)、肿廇蛋白P63(TP63)、花生四烯酸-15-脂加氧酶B(ALOX15B)、苯并咪唑出芽抑制解除同源物1(BUB1)、趋化因子受体2(CXCR2)、CC亚族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4成员C(CLEC4C)、酪氨酸蛋白激酶7(PTK7)、髓过氧化物酶(MPO)、白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G抗原2A(GAGE2A)、G抗原2E(GAGE2E)、恶性脑肿瘤缺失蛋白1(DMBT1)、叉头框蛋白M1(FOXM1)。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以“TCGA-LIHC”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得肝癌组织374例,对照组织50例(均为癌旁组织),下载RNA数据集及对应的临床资料数据,分析DEGs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间的表达差异。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应用R 4.1.2软件包“survminer”中的surv_cutpoint函数获取最佳截断值,并以此区分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DEGs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通过Cox回归分析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肝癌组织HLA-A、IL-23A、TP63、ALOX15B、BUB1、CCL20、PTK7、MMP9、GAGE2A、DMBT1、FOXM1呈高表达,MPO、IL-1β、CXCR2、CLEC4C呈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GE2E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s的生物学过程(BP)变化在中性粒细胞迁移、粒细胞趋化和中性粒细胞趋化中显著富集;细胞组分(CC)的变化主要在分泌颗粒膜、吞噬性囊泡和吞噬性囊泡膜中显著富集;分子功能(MF)变化主要在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和细胞因子活性中富集。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s主�
梁萌陈可和陈可和曹宇华潘登王珺平区梅高婷高婷
关键词:肝癌早期复发差异表达基因生物标志物预后
BAP1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024年
目的探讨BRCA1相关蛋白1(BAP1)在肝细胞肝癌(LIHC)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从UALCA获得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LIHC的BAP1 m RNA表达水平及临床数据并进行数据分组和处理。采用R3.2.2软件进行分析。比较BAP1在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LIHC患者各亚组临床指标的BAP1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织的差异。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BAP1高表达组和中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并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结果LIHC组织中BAP1 mRNA表达中位数为37.748 TPM,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中的18.444 TP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族、体质量、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TNM分期Ⅰ~Ⅲ期、TP53突变的各组癌组织中BAP1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织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Ⅳ期组癌组织中BAP1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织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7.18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0.57%、0.31%、0.20%、0.13%、0.08%;BAP1 m RNA高表达的整体生存率较BAP1mRNA中低表达者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P1 m RNA在LIHC中呈高表达,高表达组生存率较低,提示预后不良。
王珺平陈可和王志强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基因表达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