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宇成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肾移植
  • 2篇肾缺血
  • 2篇肾缺血再灌注
  • 2篇肾缺血再灌注...
  • 2篇排斥
  • 2篇缺血再灌注损...
  • 2篇小鼠
  • 2篇免疫
  • 2篇抗原
  • 2篇间质干细胞
  • 2篇灌注
  • 2篇灌注损伤
  • 2篇干细胞
  • 1篇动脉
  • 1篇端粒
  • 1篇端粒长度
  • 1篇移植皮片
  • 1篇移植受者
  • 1篇移植物
  • 1篇移植物排斥

机构

  • 6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6篇陈江华
  • 6篇王宇成
  • 4篇姜虹
  • 4篇周芹
  • 4篇王慧萍
  • 3篇茅幼英
  • 3篇冯时
  • 3篇王敏敏
  • 2篇蔡洁茹
  • 2篇寿张飞
  • 2篇陈芷珉
  • 2篇陈文清
  • 2篇林川
  • 1篇谢易
  • 1篇金娟
  • 1篇陈大进
  • 1篇黄洪锋
  • 1篇刘广义
  • 1篇李恒
  • 1篇吴萍萍

传媒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医学分子生物...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不同途径输注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果比较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经不同途径输注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群疗效果比较。方法体质量为20~25g的C57BL/6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浦注组(IRI组)、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注射组(NS组)、缺血再灌注+股静脉细胞输注组(FV组)、倒血再灌注+肾动脉细胞输注组(RA组)、缺血再灌注+眼眶静脉细胞输注组(OV组)。通过切除右倾肾脏并阻断小鼠左侧肾蒂35min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细胞输注组分别相应地经动脉司静脉输注BMSC。取5只正常对照组小鼠全血及肾组织,其余组分别在术后12h、24h和48h各取!只小鼠的全血后处死并收集肾组织,检测血清肌酐水平,HE染色评价组织病理学改变,观察BMS(经不同途径输注后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各手术组术厍血肌酐明显上升(P〈0.05)。输注组(NS组、FV组、RA组、OV组)术后血肌酐上升较IRI组缓慢术后24h峰值明显低于IRI组,且恢复较快(P〈0.05)。与RA组相比较,Fv、OV组术后血肌酐障低,术后24h峰值降低明显(P〈0.01);术后48h除OV组外,FV组和RA组血肌酐的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FV组和OV组相比较,术后24h血肌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7I后48hOV组血肌酐改善明显。肾组织病理检查显示各手术组小鼠术后24h可见肾小管上皮细雕肿胀、变性、坏死甚至脱落等病理变化,肾小球未见明显改变。BMSC输注组(FV、RA、OV组)肾脏疖理改变明显减轻,FV和OV组改善更明显。结论经动脉或静脉输注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型可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但经静脉途径输注的效果更优,且创伤较小。土经股静脉输注途径相比,经眼眶静脉进行细胞输注的修复效果可能更好,可考虑作为�
谢周滔王宇成冯时林川周芹王慧萍姜虹寿张飞陈江华
关键词:缺血间质干细胞移植静脉内肾动脉
ELISA法和LABScreen法检测HLA抗体结果的差异被引量:7
2013年
【摘要】目的比较ELISA法和LABScreen法检测HLA抗体结果的差异性,并分析两者对移植肾排斥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本科做肾移植和随访发现肌酐异常并且有肾穿记录怀疑移植肾排斥或者临界改变的患者,用莱姆德抗原板(LAT)和混合抗原板(LAT-MIX)通过ELISA方法检测HLA抗体,并与LABScreen技术检测的HLA抗体结果比较,研究两种方法对肾移植排斥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共277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新移植230例,随访47例,术前HLA抗体阳性病例ELISA法为27例(9.7%),LABScreen法为145例(52.3%)。其中ELISA法阴性而LABScreen法阳性的病例为118例(42.6%),ELISA法阳性的病例LABScreen法均阳性。未出现LABScreen法阴性而ELISA法阳性的病例,LABScreen法阳性而ELISA阴性的118个病例中,术后出现移植。肾排斥的病例为41例(34.7%)。两者均阴性的132个病例中,出现术后移植肾排斥的病例为24例(18.2%)(P=0.003)。排斥组术后两周HIJA抗体荧光强度不低于术前的占31%,而在非排斥组,术后两周HLA抗体荧光强度不低于术前的比例仅占12.8%(P〈0.01)。结论LABScreen法在对HLA抗体检出率及敏感性上远高于ELISA法,并与移植肾排斥密切相关。
吴萍萍金娟王宇成王霞月陈江华
关键词:肾移植HLA抗原移植物排斥
免疫细胞功能分析在监测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评估免疫细胞功能分析(ImmuKnow ATP测定)在监测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中的价值。方法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首次接受同种肾移植的131例受者被纳入本研究。根据临床情况分为:健康对照(HC)组;肾移植术前(Pre-Tx)组;术后稳定(Tx)组;术后感染(Infect)组;排斥反应(AR)组和急性肾损伤(AKI)组6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1月、3月、6月及异常时间点(出现排斥,感染等)动态监测各组患者及健康人群的免疫细胞功能,分析免疫细胞功能与淋巴细胞亚群分析(CD4/CD8)、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及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的相关性。结果ATP浓度检测结果显示:Pre-Tx组与H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re-Tx组比较,肾移植术后2周、1月组患者ATP浓度升高(均P〈0.01);随着移植时间延长ATP浓度趋于平稳;AR组ATP浓度显著高于Tx组,感染组,AKI组(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移植受者的ATP浓度与MLR、CD4/CD8和血FK506浓度无相关关系(分别R^2=0.0072,R。=10^-6,R^2=0.004;均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后1月内免疫细胞功能较强,随着时间延长趋于稳定。ImmuKnow法检测的ATP值对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王宇成王敏敏茅幼英黄洪锋吴建永陈江华
关键词:肾移植细胞免疫腺苷三磷酸
后肾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后肾间充质干细胞(MMSC)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C57BIJ6J雄鼠分为正常组(n=5)和实验组(n=30)。正常组作为术前对照,实验组进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手术处理,根据股静脉注射物不同,再分为两个亚组:缺血再灌注组(注射生理盐水,10ml/kg)和细胞治疗组(注射含5×10^5个MMSC的生理盐水,10ml/kg)。实验组术后12、24、72h和正常组各取5只小鼠全血和肾脏,检测血清肌酐(SCr)水平,分析。肾组织病理染色结果和肾小管Paller评分,评估MMSC的作用。采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肾组织的微小RNA.26a(miR.26a)水平,观察miR-26a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1)缺血再灌注组和细胞治疗组术后12、24、72h的SCr均高于正常组,且术后24h的SCr均高于术后12、72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24、72h缺血再灌注组和细胞治疗组间S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缺血再灌注组和细胞治疗组术后12、24、72h的肾小管Paller氏评分均高于正常组,且24h评分〉72h评分〉12h评分(均P〈0.05);在术后24h,细胞治疗组的Paller氏评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57.2±6.3)比(70.8±14.8)分](P〈0.05);与正常组和细胞治疗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术后24h可见明显的蛋白管型,肾小管萎缩、肿胀。(3)缺血再灌注组和细胞治疗组术后12、24h的肾组织miR-26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组(均P〈0.05);在术后24、72h,细胞治疗组肾组织miR-26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416±0.139、1.152±O.239,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0.244±0.067、0.855±0.038,均P〈0.05),且肾组织miR·26a的相对表达量与SCr呈负相关(r=-0.5,P〈0.05)。结论MMSC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伴随着肾组织miR-26a表达量的增加。
应美珂陈芷珉王宇成冯时林川陈非飞周芹赵杰王慧萍李恒林伟强姜虹陈江华
关键词:肾移植再灌注损伤间质干细胞
小鼠耳-背皮肤移植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10年
小鼠皮肤移植模型是研究T淋巴细胞识别同种异体抗原机制的标准方法,亦是探讨免疫排斥反应及鉴定近交系小鼠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移植皮片的来源不同,目前常用的小鼠皮肤移植方法有背-背法、耳-背法、尾-背法等。我们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小鼠耳朵来源皮片的皮肤移植模型,现报告如下。
蔡洁茹周芹王敏敏陈文清王宇成陈荣军王慧萍姜虹茅幼英陈江华寿张飞
关键词:近交系小鼠耳朵同种异体抗原免疫排斥反应移植皮片
荧光定量PCR测定端粒长度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方法测定端粒长度。方法选取9种人类细胞株,提取基因组DNA,采用Q—PCR方法测定相对T/S比率,DNA印迹法测定末端限制性片段(TRF)长度,进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定量PCR测定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为0.68±0.57,DNA印迹法测量平均TRF值为8.57±2.34,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相关性分析R2=0.7807(P〈0.01)。结论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量端粒长度具有重复性好、省时、简便、可靠的特点,可高通量处理大量样品。
王敏敏杨浩刘广义陈大进陈文清蔡洁茹周芹谢易陈芷珉陈莹王慧萍冯时王宇成茅幼英姜虹陈江华
关键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