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泽宁

作品数:17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动脉
  • 7篇冠状
  • 7篇冠状动脉
  • 4篇梗死
  • 3篇电图
  • 3篇心电
  • 3篇心电图
  • 3篇心肌
  • 3篇左室
  • 2篇动脉畸形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绞痛
  • 2篇心脏
  • 2篇血管
  • 2篇血流
  • 2篇预后
  • 2篇他汀
  • 2篇普伐他汀
  • 2篇强化降脂
  • 2篇相关血管

机构

  • 14篇上海市长宁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胸科医...

作者

  • 17篇沈泽宁
  • 8篇罗瑞萍
  • 7篇乐锦艺
  • 5篇蒋利
  • 4篇叶永刚
  • 3篇岳静雯
  • 3篇何仲海
  • 2篇王寅
  • 2篇郑更生
  • 2篇许建中
  • 2篇徐颖杰
  • 1篇牛昕
  • 1篇吴树理
  • 1篇徐应倩
  • 1篇吴卫华
  • 1篇曹梅芳
  • 1篇朱频
  • 1篇熊伟平
  • 1篇袁方
  • 1篇凌美玲

传媒

  • 6篇上海医学影像
  • 3篇上海医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成药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中国老年保健...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 4篇2001
  • 1篇199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冠心病合并退行性心瓣膜病对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合并退行性心瓣膜病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8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退行性心瓣膜病患者和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脏超声指标结果,方差分析(x±s)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卡方检验χ2比较两组心衰和左室重构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心脏结构和功能及心律失常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合并退行性瓣膜病组的左室重量指数较大,心功能较差,心衰发生率高。结论退行性心瓣膜病病变能促进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重构的发生,促进心衰的发生。
曹梅芳沈泽宁乐锦艺牛昕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退行性心瓣膜病左室重构心衰
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引起心绞痛一例
2001年
患者女性,41岁,因反复劳累性胸痛3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胸痛多于活动时发作,特别是弯腰活动时.疼痛位于心前区,范围手掌大小,含服硝酸酯类有效.有高血压史两年,血压最高160/85mmHg,有糖尿病史2年.
罗瑞萍沈泽宁何仲海
关键词: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心绞痛病例报告心电图
糖代谢正常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随访3年内的糖代谢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2014年
目的对糖耐量正常(NGM)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糖代谢异常发生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310例NGM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出院后定期行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每6个月行简化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血运重建、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结果 280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随访率达90.3%,平均随访时间为(22.7±13.4)个月。新发生糖调节受损(IGR)32例[IGR组,包括糖耐量受损(IGT)、空腹血糖受损(IFG)和IGT+IFG],占11.4%,发生率为6.04/100人年;新发生糖尿病(DM)45例(DM组),占16.1%,发生率为8.50/100人年;NGM 203例(NGM组),占72.5%。IGR组、DM组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40.6%(13/32)、46.7%(21/45),均显著高于NGM组的23.2%(47/203,P值分别<0.05、0.01),前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047)、男性(β=1.496)、心肌梗死(β=1.036)和糖代谢异常(β=0.818)是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0.01、0.05)。结论 27.5%的NGM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在约3年的随访期间出现糖代谢异常,其预后差于NGM者,持续监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糖代谢情况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罗瑞萍蒋利徐颖杰岳静雯沈泽宁
关键词:糖代谢异常预后
QT离散度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6月 ,在本院确诊为冠心病者 12 8例 ,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出 4 8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 ,4 6例非严重性室性心律失常者 ,测量其QTd ,并与 3 4例冠心病者无室性心律失常对照组比较。方法 :发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QTd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 .0 1) ;非严重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亦有延长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提示QTd延长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较非严重性室性心律失常更密切。
叶永刚沈泽宁乐锦艺
关键词:QT离散度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
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近中期的影响
2007年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的安全性,以及对急诊PCI再灌注的疗效和近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急性STEMI接受急诊PCI治疗的76例患者,男57例,女19例,年龄34-89岁,年龄为(65±17)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在急诊PCI前至少半小时开始使用替罗非班;空白对照组,38例,其中8例因术中发现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较重临时转入治疗组;实际空白对照组为30例,治疗组为46例。比较两组的基础临床情况、术前梗死相关血管(IRA)前向TIMI血流情况,术后TIMI血流情况,以及出血事件、近期(1个月)和中期(6个月)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和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基础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介入干预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组术前IRA出现前向血流(TIMI 1级以上)的比率为17.39%,略大于空白对照组的14.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TIMI 3级的获得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P<0.05).根据实际分组统计,治疗组术后TIMI 3级的获得率为88%,反低于空白对照组的9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期MACE、出血事件及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已完成中期随访的47例患者进行分析,6个月时,两组的左室收缩功能(LVEF)、左室舒张末压(LVEDD)和MACE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前使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术前提前(至少半小时)使用替罗非班可以提高术后IRA的前向TIMI血流,减少术后无复流的发生,术中发现无复流后再追加使用替罗非班并不能提高患者近中期的预后。
沈泽宁王寅吴树理叶永刚朱频胡其源赵雪岩罗瑞萍蒋利
关键词:替罗非班急诊介入治疗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左室舒张末压血小板糖蛋白
老年人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IDCM)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 IDCM的诊断、病因或危险因素。方法对 43例年龄≥ 60岁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伴有弥漫性收缩减弱, EF< 40~ 45%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3例老年人 IDCM占同期 IDCM病人的 16.9%,男 36例,女 7例,平均年龄 67.5± 6.7(60~ 83)岁。易患因素包括高血压 (37.6% )、吸烟 (51.2% )、嗜酒 (27.5% )、糖尿病 (16.3% )、病毒感染 (6.9% )、心肌病家族史 (6.9% )、慢性呼吸道疾病 (4.7% )。 43例中, 9例 (20.9% )心电图左室肥大及劳损,其中 5例 (55.6% )血压正常、 4例 (44.4%)并有高血压。 8例 (18.6% )示有心电图异常 Q波及例置 T波、 UCG左室壁节段性活动异常以及心肌放射性分布局部缺损,其冠脉造影 6例正常, 2例前降支狭窄 < 50%。结论本症胸部 X片和心电图缺乏特异性, UCG和放射性核素影像对诊断 IDCM具有重要价值,选择性冠脉造影可正确地鉴别老年人 IDCM与 ISCM。本文病例中出现的易患因素或许可提供处于 IDCM多危险因素中的老年人的早期认识和防治。
袁方郑更生马建伟吴卫华沈泽宁徐应倩
关键词:老年人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
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2007年
目的探讨应用40 mg辛伐他汀强化降脂与20 ms普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1996年1月-1996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3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48例,不稳定心绞痛15例,男39例,女24例,平均年龄(68.3±9.7)岁。全部患者均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排除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结核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所有患者入选前均未服用他汀类药物。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组34例和辛伐他汀组29例,分别给予普伐他汀20 mg、辛伐他汀40 mg晚上一次口服,4周后复查,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普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C反应蛋白(CRP)分别为(5.06±0.92) mol/L比(4.88±1.12) mol/L、(2.63±0.60)mol/L比(2.61±0.68) mol/L、(12.49±4.36)mg/L比(12.74±4.24) mg/L,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分别为(4.46±0.93) mol/L比(4.10±0.70)mol/L、(2.34±0.62) mol/L比(2.07±0.59)mol/L、(3.05±3.06) mg/L比(1.72±1.19) mg/L,治疗后两组TC、LDL-C和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后上述指标辛伐他汀组与普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伐他汀组有1例ALT有轻度升高,停药后恢复正常,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可逆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普伐他汀20 mg相比,40 mg辛伐他汀强化降脂不仅明显降低TC和LDL-C,而且能更明显地降低CRP,进一步减轻斑块的炎症反应。
罗瑞萍蒋利沈泽宁
关键词:普伐他汀C反应蛋白急性冠脉综合征强化降脂稳定心绞痛总胆固醇
心内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X线征象——14例手术结果对照研究
1999年
本文对14例手术证实的心内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R)的X线平片及造影征象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
沈泽宁郑更生凌美玲
关键词:X线手术血流动力学
54例急诊冠状动脉介入的血管影像学分析
2005年
目的分析54例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血管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了2002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连续54例急诊PCI治疗AMI患者的造影资料,从梗死相关血管(IRA)的部位、形态、钙化、以及PCI术前后的血流灌注情况,来分析急诊PCI时患者的血管影像特点,对溶栓与未溶栓的两组患者作了组间比较。结果(1)急诊PCI的病人近2/3存在2支以上血管病变;(2)溶栓再通率虽然较自发再通率高,差异显著(30.9%vs58.3%,p<0.01),但绝大多数仍为全闭塞或存在严重狭窄(占92.6%),且血流达到3级的较少,因而都需要支架治疗;(3)左冠闭塞部位好发于血管分叉处,即第一对角支开口处;(4)大多数IRA病变不长,平均只有15.06±4.58mm,单个支架可以解决问题;病变长度超过25mm的只有5例,需要两个支架连接;(5)IRA病变处出现钙化较非IRA出现钙化少(5.6%vs22.2%,p<0.01),提示钙化对斑块破裂可能有一定保护作用;(6)支架术后可出现一定比例的无复流(NF)现象,占11.8%,预示远期预后不良;(7)AMI患者冠脉造影可以正常。结论充分预期急诊PCI时IRA的特点,有利于确保手术的成功与术后疗效。
沈泽宁罗瑞萍叶永刚乐锦艺何仲海许建中
关键词:冠状动脉急诊影像学梗死相关血管急诊PCI冠状动脉介入影像学分析溶栓再通率
22岁急性心肌梗死1例
2004年
乐锦艺何仲海沈泽宁许建中
关键词:心肌梗死病例报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